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古”还是“毁古”?
南京某副教授上月访台时称,在台北圆山饭店男厕中发现一幅明代书法家王宠的扇面书法真迹,市值至少1万美元,并说:“可用学术声誉担保,一定是真迹。”事隔两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出来澄清,说真迹原作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库房,并未流失民间。网上还登出了原作与印刷品的对照图,挂在男厕中的复制品比真迹少了7行。对此“乌龙”的鉴定,一时舆论哗然,很多网友纷纷质疑这个所谓的“专家”的真实水平,因为此前他曾在某电视台的“鉴宝”栏目中充当“鉴定专家”的角色。
笔者不看好“鉴宝”一类的节目已有些年头了,就是对这类节目的故弄玄虚感到厌倦。节目的套路已成定式,每当“经专家鉴定团评议后,一致认为该藏品值多少多少万元!”然后下面一片掌声雷动,藏家喜笑颜开,主持人在旁帮腔,请藏家发表类似“获奖感言”的说辞。但有一次,某藏家自报价甚高,结果专家团给的“市场参考价”之低大大出乎他的心理预期,他脸上的表情顿时“晴转阴”,最后女主持人不得不尴尬地替他圆场,才不至于“镜头很难看”。想必这时候坐在演播厅里的人都不自在。
严肃的“鉴赏”类节目搞成做秀,完全是某些电视台一味地追求“收视率”惹的祸。
更有甚者,某台一“鉴赏”节目,主持人对被“专家”判为“赝品”、“仿品”的瓷器当场击碎!场面虽然痛快淋漓,但已经有些离谱,本来是修身养性的“鉴赏”被无端地罩上了几分武断和粗暴。场面虽然颇能惹来一些叫好声,却与“鉴赏”的真正意义相距甚远。不管怎么说,鉴赏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普通人更多地了解古玩知识,提高鉴赏力,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官窑瓷器历史上就那么多,高仿的“艺术品”满足了普通老百姓的一部分收藏愿望,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只要讲出真品和仿品的差别所在,长了知识,目的就已经达到,大可不必拿到电视台用锤子敲为碎片。
当年主持殷墟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曾痛心地指出,几千年来中国人以“好古”闻名于世,但不幸的是这种“好古”实际上却是“毁古”!因为古董商的参与,一切以金钱的商业价值来权衡,而非从考古的科学价值来研究。他因此立下规矩:考古家不能同时是文物的收藏者。因为文物的收藏者很快就会成为古董商眼中的鱼肉,而一旦和“钱”结缘,真正与考古有关的“科学研究”就寿终正寝了,这样的“专家”、“学者”和古董商搅在一起,就成了“毁古”的同谋了。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开口不谈钱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次南京某副教授宣称“可用学术声誉担保”的同时,也还不忘给这幅实际仅值50元的“王宠扇面真迹”印刷品估价“一万美元”。作为“美术考古学”的专家、教授,重温一下李济先生当年的警语,应当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