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起源于古罗马女奴隶交易
拍卖的起源并不在我们中国,而在古罗马。
我查过一些关于我国古代记载商业往来的史料,并无对拍卖的叙述。我国古代民间对货物的买卖方式是商谈,谈妥了之后交换,“质、剂、傅、别”以达到签订合同的目的。我们现在常说的拍板成交的“拍板”这两个字的含义,经过了多年的传讹完全脱离了最初的本意。“拍板乃用坚木数片,以绳串联,用以声节”(《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也就是说,拍板只是打击乐器,用以闲耍之时敲击娱乐,并不带有商业性。
与拍卖扯得上点关系的惟有“拍掌”。在商谈之后,大家拍拍掌表示有了约定,信守不移。可惜此效力和我们幼时的勾勾小指差不多,同样不受法律保护,没有法律效力。在拍卖概念传播到我国时,auction没有被译为敲卖或鞭卖,应该是拍板和拍掌这两个词对近代翻译者产生了影响。
据我看来,大概因为古中国为礼仪之邦,对货物的交易采用一对一的商榷方式,缓然而作,显得儒雅斯文,彬彬有礼,所以在古中国没能创造出一对多的争抢竞价方式。
逸闻
最初拍卖方式用于古罗马拍卖女奴隶,当时没有出现拍卖槌,卖家用挥鞭子抽地三次作为成交的标志。当拍卖品为外型姣美的女奴时,竞买人往往激动得青筋暴起,眼珠发红,唾沫四溅地怪叫着喊出价格来表达他的爱慕程度。整个场面火爆惨烈,抬手喊价此起彼伏层层攀升。卖场之外,有担架和医师等待着昏迷者或倒地吐白沫者或神经失常者被抬出来。
拍卖有两种方式:增价拍卖和减价拍卖。增价拍卖就是竞价从低到高,谁出价最高谁买受,现在已被广泛采用。与之相应的,另一种减价拍卖就是价格从高唱到低,谁先应价就谁买受。后种方式多用于荷兰的农牧品和花果拍卖,原因是因为这种拍卖简单快捷,有利于产品保鲜保质。所以荷兰有很多的诸如万花拍卖场,繁花如锦,香沁心脾;什么万猪拍卖场,试想万猪奔腾,此嘶彼喑,糙粪遍野,这种场面也是蔚为壮观,震撼人心的。
在国外,总是有层出不穷光怪陆离的拍卖点子问世。比方说有个穷光蛋穷得快疯了,突发奇想地拍卖天上几十颗随便你怎么瞪大眼看也看不见的星星的冠名权,公告一出,千人回应,哄抢一时,穷光蛋也就发了财。还有个临死的人把自己的肝肠心肺列表拍卖,所得筹款全数送自己的一只小狗去环游世界,并在拍卖会上拿出医院检查结论保证器官健康,新鲜保质。诸如此类种种精彩的拍卖点子,无一不惊世骇俗。
近年来,我国国民在拍卖点子方面似乎也在赶英超美。报上登载某高校一伙闲得无聊的学生组织拍卖50名美女的约会权,居然凑款了近万元。成都附近某寺院拍卖新春第一柱香的上香权,成交了四十余万元。
有一本专门描写拍卖行业的的小说《青瓷》,它刻画了当代中国商人对关系的顶礼膜拜和娴熟利用。书中有个行贿方式让人拍案叫绝:甲想向乙行贿500万,就让乙拿个烂瓷器委托给拍卖公司进行拍卖,在拍卖会上出价500万的买家就是甲。这样行贿似乎可以逃避我国刑法中的行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行贿过程光明正大,并且纳了税显得合法。
拍卖师
拍卖师是拍卖会场的主持者,也是整个拍卖活动的总指挥。拍卖过程没有了拍卖师的策划,就如同一个人缺少了灵魂。所以,国家对拍卖师的选拔就显得尤为重视。一名拍卖师除了应当具备经济、法律、拍卖、销售、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外,还应有临事不乱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拍卖师资格考试一年两次,地点设在北京,并且专设了一门主持技巧考试,这门考试就是让考生主持模拟拍卖会以考验考生的心理素质。五名主考官一字排开,另外会有一群人作竞买人各自报价胡乱举牌来影响考生。这些好事者并非考生,他们丝毫不会体谅考生的辛苦,那种惟恐天下不乱的心态暴露无疑:报价可谓七嘴八舌,并且跨度惊人,从几元钱猛跃到几十万元的都有可能,甚至几个价格同时传及考生,考生只要一停顿,台下竞买人便开始喝倒彩、拍桌子,甚至还能听到操着北方腔的声音“喔——搞砸喽!”能把人一下子气晕过去。有一次,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可能太过紧张,上台后眼神慌乱,战战兢兢,拿起槌就开始报数,每报一次就敲一下。这就已经不可能通过考试了,因为敲槌就表示成交,卖一个标的只能落槌一次。接下来更为精彩的是她从几万开始报数,到十几万到几十万,在报数过程中她逐渐遗忘了单位“万”。“啪!”的一声成交了,她一报成交价——才几十元。
著名拍卖法专家田涛评论拍卖行业时说:“你想发财吗?那就去拍卖行吧。一槌子下去,保证给你来个钵满盆盈;你想破产吗?那就去拍卖行吧,一槌子下去,肯定让你随时倾家荡产。”这话不假,拍卖行业是充满危机的,由于拍卖师疏忽,在未达到委托方保留价时就落槌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就是拍卖公司赔款给委托人。但是不管怎么说,拍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它操作的阳光性能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有效地遏止资产处置中的腐败,从而被各个行业频繁地采用。并且,最值得发扬光大的是拍卖所携带的迥异的商业态度和竞争精神,只有在存在竞争的环境之下,商业才能良性地发展,经济才能良性的运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