年画木版收藏及辨伪
藏界是近几年才对民间木版年画表现出兴趣的,随着全国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越来越多产地的木版年画被人所认识、赞赏,那些用来印制年画的古旧木版也因之成为民俗品收藏爱好者和民俗研究者眼中的宝物。
年画木版分半印半绘木版、单色套印木版和多色套印木版等多种。半印半绘木版版幅较大,有中堂、条屏等,所雕刻的图案线条,疏朗、大方,挺拔有力,空白地较多,如山石只有大体的形状轮廓,树木只有枝干无树叶等,有些线条甚至还带有国画中的写意特点。单色套印木版版幅较小,纹饰雕刻较粗糙,有古拙之美,图案多是天地诸神之像,有单个神像的,也有把数十个神像合刻在一起的,还有只带有文字的,此类木版印出的画纸,多用于祭祀焚烧,极个别的用来张贴,单色墨线可以印在红、黄、蓝、白多种颜色的纸上。多色套印木版版幅有大有小,线条工致细微,雕工较复杂,其第一面版称“线版”,其余称“套版”,套色用的版多达到六七面(即六七种颜色),套印时要求每一面版图的线纹都能环环相扣,合模合样,其整套版雕刻下来相对较为费力,种类有门画、窗画、炕头画、桌围画、灯画、历画、神像画、喜画等。收藏时亦可旁及其他,如民间刻版艺人为了多创额外收入,所雕刻的扑克牌刻版、花纸(旧时用来装饰房屋顶棚和炕围及包装食品物品一类的色纸)刻版、民间土制结婚证书刻版、广告、商标、工具书刻版等,这些木版可以从另一视觉角度上丰富我们对年画刻版的观赏。另外还有两类年画木版也值得关注,即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年画木版,这两类年画木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留下那一时代的特殊痕迹,比如,解放初期经改良过的年画木版“灶王”(见图1),此版上原先的“灶正爷”和“灶王婆”形象,被改换成一对胸戴大红花喜事新办的新人形象,一些辅助纹饰,如聚宝盆、摇钱树等,也变换成了红旗、红五星等,时代感非常鲜明。“文革”时期,传统的年画木版被打成“牛鬼蛇神”,统统归于扫除的行列。为了保存手艺,民间艺人冒着风险,处心积虑地改刻或新刻了—些紧跟时代潮流的年画木版,如“窗旁”画,其插瓶瓶身开光内的图案,原来是童子、鱼、花卉,被改成拖拉机,“窗旁”画上方起点缀作用的两个小插瓶花,被改成了红太阳、向日葵。“窗顶”图案原为四季花和神话故事,被改刻为工、农、兵人物图案,现在回头来审视这些作品,别有味道。遍布全国的年画产地有很多,凭一己之力想在短时间内集全所有产地各个时期的年画木版有一定的难度,倘若避重就轻,根据自身所处地域,有选择性地收藏某一地方不同的年画木版,或设定目标专门集藏各个地方相同品种不同风格的年画木版,比方单纯收藏各地方的门神或者其他,这样相对来说较容易达到理想成果。在年画木版收藏前景看好的同时,唯利是图的造假者亦蜂拥而上,制造出大批假货兜售,扰乱了民间艺术品市场秩序,给民俗研究领域制造了许多假象。加之某些年画产地为搞宣传,树立自身形象,极力把各自的年画生产时间往前推,明代的推到了元代,元代的推到了宋代,一些存留的木版,明明是民国时期的,偏偏要说成是清代的,清代的定为明代,很是随意,如不加规范,就会失去可资对比的标准,混淆了是非。想要把现有的年画木版按年代顺序排队,首先就要剔除混杂在其中的伪品,笔者根据多年与民间年画木版打交道的经历,介绍几种常见的作伪方式,供参考。
一、新版新刻。过去刻版选材,多选用的是棠梨木和梨木,其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分量较重,富有弹性。现棠梨木较少见,而梨木仍有一定的存量。造假者为了以新充旧,常常会用印画颜料把新刻的木版染成好像是曾被使用过的样子,为了遮人眼目,还会在外观上做一些手脚,如:在版的两头钉上多枚锈迹斑斑的锔钉。旧版线纹与边部凹陷处包浆过渡自然,有的木版线条因长期使用受水色浸染,干燥后,局部会出现一节节的开裂纹,严重时,会有脱落现象。为了达到此种效果,造假者会有意用利器,如铁刷子、锉等,将新版上的纹线拉断,再涂抹上颜色和泥土,让人误以为是长期使用造成的结果,但线条断口周围木质的老化程度却很难模仿得出。有的伪品,造假者为了便于下刀,采用的是梧桐木,其质虽细,但松软,手感也轻。为增加分量,会刻意在其内钉上铁钉,穿上铁条,较为高明的,还会将其与梨木搭配在一起混合使用,但梧桐木渣多,其断截面多显露细碎的颗粒,只要从花纹线条及边缘处注意查看,不难辨别。此外,桦木、松木也是仿刻者常用的木材,当然,此类材质的木版里面可能也含有旧版,要经常上手观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旧版新刻。此类木版,多使用原年画木版的套色印版。这些套版当时没引起收藏爱好者的重视,遗留甚多,造假者以低廉的价格大量收购下来,把一面刨平,刻上线版图纹,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其鉴别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对照背面存留的套印图纹,如果感觉前后不配套,纹路错位,就值得怀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用套版改刻的线版,为现代复制品,是民间艺人废物再利用的产物,制作年代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多为单色印版,有《新财神》、《天地诸神》等,不存在假冒现象,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应区别对待。
三、把握细节,综合揣摸。如有些半印半绘线版上的文字笔画不完全刻出,需印出后,再着彩手绘添加。仿造者不明底细,找来复印的版样,照猫画虎,刻出的文字驴唇不对马嘴。更有甚者,将仿刻的木版图案复印下来,重又刻制,这样不光是文字,就连人物体态结构也大走其形。还有一种新仿刻的半印半绘木版,其本身出自年画刻版艺人之手,但为迎合投资者的喜好,撇开实际操作规律,不讲求下一步绘工的设色需要,独揽“江山”,尽力把画面刻得细致入微,这样的作品,如视其为桌案摆设的工艺品,则值得称道。如视其为年画木版,则有误导之嫌。此类新刻的半印半绘木版以条幅连环画式的画面居多,有《西游记》《二十四帝》《二十四孝》等。另有人物中堂,其尺幅要比原作小若干,均是照着手绘后的作品仿刻的,为了追求美观,就连画面上一些手绘的花纹和花模磕花的花纹都原封不动地刻了出来,如人物衣饰上的花纹和头饰上的花纹,把半印半绘年画线版这个半成品直接变成了成品。以上不管是半印半绘木版还是多色套印水版,多仿刻的是第一面,即“线版”还有一种是把线版跟套版全部仿刻出来的,此种版的仿刻者少有耐性,版刻出后,套与套之间的线纹很难相吻合,套色印出的画面容易变成大花脸。真正使用的套版,不是一遍就能刻奸的,而是要经过反复地印试,边修改边完善,这一点仿刻者很难做得到,他赚不起那份工夫钱。
现今遗留较多的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年画木版,明代以前的,比较罕见。过去,年画木版在民间年画作坊里,只不过是一种使用的工具而已,其纹饰磨平了,印出的图案不清晰了,就刨平改刻成别的版样,不能刻的,就充当了年画艺人家中别的用具,如面案,切菜板、洗衣板等,绝少会有人出于喜好收藏它。留也只留画样。像河北武强县旧城村村民那样能意外保存下大批古版的事例,可说是少之又少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