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手炉今受宠

冬天寒冷,人身体最怕冷的部位在于手脚。手炉和脚炉曾是江南人家重要的取暖工具。小小的刻花铜炉内放一块专供手炉用的炭墼,便能温温热热地一整天。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铜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上世纪50年代后已很少有新制的手炉,一般家藏的铜手炉大多是祖辈传下来的,它丰富奇异的造型,精湛华美的工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手炉是从火盆使用中演变过来的。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有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时,手炉制作达到了高峰,我们从存世的实物、史料及文字、书画作品中,可以寻觅到佐证。

手炉是达官贵族、富贵女子所用的掌上之物,因此工匠们制作非常精致。其造型多姿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在考虑手炉的坚固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工匠们将炉底分别设计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荠底等,且在手炉提把上也有艺术设计,如弧形柄、花纹柄、花篮柄、折角柄、竹节柄等。其考究的纹样装饰,通过刻画几何形纹饰、吉祥纹饰等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如“福禄寿”、“和合二仙”、“竹报平安”、“喜上眉梢”、“鲤鱼跳龙门”等图案手炉。其运用镂雕和錾刻两种工艺,在炉盖上刻有镂空的花鸟或吉祥图案,有的还在炉身上雕刻人物、花鸟、山水等纹饰,达到了手炉艺术形象的完美。

收藏手炉不仅能够增值保值,更主要是满足人们追求生存质量和精神品位的要求。如今,手炉一般不会用来当作暖手用具了,收藏者大多是搁置在博古架上,作为摆设来欣赏。

手炉收藏要注意收集真品、精品,特别是名家制作的作品。制作手炉最有名工匠是张鸣岐,他是明代万历年间嘉兴人,他制作的手炉多姿多样、工艺精湛、性能优越,为人们所重。据《鉴物广识》、《新溪杂咏小集》和《梵天炉丛录文物》记载,张鸣岐制作的手炉厚薄均匀,花纹精细,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击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炉中炭火虽烧得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明清时制作手炉的名匠还有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赵一大等,“皆名闻朝野,信令传后无疑”。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