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婚嫁中的吃俗

如果说送馍在婚嫁中是一种带有“往来礼”意味的话,而吃“面条”就是一种象征、吃“饺子”就是一种情趣了。大概是因缠缠绵绵的“面条”最能代表婚嫁双方心态的缘故,面条成了婚事中的主食、主角,无论菜肴如何丰盛,面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没有吃面条,那就没有给新人留下祝福。面条不仅在新婚当日招待亲朋好友吃,而且姑娘出嫁的前一个月就开始吃“离娘面”了。其间,至亲四邻纷纷请姑娘到家中吃一顿面条,饭桌上,主人多向女子讲一些离开娘家后的处世之道,以及“攀了高门”也要像面条一样,虽分离仍缠绕在一起,莫忘穷亲的谐趣。

此外,接送新娘的双方在出门前和入门后均需食用面条,接方谓“上马面”、“下马面”,送方谓“上轿面”、“下轿面”。饺子在村民眼中是最好的主食了,自然只能由新人独享,但都是不好下咽的,“回面”前,婆婆亲手捏饺子给儿媳食用,据说此可捏住儿媳的嘴,日后若婆媳产生矛盾,儿媳也就不会向外传扬;“回面”日,女方同辈姐嫂为新郎包饺子,故意将辣椒、草节之类的东西包入饺子中,待其食用时,大家观其丑态取笑,意为“既然已成为一家人了,干什么事情都不要计较”。

吃与喝是相连的,要吃要喝自然离不了酒席。吃有吃的名目,摆下的酒席自然也有名堂。上轿时吃“上轿席”,下轿时吃“下轿席”,接待女方至亲来“送饭”的酒宴称“娘家席”,有朋友来贺喜摆下的酒宴谓“朋席”(或称“宾客席”),四邻同乡来贺谓“街亲席”(或称“街坊席”),亲戚来贺称“待戚席”,迎接新娘回娘家的叫“回面席”,不管酒席的名称如何叫,席面基本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上轿席”是女方所摆,男方接待女方来宾的“下轿席”和“娘家席”要比女方所摆的“上轿席”丰盛一些。所备菜肴各家视情况自定,但乡民为避讳“菜上完了”这句与喜庆之日不协之语,均在最后上一道“四喜丸子”或“糖醋丸子”以示。酒席摆下了,大概是因多数乡民不喜喝酒,对食用喜宴称“吃盘子”。

以吃吃喝喝、赠送食品的方式来办理婚嫁大事,我想其既包含着乡民处事的含蓄,又包含着对吃饱肚子的渴望。时下,随着乡民生活的改善,除具有特殊意义的吃食外,大多也洋化了,如“拜年篮子”改送糕点礼盒,“离娘面”改吃饺子等,就是参加婚礼的人对食用喜宴不再称“吃盘子”,而改称喝喜酒了。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