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琉璃厂:艺术品市场缩影 民间收藏谨防投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琉璃厂东街。中国经济网 王婉莹摄

络绎不绝的淘宝者,有喜有悲;门类众多的艺术品,有真有假;各种头衔的艺术家,有虚有实——潘家园、琉璃厂,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彰显着民间收藏的日益兴盛。但是,透过民间收藏者的淘宝经历也不难发现,面对民间收藏的兴起,艺术品市场还有严重缺失。

收藏,简单地说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收集过来,保存起来,传承下去。古代艺术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价值,被当时的人们珍爱,也成为我们今天的宝贝。据内行介绍,真正有价值的古代艺术品,大都已经沉淀下来,虽有少数“漏儿”,也可遇不可求。因而,当代艺术品,必然成为收藏者的收藏重点。但淘宝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当代艺术品值得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据高润祥先生介绍,一个港商出资,委托他购买大陆有收藏价值的当代书画作品,2007年投了4000万元,2008投了不到2000万元。主要原因是有收藏价值的不多。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各种头衔的艺术家多如牛毛,高价书画家也越来越多。这背后,是背离艺术规律,甚至是违背艺术道德的“恶炒”,是艺术家文化使命和艺术责任感的缺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张清智说:“收藏家是艺术家的衣食父母,没有收藏家的眷顾,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就无法长久。可是,一些书画家无视这一规律,不在提高作品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平上用功,却热衷于炒作出名抬高身价,使自己的作品失去了艺术之魂。”这种缺失,是导致有价值的收藏品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与高价画家相伴而来的是,艺术品收藏发财的神话。“一个小碗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某某收藏了某某的画,5年升值了10倍”,收藏发财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收藏、淘宝的行列。收藏确有使财富增值的功能,可事实是,大部分人搞收藏不但发不了财,反而会使自己的财产严重缩水。成千上万的人还是怀抱着发财的梦想收藏艺术品,绝大部分收藏被升值的预期主导。一个有关审美的事业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投机产业。

没有自己的鉴赏和审美,买进的是次品、赝品,这是大部分投机客梦断收藏市场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收藏重要缺失在于,收藏者本身没有必要素养和心理。收藏成功的人,古代有,现代也有。这种成功必定属于那些对艺术品有着真切热爱和非凡鉴赏力的收藏者。鉴赏力的培养要靠大量阅读艺术品,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没有热爱贯穿其中,是无法完成的。

艺术品市场的投机性在掏空收藏者钱包的同时,也掏空了人的心灵。一些小型拍卖行公开卖赝品,一些画家雇“托”在拍卖会上举牌,拍卖行业弄虚作假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在投机风气日重的收藏界,确有一部分青年画家的才华被埋没了。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是生来就被承认的,他们需要真正的收藏家、鉴赏家的栽培,才能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而在保护收藏者利益、保护真艺术品等方面,政策、法规还有很多缺失。

盛世收藏。随着民族复兴的脚步,肯定会迎来一个收藏的盛世。为此,收藏者、艺术家和市场管理者,都有很多功课要做。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