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出两岸情缘 清朝三匾额终落户泉州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与多方辗转,三块清朝匾额在德化县民间收藏爱好者的护送下,日前来到泉州市博物馆安家落户。这三件文物为:清同治“槐香桂苑”木匾额、清光绪“熙朝逸叟”木匾额、清光绪“杖乡同赓”木匾额。它们的发现,为印证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添实物佐证。

“这可是三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具有较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兴奋地对本报记者说,“这是泉州市博物馆在今年的涉台文物征集活动中的可喜收获。”

据陈建中介绍,由于年代久远,三块匾额在民间收藏界中几易其主,近年由德化收藏爱好者许先生从江西省购回家中。在市博物馆的诸多努力之下,三匾额最终被征回馆中保藏。

3月27日,记者得以一睹三匾真容:它们静静地倚靠在白墙之上,面容苍老但神态安详。匾上那些或斑驳或清晰的字迹,似乎在诉说着曾有的厅堂显耀与名人风雅。经有关文史专家初步考证、判断后得知,匾额背后,牵扯出清朝政府渡台治台、“开山抚番”的历史人物和两岸往事。

开山抚番建古道

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以牡丹社原住民杀害琉球难民为借口,大举进犯屠杀牡丹社原住民,清廷立即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以钦差身份来到台交涉并处理台湾防务,史称“牡丹社事件”。

事件平息后,沈葆桢力主开山安抚原住民,开始了“开山抚番”、教化原住民(时称“生番”)的工作。清朝总兵吴光亮率队打通八通关古道,以竹山为起点经过鹿谷乡、信义乡,翻越八通关、秀姑峦山、最后到花莲的璞石阁,历时一年筑成,为指导山民开垦荒芜、耕田织布打通了交通要道。此后,吴光亮还用土著通俗语言编成《抚番书》,聘请教师,开办学塾,动员原住民学龄儿童学习文化,并率领军民抗击倭寇的侵扰。在沈葆桢、吴光亮等官员的努力下,土客籍居民矛盾日渐化解,原住民感德归化。

从筚路蓝缕的开道历史回到现实中,“吴光亮”三字赫然出现在“杖乡同赓”木匾额的左侧,底下的同名印章亦清晰可见。在这块长2.18米、宽0.65米、厚0.02米的木匾正中,阳刻楷书“杖乡同赓”四个大字基本被磨平,但依靠字形尚可辨识。所幸左、右两边阳刻竖行字较为清晰,左书“钦命督办台湾后山开山抚番事务总理全台军务前令闽粤南澳总镇督都府镇守台澎等处地方挂印总镇记名提督加三级纪录十次诚勇巴鲁愚孙婿霁轩吴光亮”,右书“大德望刘府苼老尊内祖大人德配宋孺人六一同庆大清光绪八年岁次壬午仲冬月榖旦”。

“杖乡”指代六旬老人,语出《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孺人”原为古时妇人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杨彦杰告诉记者,这大概是吴光亮为其妻的祖母祝寿时的贺匾,匾中出现了吴光亮在台湾的官职,可为当年“开山抚番”的实证之一。

据了解,八通关古道是全台所有清代步道中,唯一存留至今的一级古迹。在台湾,至今依然留有吴光亮“万年亨衢”的巨石题字一级其弟吴光忠具名献立的“开山佑民”、“佑我开山”的匾额。

为官修史传佳话

与吴光亮同是广东人的陈培桂,也同样是在同治年间赴台任职的清朝官员。有关资料显示,1869年(同治8年),陈培桂到台湾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又称“淡水同知”,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官职品等为正五品),专司北台湾内政,为驻守于淡水厅的地方父母官。其间,陈培桂修编了《淡水厅志》,为台湾当地的方志整理编撰工作作出了贡献。

在淡水为官前,陈培桂还在福建沙县署知县两年,在澎湖当过通判一职。这位广东官员在沙县执政期间,还留下了一段政绩佳话:沙县旧时有溺杀女婴的恶习,陈培桂得知后,下令严禁溺杀女婴。他命人刊印禁止溺女图,派人挨家挨户散发,广为宣传。并捐款建立育婴堂,按月拨给一定的经费作为雇乳母的费用。女婴两周岁后,任凭平民领回抚养。两年后,溺杀女婴的恶习有所改变。

字迹保存清晰的“槐香桂苑”木匾额,左边阳刻两竖行“诰授奉政大夫特授澎湖通判沙县知县陈为”,右边阳刻两竖行“太学生黄峻峰立同治丁卯六年十月吉旦”。陈建中说,通过匾上文字的记载以及对有关史料的研究,基本可以判断这块匾额中的“陈”为陈培桂。杨彦杰认为,“槐香桂苑”的意思大概是赠匾人希望对方能在科举之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是中国匾额文化的题材之一。

闽南名茶入台湾

台湾的恒春县有琼麻、洋葱及港口茶等“三宝”,其中又以港口茶最为奇特。

说到港口茶,就必然提到清朝于恒春设县后的第一任县太爷、喜欢品茶的周有基。据《恒春县志》载,1876年(清光绪2年),周有基从福建安溪带了乌龙、绿茶、红心尾、雪梨等四种名茶回到恒春,分给境内的农民种植,其中以港口地区在土壤和气候上最适合种植,因此留存至今,“港口茶”因此脍炙人口。

在“熙朝逸叟”木匾额上,左边阳刻“赏戴花翎知府御补用清军府署理沙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周为”,右边阳刻“耆民黄亦圮立光绪廿九年岁次葵卯十月吉旦”。此处的“周”是否就是当时的恒春县县太爷周有基,文史专家称有待进一步考证。倘若考证为真,那么,在闽台两岸的关系史上,便又有了一段因“茶”结缘的逸事。

匾额小知识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东汉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匾额“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称匾额。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有的还配以楹联或艺术雕刻。匾额一向注重书法艺术或题额者的地位,以提高悬挂匾额场所的声誉。古代的贵族、高宦、功臣、名士,往往以得到皇帝题赐的匾额来炫耀权势。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