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花23亿建地震遗址博物馆,到底值不值?

近日,《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已经得到专家组的原则通过,俟建设经费到位,工程将立马开工。根据这个设计方案,整个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建成后将达27平方公里,建设项目投资为23.45亿元。根据相关设计,这个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地区性的旅游景点。

通过建设遗址博物馆的方式,可以寄托我们对于逝者的哀思,亦可以有效保存北川大地震之后造成的文物。但如此庞大的设计方案、如此高额的建设成本,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之一、花23.45亿元建设一个地震博物馆到底值不值?512大地震的破坏程度之大、造成的损失之巨前所未有。而之所以造成如此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强度和烈度本身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亦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原因之一。

那么,灾后重建过程中,大量的医院、学校等公用设施以及民居等都需要重建。对于灾区来说,本来财政就捉襟见肘,其生存发展靠全世界各界救援的同时,亦仰仗于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

在任何一个地方,恐怕23.45亿的支出都不是个小数字。我们用23.45亿的资金建一个并不急需的博物馆,其适当与否恐怕还得再考量一下。

问题之二、这23.45亿元的经费从哪儿出?综合各媒体的报道来看,我们只能知道整个地震博物馆的设计方案由上海市支援。那么建设经费呢?也从上海市财政中直接划拨吗?抑或是从各界的救灾捐助中开支?如果从上海市财政划拨,那么是否需要上海市民的意见?如果从救灾捐款中开支,那么这个开支项目是否值得?……

无论如何,这个巨额的开支计划都需要用更为公开的方式操作,以便纳税人或者捐助者能够对与己相关的公共开支有相应的知情权。

问题之三、这个以旅游开发为主的地震遗址博物馆有没有相关科学论证?成本能否收回以及何时能够收回?除了按照旅游景点的方案来设计之外,媒体尚未披露更多涉及地震遗址博物馆的细节。

出于确保这23.45亿用得值当、有效的考虑,那么相关设计方有没有做相关的科学论证?尤其在牵涉相关的融资方式、盈利模式、博物馆建成后的客流、成本回收期限等等要素,这些对于这一巨额投资的成败与否有密切关系。

如果设计方案根本没涉及这方面的论证,那么这个项目就该完全被叫停;如果涉及这方面的论证了,那么就应该将其公开,接受舆论的检验。

问题之四、将地震遗址变成旅游开发区到底合适不合适?地震遗址博物馆是一个沉重而严肃的物质载体,而以旅游、游览、购物为主要的特色的旅游开发区,则与此风格多少有点不搭调。一面是死难者的名单,而这种沉重的背后却是赤裸裸的商业开发,而且这种开发投资巨大,成本回收遥遥无期,着实有点荒诞呢。

总之,纪念死难者、牢记大地震是我们作为生者,对于逝者们在道德上负载的一种义务。但我们究竟如何承担这种义务,却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作为承担方式之一,我们可以建设地震遗址博物馆,但我们能否本着节约的精神来建设?我们能否严肃地悼念死者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观光旅游?逝者已世,灾难已去,我们必须在悲恸中前行,但我们不能借着灾难的名义乱花钱、乱开发。否则,逝者地下有知,必不能瞑目矣!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