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殷墟之甲骨百年

1899年,安阳小屯甲骨文的发现,使世人对洹水河畔的殷商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借助考古学家之手,盛极一时的殷商文明在一片片龟甲、牛骨上被再现,并由此诞生了一种世界性的显学??甲骨学。

时隔一个多世纪,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脚步,来到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探寻殷商文明的遗迹,并力求借助手中的笔和镜头,再现3000多年前盛极一时的殷商文明。 

小屯村:承载着千年辉煌

说到甲骨文,不能不提起小屯。也正是鉴于小屯在殷墟考古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就设在了村西头。

殷墟博物苑记者以前也曾到过几次,但从来没想到要对殷墟、甲骨文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接触。以至于我们的采访车已经行驶在了小屯村里的水泥路上,记者还向同行的安阳市考古工作队队长孟宪武询问什么时候能到小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甲骨文的发现地??小屯。”

他招呼我们说:“你们不是要找寻当年发掘甲骨文的现场吗?1973年,大量甲骨文就是在这里被取土的农民发现的,我们下去看看吧。”

当初的小屯南地如今已经被两个村包围,南面紧邻的是花园村,北面就是小屯。1973年发现甲骨文的位置当年还是庄稼地,如今却已经“跑到”了村里。

剃头匠:让“龙骨”走出殷墟

甲骨文最早是作为一种中药材“龙骨”流入北京的药铺,而被金石学家意外发现的。是谁最先发现了甲骨文,并把它卖到了药铺呢?记者翻阅不少有关甲骨文研究的著作,都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不过在安阳当地的甲骨文研究者中间,都比较认同一种说法:100多年前小屯一名叫李成的剃头匠是最早发现甲骨具有药用价值,并把它卖到药铺的人。

从安阳市甲骨文学会副会长焦智勤口中,记者首次了解到甲骨文被当作“龙骨”流传出去的详细经过。

100多年前,小屯有个名叫李成的剃头匠,有一年夏天身上生了疥疮,疼痒难耐,无意间他把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砸成粉末涂在身上,疼痒竟神奇地止住了,如此几番,疥疮竟不治而愈。于是他把田地里散落的白骨片收集起来,送到城里的药店去卖。

从此,李成便做起了收购贩卖“龙骨”的生意,他收集了大量的“龙骨”卖给药店。药店老板为了赚钱,又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的药店。就这样,大批“龙骨”进入了京城的各大药店。 

王懿荣:最早发现甲骨文

3000多年前殷商统治者用来占卜的甲骨,就这样被当作“龙骨”,一直没能逃脱“粉身碎骨”的命运。

1899秋,国难当头,王懿荣受命回乡督办团练,但因诸多困难,无功而返。而此时父母双亡、内忧外患让王懿荣终于病倒了。

王懿荣服药时,在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发现有人工的划痕。这位对金石古文字有特殊爱好的文人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古代文字,于是立即分派家人,到北京各大药店将有划痕的“龙骨”买了回来。几天之内,竟收集到三四百片“龙骨”。

王懿荣对西周春秋时的青铜铭文非常熟悉。这些“龙骨”上的文字与金文完全不一样:用笔纤细,多方折而少圆转,肯定是周以前的文字遗存。于是他将《尚书》中记载的“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与之联系起来,认为应该是殷商时期的文字。

王懿荣因此成为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王懿荣被迫自杀。所藏甲骨主要流入金石学家刘鹗之手。刘鹗,字铁云,是王懿荣的好友,曾参与甲骨辨识的工作。1903年,刘鹗选拓1058片龟板,印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之作。此后,甲骨学逐渐成了新兴起的国际性显学。 

古董商:掩饰甲骨出土地

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直到1908年才被世人知晓,而在此之前的八九年时间里,甲骨出土地一直是古董商们守口如瓶的秘密。以至于甲骨文出土地有多种说法。

1910年,考古学家罗振玉在《殷商占卜文字考》中,考证出土甲骨之地河南安阳小屯村为“武乙之墟”,从而成为第一个准确探知甲骨出土地的学者。

关于罗振玉是如何得知小屯就是甲骨发现地,还有两个传说:一种说法是有一次罗振玉将古董商范维卿灌醉,然后强使其说出甲骨出土的地点。

另一种说法是罗氏拿出十两银子给自己的男仆圃成,让其去勾引古董商赵执斋的小老婆,终于探知确切的出土地点。

时过境迁,究竟当初罗振玉是如何得知甲骨发现地的,已经无从考证。但罗振玉的发现至少让后来的考古学者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

1915年,罗振玉终于有机会踏上殷墟这块魂牵梦绕的神奇的土地,这是甲骨学者第一次亲临出土地勘察。由于他在甲骨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罗振玉和郭沫若、董作宾、王国维被学术界并尊称为“甲骨四堂”。

甲骨文发掘意义划时代

“这是最近发现的、出土甲骨数量最多,并且完整龟甲最多的一次发掘。”在殷墟路的东侧,孟宪武指着人行道告诉记者:“1991年甲骨文就是在这儿发掘出来的。”

199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发现一个甲骨坑,共有甲骨1583片,其中带字甲骨579片。它的数量虽较前两次少,但意义重大??珍贵的大版卜甲集中出现,完整的刻辞卜甲达到300多版,前所未见。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世界,考古学者把它同流沙坠简、敦煌写经、内阁大库档案并列为20世纪初中国史学“四大发现”。

19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1000年。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懿荣考证出所谓的“龙骨”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很大震惊,但始终没能引起内忧外患的清政府的重视。而贪图厚利的古董商们四处搜罗、贩卖甲骨,从而导致了小屯附近几近疯狂的大规模挖掘甲骨的活动。这种私挖乱掘甲骨的行为,一直持续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开始对殷墟展开科学发掘,才有所收敛。

1928年,时任中山大学副教授的董作宾,受刚刚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傅斯年委派,前往安阳小屯对殷墟和地下埋藏的甲骨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拉开了持续至今的甲骨文科学发掘的序幕。

高价回收:引发私挖乱掘

王懿荣考证出所谓“龙骨”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后,随即开始高价向古董商收购甲骨,刚开始以“每版价银二两”,后来就涨到了“每字酬银二两五钱”。除了王懿荣外,高价收购甲骨的还有王襄、孟定生等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甲骨的私挖乱掘。

当时小屯附近私挖乱掘甲骨的情形,不少史料都有记载,如《甲骨年表》等。

1928年,董作宾前往小屯调查之时,在小屯村被私挖乱掘出土的有字甲骨约6万片,无字甲骨更是不计其数。

徜徉在小屯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实在难以想象史料记载的当年大规模私挖乱掘甲骨的“火爆”场面,他打算在村里找寻一位当年的亲身经历者,知情者说当年曾经见证历史的村民如今大都已作古,无从查找。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孟宪武说,虽然小屯的农民是出于经济利益,开始大肆私挖乱掘甲骨,可这些出土的甲骨对于当时的甲骨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村民们在小屯附近长期的私挖乱掘,除毁坏了不少古代遗物之外,对殷墟的地层破坏和扰乱也很严重,这给后来的考古发掘带来了很大困难。 

科学发掘:拨出专门经费

1928年8月12日,董作宾到达安阳。他首先拜访了当时的彰德第一中学校长张尚德,因为在此之前张尚德曾经到小屯调查过几次甲骨文出土的情况,董作宾还到安阳城中几家古玩商店调查收购甲骨的情形。调查中他结识了一家名为尊古斋的老板王嘉瑞,通过他了解了当时甲骨文的收购价格。

董作宾到达安阳的第二天,便前往小屯进行实地调查。他在小屯村从一些妇女和孩子手中购买了100多片有字小块甲骨,并在洹河西岸发现村民们新近挖掘的10个大坑,他还在坑边拣到了一块无字的甲骨。

经过实地调查,董作宾作出一个结论:小屯埋藏的甲骨不像有些人讲的那样已经挖尽,此遗址仍值得发掘。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收到董作宾的报告后,决定对小屯村的土地进行考古发掘,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为此专门拨1000银元,作为考古经费。

1928年10月13日,小屯发掘考古工作正式开始。自13日到30日,共发掘出有字甲骨854片,其中字甲555片、字骨299片,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蚌、石、陶和青铜碎片等古物。发掘结束后,董作宾写出了《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闻名于世的“殷墟发掘”由董作宾开始拉开序幕。  

一坑甲骨:发掘轰动世界

步入殷墟博物苑YH127甲骨窖穴展厅,展厅内复古的装饰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三千多年前。陪同记者的孟宪武说:“要了解甲骨文,你必须要了解YH127坑,研究甲骨文,更不能不研究127坑。”

YH127坑是一个巨大的甲骨堆积坑,YH127坑出土甲骨多达17096片,其中字甲17088片,字骨8片,完整的龟甲300多版,是1936年3月18日开始的殷墟第13次发掘中发现的,也是解放前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

1936年6月12日,第13次殷墟发掘即将结束,考古人员在扫尾时意外发现了从未遭到破坏的完整的一坑甲骨。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出于安全考虑,有人提出了把这坑甲骨整体“搬家”的主意。

现场发掘人员做了一个其大无比的没有底的木头箱子,把甲骨坑周围掏空,把箱子套上去,再从下面封上箱底。如何装运这个重达5吨的庞然大物成了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

最终还是老百姓有办法,他们想到了袁世凯出殡时的棚杠队。最后动用了64个壮小伙儿,用木杠肩挑背扛,整整折腾了两天才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了火车站。几天以后,甲骨运到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所在地南京,安放进了图书馆大厅里。

此后,胡厚宣先生带着几位技工细细地清理、剔剥、绘图、编号。前后8个月,这永垂史册的YH127坑甲骨才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来。这坑甲骨不仅绝大多数是龟板,而且完整的龟甲就有300多版,最大的一块龟甲竟有40厘米之巨!此龟甲并非本地所产,属南方国供奉之物。

中断多年:恢复考古发掘

1950年4月,中断了13年的殷墟考古发掘重新恢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初,4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开展了16次考古发掘,共出土龟甲658片,甲骨5585片。最令人瞩目的是1973年3月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和1991年10月花园庄东地的发掘。

1972年12月的一天,年近六旬的小屯村农民张五元到村南边的小沟里挖土。刚刚挖了几锹,就看到下面的土色逐渐变深,而且土里夹杂着一些小骨片,有的骨片背后还有被当地农民称为“火号”的钻凿痕。张老汉过去曾经参加过殷墟的发掘,懂得一些考古的知识,马上意识到自己挖到的可能是殷墟甲骨,立即停止挖掘,并将有“火号”的甲骨拣起来,小心翼翼地送到了设在小屯村西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站。

由于时值隆冬,发掘工作无法进行,就先把甲骨文出土地点掩埋住了。从1973年3月开始,刘一曼先生等在发现甲骨文的小屯南地进行了两次发掘,面积达430平方米。两次发掘共发现殷代灰坑123个,其中28个出土了甲骨,少的一坑出一两片,多者数百甚至千片,总数达到5335片。刘一曼先生主持发掘的H24坑出土甲骨文最多,共有1365片。

1991年10月,为了配合现在殷墟路的修筑,考古所的专家们开赴小屯村以南的花园庄一带进行钻探。在清理一个编号为h3的灰坑时,发现了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窖穴。考古专家最终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完整的收藏有1583片甲骨的大型窖藏!

由于发掘现场紧邻正在施工的工地,无法正常工作,考古队员们又想到整体搬迁的办法。1991年10月29日,一辆起重机和一辆大平板载重车来到了工地。前后不到半小时,大木箱就运到了考古工作站。清理工作历时两个多月,1500多片甲骨重见天日了!这是继著名的YH127坑甲骨和小屯南地甲骨之后又一重大发现。这坑甲骨仅完整的龟板就有755片,内容涉及商代祭祀、田猎、天气、疾病等方面,专家们分析其时代属于商王武丁中兴时期。

花园庄东地甲骨坑,共发现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刻辞腹甲557片,刻辞背甲17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特别珍贵的是,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为主,其中完整的卜甲755版,其上有刻辞的整甲近300版,占有字甲骨总数的50%以上。除了整甲外,半甲、大半甲的数量亦多,据粗略统计,半版以上的大块甲骨,占此坑甲骨总数的80%。这是继1936年小屯村东北地YH127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后又一次重要的发现。

这坑甲骨大多数卜辞占卜的主体不是王,而是“子”。甲骨上的字体较细小、工整、秀丽,与过去发现的一些特殊书体与称谓的卜辞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表明,在武丁时代,不但是王,而且王室贵官、地位显赫的大贵族都可以独立地进行占卜活动。花园庄甲骨坑的发现,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对研究殷代的历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宣传教育:倾力保护殷墟

从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到新中国成立,小屯甲骨遭到大肆的私挖乱掘,大量的珍贵甲骨流失海外,对殷墟考古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950年,为了保护殷墟,在小屯村专门设立了“殷墟遗址保管所”。同年8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今属中国社科院),1958年考古研究所建立“安阳工作队”。经过对小屯周围群众的宣传教育,他们也认识到了保护殷墟的意义。

也正是得益于政府对殷墟保护工作的重视,私挖乱掘甲骨的现象基本上已经杜绝,殷墟这座珍贵的古代文物宝库重新焕发了生命。

护殷墟商代兴亡话甲骨

失落王朝:循着甲骨来追寻

2006年3月9日,记者来到仰慕已久的安阳殷墟小屯。此时的小屯恍若隔世,忙碌的殷墟博物苑门前停满了前来参观者的车辆,而在通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工作站的小道旁,则坐满了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的小屯村的老人。殷墟的繁忙好像和他们毫无关系!

穿过柏油小道往西数百米,记者来到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工作站。

“罗振玉虽然不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但是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无比的耐心,使人们对甲骨文的解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安阳,成就了罗振玉。”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工作站院内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安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孟宪武。作为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首批毕业生,孟宪武对殷墟考古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迷恋。

“其实,在20世纪初期,与罗振玉同时着手研究甲骨文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近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王国维。王国维原本研究哲学、教育学和美学。1911年王国维与罗振玉一起东渡日本,受罗振玉影响后转攻经学、史学。1914年,他帮助罗振玉整理和校订《殷墟书契考释》,从此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4年,罗振玉谢绝一切宾客,足不出户40多天,写成了《殷墟书契考释》一书,考定帝王22个,先妣14个,人名78个,地名193个,文字485个。从此,商王朝的秘密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

研究表明,《史记》中描述的王朝并非是虚无的,商王们全部以天干为名,真实地生活在3000年前。

此外,关于商人的祖先,《礼记》和《国语》各执一词。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第一次注意到一个半人半兽的象形字,隶定做。卜辞中称为高祖,参照《帝王世纪》中有“帝喾名”之说,才知是传抄中的笔误。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史记》分别记述尧、契、后稷都是帝之子,可知商人认定的远祖比尧舜的时代更加久远。

“这时,罗振玉与王国维完全被甲骨文中的世界吸引了。商王朝并非传说中的亚特兰特斯,而是一个曾经存在而又消失的古老王朝。”孟宪武说。“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字,但属演化阶段,百分之八十都是象形图画。它们绝不仅仅是商王求神问卜的文字,而是一个伟大国家的档案。商有北到辽宁,南到珠江流域,西起陕西,东至大海的疆域,是3000年前地球上最为广阔的国家。在甲骨文中,人们甚至可以分辨出商朝上百种手工业的分工及那个时代的普通琐事。揭示了古文字的内涵和远古时代的信息。”

1914年,罗振玉根据对甲骨贞卜文字的解读,更进一步确指小屯即是商王武乙至帝乙执政期间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任国王盘庚带领他的臣民从山东“奄”地西渡黄河,经过一次和平的迁徒,来到安阳洹水河畔,建立了崭新的都城,并在此传8代12王,历254年之久。

然而,就在甲骨文研究者队伍逐渐扩大,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甲骨文重要性的时候,罗振玉追随逊帝傅仪,成为伪满洲国的重要人物之后专心政治,学术领域建树日渐减少。而王国维见恢复清室无望,在昆明湖投湖自尽。最有希望破解千古之谜的研究到此戛然而止。

甲骨四堂:推开商王朝大门

192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之初,请了一个30岁出头的年青人当通讯员。他就是6岁入私塾,家境贫寒,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于甲骨文大师王国维的河南人董作宾。

同年8月,董作宾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之命前往河南,对殷墟遗址做实地调查后,得到了殷墟现状的第一手资料。随后,董作宾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几天后带着500银元发掘费再次来到安阳。

至此,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

资料记载,从1928年至1937年,殷墟科学发掘一共进行了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1933年,他提出了甲骨文十个标准、五个时期的断代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对甲骨文的研究。

1928年底,毕业于清华大学、被派往美国留学、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博士学位的李济从美国归来,接替董作宾出任考古组组长,董作宾主要负责研究甲骨文资料。

“大革命失败后,因政治原因旅居日本的郭沫若也开始注意到甲骨文的断代问题。他在编纂《卜辞通纂》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与董作宾相似的看法。”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安阳市文联主席张坚告诉记者。

在张坚看来,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并不在这方面,而是在于他首先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资料显示,从1929年到1937年,郭沫若在短短8年间,编写了六七种甲骨文论著,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新见解,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近百年来每论及甲骨文,都免不了要提到复旦大学教授陈子展的一句名言:‘堂堂堂堂,郭董罗王。’前面的四个‘堂’字,分别戴在后面四姓的头上,便成了人们凡提甲骨必说‘四堂’的由来。”就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号彦堂)、罗振玉(字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对甲骨学研究的贡献,张坚表示了极大的肯定。“近一个世纪以来,‘四堂’在甲骨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重点保护:殷墟发掘更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专门拨出费用恢复了对殷墟的大规模科学发掘,殷墟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了考古工作站。停顿多年的殷墟科学发掘工作又重新开展起来。

“时至今日,没有人能够否认甲骨的身上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对受过传统教育的中国学者来说,这种魔力几乎无法抗拒!”3月9日,在张坚的办公室里,这位青年涉入政坛,目前掌管安阳文化大旗的“殷商文明精通者”,从满桌的资料和甲骨文书法手稿中抬起了头,坚定中充满微笑地向记者点了点头,算是结束了采访。

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举世震惊的考古秘密,寻找到失落已久的王朝。对甲骨文的研究使传说中上三朝的第二个王朝??商终于成为了信史,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又向前提早了1000年。而今天,甲骨文透过3000多年的时光,已经清晰地摆在世人的眼前,尽管还有很多的未知仍然有待去发现。  

话甲骨殷商文明窥一斑

在殷墟博物馆的展厅内,面对着3000多年前殷商统治者用来占卜、记事的片片甲骨,人们在为这些难得一见的商代文明惊叹的同时,脑海里不免会闪现疑问:这些数量众多的龟甲从何而来,甲骨文又是如何制作的,它上面都记录了哪些内容?

记者经过实地探访、走访甲骨文研究专家、亲眼见证甲骨文仿制的全过程,试图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

甲骨来源学术界颇有争论

从甲骨文首次发掘开始,随着出土甲骨文数量的不断增多,有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殷墟出土的这些为数众多的龟甲究竟从何而来?

1928年至1937年间,在前后13次殷墟考古发掘中,共出土甲骨文24910片,其中字甲22718片,字骨2192片。龟甲占到了出土甲骨文的绝大多数,这些数量众多的龟甲从何而来,在学术界颇有争论。

胡厚宣曾经依据有关甲骨卜辞及先秦文献资料,指出“殷代之卜龟,盖由南方西方之长江流域而来,尤以来自南方者为多”。一些学者依据史料断定,殷代之占卜龟甲多来自南方长江流域,甚至沿海地区。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这些龟甲很可能是“就地取材”。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安阳市文联主席张坚就这样认为。

他说:“从出土这么多的龟甲来看,仅仅依靠南方的进贡,根本满足不了占卜的需要。”他介绍说,古代的交通运输条件有限,从南方长江流域到殷商国都需要长途跋涉,花费很长的时间。而运输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不可能把活龟直接从南方长途跋涉运送到北方,只能采取只运送龟甲的方式。但龟甲如果不经过脱油等技术处理,很难长时间保存,龟甲往往没等运送到殷商国都就已经腐烂变质。

生物学家也对安阳殷墟出土的龟甲有过几次鉴定,秉志《河南安阳之龟壳》是最早的鉴定报告,指出殷墟第3次考古发掘所得一完整龟甲之构造,“与希腊田龟相似,兹特定为安阳田龟”,殷墟龟甲有从南方输入者,但并没有排除其他地方包括安阳本地产之龟。

商人尚鬼:凡事必先经占卜

商人尚鬼,凡事必先经占卜,询问神灵,然后才决定是否可行。

殷商人祭祀问卜的对象可分为三类:天神、地祗和人鬼。天神包括(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等;地祗包括社、四方、四巫、山川等;人鬼主要指先王、先公、先妣等。祖先神的崇拜,是祭祀、祈祷的主要对象。

这些祭祀、祈祷活动都通过专司占卜的“贞人”来实施,他们通过某种神圣的仪式,向天帝、祖先和自然神咨询行事的吉凶祸福,他们是沟通天上和人间的桥梁。通过占卜而得到的兆相来决定行事,是甲骨占卜的主要目的。

制作工序:精挑细刻有讲究

“甲骨”是龟甲和牛肩胛骨的统称。古代对占卜所用的材质同样格外讲究,在古代,龟与龙、凤、麟并列,被人们称为“四灵”。因此龟甲作为占卜用物,便成为理所当然了。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制作,有着一套规范的制作流程,并有专门的人即所谓的‘贞人’来专司刻甲骨的工作。”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赵乾民介绍。

在赵乾民的工作室,记者亲眼见证了甲骨文仿制的过程。聚光灯下,赵乾民在事先准备好的牛肩胛骨上,一刀一刀地刻起了甲骨文,一片甲骨刻完后还要涂墨,使甲骨看起来更接近于出土的甲骨文。

赵乾民告诉记者,他用来仿制甲骨文的甲骨,是选用殷墟出土的无字甲骨,这省去了前期许多道对甲骨进行处理的工序。“骨头筛选和脱脂处理是甲骨文刻制前两项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殷商时期占卜所用的甲骨首选就是龟甲,其次是牛肩胛骨,当然还有肋骨、臀骨,刻甲骨文的甲骨要求骨面必须平整,以利于刻写。接下来就是脱脂处理,殷人多以土碱放入水中对甲骨进行煮泡,碱可以中和骨头中的油脂,从而达到脱脂的目的。放入土碱的多少以及煮泡时间的长短,会造成骨头颜色和透明度的不同,出现黄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骨头。

记者多方查阅史料,最终弄清楚了殷商占卜所用甲骨从取材到刻辞、保存的全部过程。

钻凿

甲骨过厚,一般情况下光靠烧灼是很难开裂出有规律的兆纹的,在甲骨上挖出孔穴就是为了使甲骨变薄,以使烧灼后出现兆纹。

钻凿孔穴通常在甲骨的背面。每版甲骨的钻凿数量没有一定,少者几个,多者几十乃至一二百。

经初步加工后,即可贮藏备用,在小屯曾经发现一龟甲原料窖藏,大小数百只,均为完整之腹甲。后来又发现了已经刮削过的肩胛骨料。1973年发现有集中堆放骨料的窖穴,有20余片已经过凿、钻,其它165片则仅经过整治,尚未钻凿。这些龟甲、牛骨层层叠放,以备占卜时使用。

占灼

先前的工作全为占卜的前期准备,烫灼则是占卜活动的正式开始。将烧红的圆木在孔中旋转烫灼,由于钻孔处很薄,经高温烫灼后龟甲正面便产生开裂,出现“卜”字形裂纹,这就是所谓的“兆纹”。

在灼龟时,占卜者要一面祝祷,一面陈说所卜之事。

识读

兆纹开裂的方向各不相同,就表示了对所占卜之事的吉凶预兆,然后由专门的巫师解读兆纹,以此定吉凶。现在我们看到的卜兆几乎没有大的区别,根本无法了解古代的巫师是如何解读卜兆的。

殷商人占卜时常用“对贞”法,即从一个问题正、反两面去问吉凶,问卜次数并无限制,有时一件事问一次就行,有时连续问若干次才决定。一件甲骨可用来占卜不同的事,一件事也可以用不同的甲骨来占问。

刻写卜辞

一般人总认为应该先刻上需要占卜之事,然后再进行占灼,预告吉凶。实际上刻写卜辞是占卜的最后一道程序。从甲骨堆放的集中、有序看,刻写卜辞可能是占卜资料的归档。

出土的许多甲骨有用朱红、黑墨书写的文字,可以说明刻辞一般是先写后刻,也有熟手直接刻写;有的出土甲骨写上的文字结果只刻了一半。

占卜龟甲

凸现森严等级制

古文献有记载云“天子龟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民四寸”。近代考古学者在对殷墟出土的甲骨进行研究后,也认同了这个观点。

在殷墟出土的卜甲数量、大小各有不同,小屯出土的卜甲最多,数量达上万片,最大的龟甲长44厘米;侯家庄南地出土的大龟版长27至29厘米,花园庄东地出土的龟甲最大的长约34.5厘米。除此之外,殷墟九处遗址出土的龟甲都是较小的卜甲,尚未发现28厘米以上的大卜龟。考古学者刘一曼认为,大卜龟乃是等级、权力、地位的一种标志。

张坚说:“从占卜龟甲的来源、制作,我们不难看出早在殷商时期占卜制度已经非常完备,也体现了殷商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