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五百年 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墓终于找到归宿


“一代才人,名传万口”的明代解元唐寅,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扬名海内外,他的诗文书画堪称千古不朽的文化瑰宝,他的形象活在老百姓的口头上,而他的墓地却冷落了五百年。
真实生活中的唐伯虎身世坎坷,怀才不遇,仕途艰辛,贫困潦倒,靠卖画为生,常常对酒兴叹,狂歌长哭。晚境尤为凄凉,死后寂寞萧索。先被草草安葬在苏州桃花坞故居,20多年后,由生前好友集资,迁葬到苏州西郊横塘乡王家村,祝枝山写撰写墓志铭。四百多年间,唐寅墓日渐荒芜,惨不忍睹。
明崇祯十六年,文人雷起剑、毛子晋等七人到苏州凭吊唐寅墓,见墓地荒芜,牛羊践踏,凄然叹曰:“千载下读唐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于是出资整修,“理厥封树”,“构数楹而祠之”。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重修唐寅墓。
清嘉庆六年,长沙人唐仲冕任吴县知县,他以唐寅族裔身份再修唐寅墓,修了石碑、石亭,石碑上书“明唐解元之墓”,此碑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坏。除了修墓,唐仲冕还修编了《六如居士全集》,把唐伯虎的作品收录其中,使后人得窥全貌。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唐寅墓才得到重视。1956年,唐寅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至1958年,苏州市文管会重修唐寅墓。当时,石亭及墓碑尚存,除整治基地外,新建石坊一座于墓道起端,上刻“唐伯虎墓 ,背刻“名传万口”,并种植桃花数十株、松柏20余株。1966年复遭破坏,墓碑、石亭、石坊、树木荡然无存,只留荒冢一垄。
1985年,苏州市文管会再次整修,于墓冢周围砌石护壁,墓地加筑石墙,按原貌重立墓碑、碑亭、石坊。1986年,利用城内拆迁古建筑,在墓南先后筑六如堂、梦墨堂、闲来草堂、禅仙居等,并建门厅桃花仙馆,植树绿化,面目一新,辟为唐寅纪念陈列室,随后对公众开放。2008年,唐寅墓园建筑漏雨,遭受水淹,苏州市文保所又进行了大修。
如今,整修一新重新开放的唐寅墓园占地9300平方米,共三进:第一进“桃花仙馆”,因唐寅自称桃花仙;第二进“梦墨堂”,沿用桃花庵中“梦墨亭”之名;第三进“六如堂”,因唐寅晚年自号六如居士,因此得名。北为墓冢,占地约1亩,四周为明式冰梅墙,封土高约3米,前筑石亭,亭内立“明唐解元之墓”碑。墓区内遍植黑松翠柏碧桃,清静幽雅。
据苏州市文保所介绍,唐寅墓园重新开放后,陈列了有关唐伯虎的正史和野史资料,布置唐寅故居沙盘,还增加了苏州评弹等演艺表演,向参观者讲述民间传说的“唐伯虎点秋香”故事。在唐寅墓园旁修建了秋香园,满足了人们让唐伯虎与秋香相依相伴的民间愿望。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