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绣作品探索其盛衰的原因
顾绣是我国南方极具特色的代表性刺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县一位名为顾名世的官宦府中的闺阁绣而得名。其特点是以宋、元时期优秀画作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绣与画结合,浑然一体,高雅精细,有“绣艺鼻祖”之称。

一、顾绣的起源
在《顾绣考》“顾绣之起源”中记载“今天下刺绣者,以明代上海顾氏刺绣之名,震溢海内故也。上海顾氏以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而始着称。名世曾筑园于今九亩地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方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园”;“……故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为露香园绣”。①“顾名世,字应夫,号龙泉”②,是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③,曾担任内宫管理宝物的官吏,晚年移居上海颐养天年。在扩建自家园林时,偶尔发掘一块刻有元代大书画家赵孟篆书的“露香池”石碑,遂将自己原有的“万竹山居”改名为“露香园”。因此,顾绣亦称为“露香园绣”、“顾氏露香园绣”或“露香园顾绣”。 顾名世共有三子,据徐蔚南所著《顾绣考》中记载:“顾名世……子三人;长箕英,号汇海,次斗英,字仲韩,号振海;幼奎英,……”④。顾名世一生“性好文艺”,见多识广,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顾氏家族女眷也酷爱艺术,擅长刺绣,精于女红。
顾绣艺术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三位,即缪氏、韩希孟、顾玉兰。明朝时期,在上海民间有着“上海顾绣始于缪氏”的传说。缪氏,是顾名世长子顾箕英之妾。她绣出的作品栩栩如生,形象逼真。韩希孟是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的刺绣技艺使顾绣达到出类拔萃,登峰造极;此时的顾绣又多了一个代表性的称呼“韩媛绣”,即指韩希孟的刺绣。韩希孟的刺绣多以宋、元名家书画为粉本,擘丝极细,色调得当,所绣山水、人物和花鸟,都极富神韵,精妙绝伦,达到画、绣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韩希孟之后,顾绣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清初期,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继承顾绣之传统,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她24岁丧夫,守节抚孤,以刺绣维持生计,开设刺绣作坊,广收徒弟,传授顾绣技艺长达30多年,使顾绣技艺广为流传,民间妇女争相仿制,绣者亦必称露香园遗制,影响遍及江南。她对顾绣刺绣艺术的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早期顾绣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人物
奠定顾绣之美誉基础的代表人物,当属顾家缪氏,她身居闺阁,擅长刺绣。在顾名世博学多才、喜好书画艺术的熏陶和影响下,缪氏凭借自己扎实的刺绣功底,在继承宋代画绣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独到刺绣技艺的风格;其所绣之物多以宋代闺阁绣为范本,“绣人物、山水、花鸟大有生韵”,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姜绍书《无声史诗》称顾会海妾刺绣人物,气韵生动,字迹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惜之。”⑤为顾绣风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民间流传有“上海顾绣始于缪氏”的说法。据明崇祯《松江府志》和《阅世编》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划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⑥可见顾绣问世之初已经被时人所称赏。
在顾绣作品中,造诣最高,技艺发展达到极致,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韩希孟莫属。韩希孟,又名韩媛,是顾名世的第二个孙子顾寿潜之妻。顾寿潜能诗善画,曾师从于明代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深受老师的赞赏。韩希孟在丈夫的影响下,喜好书画,善画工笔花鸟,尤其是刺绣技艺精湛叫绝。韩希孟的刺绣多以宋、元名家书画为粉本,刺绣与绘画相结合;极尽全力地发挥刺绣针法和色彩变化的表现能力,所绣作品,美轮美奂,情趣盎然,惟妙惟肖。她绣制的宋代著名画家米芾所绘的《米画山水图》,在纵33厘米、横25厘米的白色绫地上,根据近水远山的透视关系,采用套针、斜缠针等不同的针法和浓墨写意似的笔绘表现出山、云、水、天、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意境,描绘出一幅云雾缭绕、渔帆点点的江南山水画面。她刺绣的《葡萄松鼠图》,笔者认为是韩媛绣作品中最显功底的一幅力作。《葡萄松鼠图》是韩希孟刺绣的《宋元名迹册》其中的一幅,画绣纵33厘米、 横25厘米,绣者在白色绫地上,以针线反映出一幅秋季硕果累累、松鼠欲取果实的大自然闲趣小景。一只灵巧的松鼠,仰爬于硕壮扭结的葡萄藤上,似欲获取成熟的果实。作者以栩栩如生的表现手法,再现出大自然的情趣。如:松鼠茂密蓬松的茸毛、活泼灵巧的身姿、炯炯有神的眼睛、垂涎欲滴的神态和松鼠的警觉机敏,刻画得妙趣天成(见图1)。再如:土坡的绿苔、小草,藤蔓的纹理、扭曲的枝干,甚至葡萄被虫蛀的藤叶都表现的形象逼真。这种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绣者一方面仔细观察捕捉小生灵顽皮可爱的动作姿态;另一方面领会作者在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寓意,并将所有的感悟运用多种针法技艺表现出来。在配色方面,韩希孟具有良好的色彩感觉,在刺绣葡萄叶和葡萄珠时充分的展现出来。她巧妙地使用深绿、浅绿,深黄、浅黄,深蓝、浅蓝,月白和赭石色,大胆地将色级距离相差很远的颜色结合使用,如:把葡萄珠设色为蓝色和赭石色,这两种色差较大的对比色相互结合,再借助长短参差的套针刺绣,充分地表现出葡萄珠颗颗饱满,不同成熟度的质感,体现了绣者在调和色彩方面所特有的造诣。韩希孟的绣品无论针法运用与色彩搭配都能神妙独到,造型、设色、构图等技法处理,都没有蜕出宋、元画法窠臼的痕迹。她用高超的刺绣技艺,多变的针法诠释画家的神韵。花鸟鱼虫,生动形象,五彩斑斓,充分表达出原画者的意境。书画大师董其昌见到韩希孟的绣品,惊叹“技至此乎!”、“非人力也!”;欣然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中的每一幅册页亲笔题写赞誉,给与高度评价。从韩希孟的绣品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早期顾绣的技术特色以及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顾绣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
1、深厚的艺术素养。顾绣作品能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刺绣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与刺绣者的艺术素养和造诣分不开。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稿结合的产物。绣者须具备传统书画修养,懂画、会画、深谙画意。其“真谛”一是画意,二是绣理,两者结合,相得益彰。韩希孟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不仅懂画,并且善画。这为她把握画的真谛,将画意融入到刺绣艺术当中,为创作出精美绝伦的绣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颇具匠心的选材。具备较高的艺术造诣,才能颇具匠心的选择画稿。创作一幅优秀的顾绣作品,首先是选择一个最佳的刺绣题材。明代后期画坛以模拟古人为风尚,顾氏家眷在风靡当时江南的松江画派画风的熏陶影响下,选择高雅脱俗的著名画作为蓝本,并仔细挑选、细心揣摩、反复推敲。当年顾绣中的皎皎者韩希孟就是“搜访宋元名迹,摹临……”⑦赵孟、米芾、黄荃、吴彬等大家画作为粉本。如顾绣《洗马图》(见图2)就是韩希孟临摹元代大书画家赵孟的墨迹,从而创作出令世人称道的顾绣佳作。

3、高超的刺绣技艺。顾绣的刺绣技法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
第一、半绣半绘,画绣结合。顾绣特点以名画为蓝本,画面均以针为笔,以线代墨,绣绘结合。正如徐蔚南在《顾绣考》中所记“故世被称顾绣之巧,谓为写生如画,他处所无,名之曰画绣。”⑧这是顾绣最为独特之处,因此又称“画绣”。
从国内传世的明清顾绣实物资料分析,绣幅中凡针丝不及之处,皆以画笔补色,于关键处轻描几笔,使作品渲染得宜,更加层次分明。
第二、针法多变,时创新意。据《顾绣考》所载:“露香园顾绣,据称得之内院,其擘丝细过与,而针如毫,配色则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不特羽毛花卉,巧夺天工,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⑨韩希孟仔细揣摩画者的笔锋,擘出细过于发的彩丝,运用如毫般之细针;施以繁复多变的针法,刻意表达画者的风格。她研究继承宋代“闺阁绣”的艺术特色和技巧,在针法上常用的有:齐针、铺针、切针、接针、施针、擞和针、网绣、拉锁绣、打子绣等十多种,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创新,创造出散针、套针、滚针等针法,丰富了刺绣的表现手法,刻意模仿绘画的笔墨技巧。绣出的作品无论人物、花鸟、山水、草虫都生气盎然,针脚细腻,以致无针痕缕迹,观者难以辨别是画还是绣。如:《葡萄松鼠图》中用“极细的水路套针分茎,以符合叶脉生长的形态”。采用花绞线、集套针绣制松鼠的茸毛,借助丝线光泽的变异,松鼠茸毛蓬松、光亮,给人以灵动之感。葡萄藤叶及枝干,均饰以外轮廓线,更显画面的立体感。这些都“是绘画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第三、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间色晕色,补色套色,染色之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境界”。据崇祯年间《松江府志》记载:“初有大红、桃红、出炉银红、藕色红,今为水红、金红、荔枝红、橘皮红、东方色红。初为沉绿、柏绿、油绿,今为水绿、豆绿、蓝色绿。初为竹根青翠蓝,今为天蓝、玉色月色浅蓝。初有丁香、茶褐色、酱色,今为墨色、米色、鹰色、沉香色、莲子色。初有缁皂色,今有铁色、玄色。初有姜黄色,今为鹅子黄、松花黄。初有大紫,今为葡萄紫”⑩。这些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丝线,为顾绣创造了良好的色彩基础。然而,顾绣并不以绚丽的色彩为绣线的选择,顾绣采用的种种彩色绣线,多为中间色丝线,配色和谐典雅,层层晕色,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的色彩效果。反对那些依赖五彩斑斓的丝线,炫人眼目的滥用。在刺绣用料上不拘成法,视刺绣图案物象所需而灵活取材。
顾绣早期绣者视刺绣为“古来一技神绝”,绣品费工费时量少质高,一幅作品往往要花数年的时间才能绣成,因而当时的绣品通常属于士大夫、文人雅士欣赏馈赠之物。韩希孟的刺绣在当时得到董其昌等著名艺术大家的赞赏,被称之为“韩媛绣”,为世所珍。韩希孟以其高超精湛的绣艺确立了顾绣在当时全国各种刺绣艺术品中无可企及的卓越地位,她的作品在江南一带享有盛誉。
顾绣之所以能够名声鹊起,广传于世,不仅与顾绣神韵逼真、精妙绝伦的刺绣技艺息息相关,更重要应归功于清代初期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她年轻丧夫,守节抚孤,迫于生计,开设刺绣作坊,将家传的顾绣密技授与他人,使顾绣技术广为流传,凭借自己的精湛绣艺,开创了顾绣昌盛的新起点。
三、后期顾绣发展的窘况及代表作品
清晚期,顾家生活日趋衰落,逐渐倚赖女眷刺绣维持生计,从此顾绣由闺阁女红转向作坊商品绣,众多的绣品涌向市场。以顾名世一家“露香园绣”的刺绣技法和风格为代表的绣品,都称作“顾绣”,顾绣的发展由此进入晚期。此时的顾绣,虽继续保持着以针带笔、以线带墨,绣画结合的风格,但无论是刺绣蓝本的选择,绣工和色彩的搭配与早期作品相比都过于简单逊色。这从下面介绍的两件清代晚期顾绣作品中即可管窥这一时期顾绣作品的状况。
1、《出行图》·清同治
纵107厘米,横48厘米 (见图3)。绣品选择的蓝本内容空旷简洁,以三个人物、一匹马、一株桂树布局整幅画面。在米色绫地上绣桂树、出行官员及两位书童;绣工采用打子绣、齐针绣、套针绣、擞和针等针法;配色简单,施墨绿色、橙色、驼色、月白、灰色等丝线。

在此件作品中除了出行官员所骑白马、人物的衣纹及桂树是采用刺绣手法表现出来。其余部分用墨笔渲染描绘,画绣并用。
墨书题跋“掌文衡,执斗标,吹藜火,云汉昭”, 落款“露香园”,绣朱文印“露香园绣”。
2、《三星图镜心》·清光绪
纵121厘米,横42.5厘米(见图4)。绣面描绘海屋添筹的场景。“海屋添筹” 出自苏轼的《三老语》典故,以三位老人相遇,互问年龄,并夸出长寿之海口为题材;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比喻长寿,多用于祝寿。

绣品在米色绫地上刺绣三位仙人,海屋、松柏、仙鹤、寿石等吉祥图案。刺绣的针法主要有套针、齐针、缠针、滚针、松针、网绣、盘金绣、打子绣。配以深绿、浅绿、赭石色、驼色、红色、棕色、黑色丝线晕色。寿石、松柏及海水等处略施彩绘添色。
画面引首有椭圆 “申江正永” 朱红绣章;套针、缠针刺绣行书 “海屋添筹数三公位可期”落款;款后绣朱文“露香园”、“武陵手授”两方印。
从上述作品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晚期顾绣失去了原有的精心选择刺绣蓝本。同样是人物题材的刺绣蓝本,早期的顾绣《竹林七贤图》(见图5)构图饱满,画面层次清晰、错落有致;这是晚期顾绣作品所不及之一。在精细的针法表现中,仅就枝干这一细节的刺绣表现,还以早期顾绣作品《葡萄松鼠图》为例,绣者采用齐针、极细的水路套针、配以黑色、深灰色、浅灰色等颜色的丝线,把葡萄藤扭曲的枝干纹理、藤结的质感,以高超的绣技表现的形象逼真;这是绣者捕捉到大自然的细节,领会画中的神韵,从而创作出绘画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而晚期顾绣的作品只采用一、两种颜色,施潦潦针法,简单表现,这是晚期顾绣所不及之二。早期顾绣精致的擘丝、精妙的晕色风格,是晚期顾绣作品所不及之三。就连晚期顾绣用的绫地,都比早期的稀疏松弛,可见晚期顾绣作品的粗枝大叶。这个时期的顾绣作品尺幅虽大,但绣工简单,绣稿不再讲究;绣地绫面已不及明代绫面的细密光泽;半绣半画的点染彩绘也不得章法;没有早期顾绣的考究;刺绣针法技巧运用变化简单。此时的顾绣只追求数量,不再以绣品的精致为标准,因此,不及明代的精品卓著,但仍然保留着顾绣的基本风格。

四、顾绣盛衰的原因
通过对顾绣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顾绣由盛至衰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封建社会统治王朝的专制集权、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给顾绣带来的影响。顾绣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准确的考证,但兴盛于明末清初是毋庸置疑的。它的兴盛与衰落首先离不开政治社会这个大的背景。
明中后期,宦官弄权,朋党相争,朝廷政治黑暗,统治阶层昏庸腐败,中央集权衰弱。随着统治阶层对社会的控制逐渐松懈,无形中给地方上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南方沿海地区物产丰富,养蚕、丝织、手工艺发达,人民较为富足。商业也自然蓬勃兴盛起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开放,大大扩展了艺术活动空间。此时,不甘同流的一些士大夫不愿卷入官宦、朋党之争,或弃官返乡,或明哲保身。他们仕途失意,但思想活跃,爱好古典艺术,喜欢收集古玩字画,兼具琴棋书画,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享受。通过寻求新的生活目标,博取精神上的安慰,逐渐形成了一股讲究附庸风雅、崇尚闲趣的风尚。过着“以耽情诗酒为高致,以书画弹棋为闲雅,以禽鱼竹石为清逸” 的闲情生活。顾绣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脱颖而出,它以精妙的刺绣手法,表现宋、元时期字画的神韵,使其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品级,充分满足了文人士大夫的追求品味,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从而使顾绣艺术誉满江南,并被皇宫选为御用,以至达到鼎盛。
其次,画绣稿本的选择。
顾绣,依其绣技特点,亦被称为——画绣。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说,顾绣蓝本本身就是一幅画。第二层含义是说,顾绣作品本身既是用针线刺绣,同时绣者又深谙绘画技巧,可以直接在作品上半绣半画。用针刺绣与用笔绘画二者缺一不可,达到了刺绣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提高了刺绣艺术的内涵。这是顾绣区别于其它刺绣的不同之处,也是它最终衰落以至几乎失传的原因之一。
早期顾绣大多选用宋元时期著名的画家作品为刺绣的稿本。目的是作为艺术品,供文人雅士、士大夫赏玩、收藏和馈赠。为了顺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在选择绣稿时起点高,以名人的书画为刺绣稿本,加上高超的刺绣技术和绘画功底,自然出珍品。晚期许多顾绣作品已沦为日常用品,正如徐蔚南《顾绣考》中所载:“绣工竟惟以绣蟒服胸背及衣袖佩囊为事,画幅即偶一为之……”。绣稿的选择多为市场需求而定,作品的精湛标准大多是为了满足市场的行情。从根儿上来说,没有名家大作为蓝本,失去创作优秀画绣的基础,晚期顾绣没有珍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个人修养艺术氛围,所处社会阶层。
韩希孟,以及在她之前的缪氏均是顾绣早期的代表人物,在文章开头我们已经介绍。她们修养高,技艺精。不仅具有脱俗的个人艺术品味,而且具备高超的刺绣技能。她们所处的年代,社会环境较为安定,丝织业发达兴旺。刺绣、设色的技艺在宋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顾家是官宦府邸,家境富足。上流社会的安逸,文人雅士的交往,悠闲的生活环境。使刺绣技艺精绝的她们同时又喜好书画,精通工笔花鸟。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了她们的艺术修养,优越的生活条件使顾绣技艺在韩希孟手中发展到极致。
顾家第二代的顾斗英,乐善好施,生活奢靡,挥金如土,不到二十年就“室如悬磬”,加之生病以至吃饭都成问题。及至晚期顾家早已风光不在,生存环境的改变使顾绣从高雅的殿堂跌落到民间店铺,代表人物已难考证。作品大都署名露香园,但远无法与早期作品媲美。仅从顾绣题材的选择上,就能明显反映出早、晚期绣者本人所处的社会层次和不同的艺术鉴赏力。缺少了著名文人墨客的追捧宣扬,就失去展示作品的市场。很难想象有谁能精心选择名画,揣摩画家的意境,数年如一日的去绣一件得不到重视、无人喝彩的艺术珍品。
第四,利益诉求下的大众化、商品化与创新。
顾兰玉——是清初才女,是顾名世之曾孙女。政权的更替,家境的变迁,生活的窘迫,迫使她开幔授徒。开设绣庄生产绣品,毕竟不是闺阁刺绣,虽然均为手工工艺制作,但因追求的目的不同,绣品需求的对象不同,所得到的绣品既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日用品,艺人同时也是匠人。最关键的是,顾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闺阁女红,发展到可以在一家一户中完成。顾兰玉几十年传艺的结果,使顾绣名震江南,价格昂贵,盛极一时。且作品大多落“露香园”、“虎头”等印章。但也正应了那句老话——物极必反。东西好,销路就好,销路好模仿就多。顾绣艺术的商品化,一方面使顾绣技艺在民间广为传播,为大众所掌握;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正因为大众化,松江地区周边“寒女”争相仿作,以至后来 “顾绣”绣庄泛滥,仿作满天。使原本为艺术品的顾绣蜕变成为普通商品,不可避免的从高雅走向艳俗,最终渐趋衰落,被其它刺绣所湮没。但在中国上千年刺绣史中,能以自己的姓氏、宅邸冠名的绣艺品种可谓凤毛麟角,顾绣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顾兰玉对顾绣的推广、兴盛功不可没,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至乾隆年间,顾绣有许多为男工所作,正如徐蔚南所著《顾绣考》中记载:“清初工巧渐不如前,价亦迟减,……至乾隆间,顾绣半多男工为之,……”。这时绣品中的幅面宽大者如屏障之类,仍价值甚贵,各方争购。嘉庆时,根据市场需要,顾绣绣品大量转为衣服、佩饰等生活实用品,纯欣赏性的画幅绣品大为减少,仅偶一为之。商品化利益的追求,致使模仿者大量出现,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使顾绣流于俗套,顾绣品位一落千丈。至顾玉兰之后,再难见到绣工出众的名人传世。相反从顾绣中吸收营养,有文采、懂绘画功底,绣有成就的一批绣匠,不屑于与俗人为伍,单立门户,以示清高,大家并未宣称与顾绣有师承关系,顾绣渐渐被苏绣所取代。
综上所述,一幅好的顾绣作品是艺术的再创造而绝非一般的模仿,它必须能够创新。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果不能做到在原有技术基础上推陈出新,它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除了客观条件不同以外,从绘画到刺绣,绣者在针法运用、色彩搭配、针工技巧等方面都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绣者本人的技艺水平与对其它艺术门类知识掌握程度,起到了决定作用。没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多学科艺术修养是难以完成的。早期顾绣崛起源于此,晚期顾绣衰败亦源于此。
①②④徐蔚南:《顾绣考》,第1页,中华书局1936年发行。
③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下卷,第2543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发行。
⑤《顾绣考》第2页, 中华书局1936年发行。
⑥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食货六》,第163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发行。
⑦《顾绣考》第12页, 中华书局1936年发行。
⑧《顾绣考》第5页, 中华书局1936年发行。
⑨《顾绣考》第5页, 中华书局1936年发行。
⑩《(崇祯)松江府志》卷七,第27页。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故宫博物院陈娟娟老师鉴定为顾绣。《顾绣考》第4页, 中华书局1936年发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