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

2009年6月12日,国家文物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论坛围绕“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主题展开讨论,形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共识如下:

一、考古遗址公园立足于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兼顾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是加强遗址保护、深化遗址展示与利用的有效途径,符合现阶段大遗址保护的实际需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色。

二、考古遗址公园一方面为遗址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能够促进考古研究、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系统化、人性化的展示设计,为公众提供了开放和直观的考古教材,引导公众走近遗址、热爱遗址,有助于大遗址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

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能够有效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扩展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大遗址保护理论研究,完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是科学发展和求实创新精神的体现。

五、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准确把握定位,以保护展示遗址本体及其内涵和价值为根本目的,根据各自的特点,紧扣遗址内涵和价值,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展示方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行为应确保遗址的完整保存,各类设施及景观设计应以遗址内涵及价值的展示为前提。

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以持续开展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工作为基础,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调查论证工作,秉承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我们相信,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考古遗址公园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论坛全体代表
二○○九年六月十二日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