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蚕桑崇拜 丝绸起源并非“偶然”

据新华社杭州1月21日电(张乐、商意盈)丝绸起源于偶然?长久以来人们的认识受到了挑战。

浙江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丝绸起源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源于古人对蚕桑的崇拜。在刚刚出版的《中国丝绸通史》中,他做了详细表述。

丝绸起源“偶然说”疑点重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可追溯到5000年前。因为没有可靠文字记载,丝绸起源的原因没有确切说法。很多人认为,丝绸是在偶然中被先人发现并加以利用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说法认为,古人有吃野蚕茧的习惯,在茧中吃出了丝,加以纺织便成了丝绸。还有人认为,古人无意中将野蚕茧丢入水中,并用勺子打捞,拖出长长的丝,纺织后成了丝绸。

赵丰认为,这些说法太单薄,不足以支撑人们驯化野蚕饲养家蚕的创造性举动。从野蚕变成家蚕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如果仅从“偶然”角度来解释不合理。“古代欧洲、希腊都有发现并利用野蚕丝的记载,但中国才是丝绸起源地,因为中国是第一个饲养家蚕的国家。这背后肯定有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原因,这些原因促使人们产生强大的内心力量进行蚕的养殖,并非‘偶然’两个字就能解释。”

丝绸起源自蚕桑崇拜

据文献记载,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人工养蚕,在商周时期把蚕丝织成了丝绸,后来丝绸及生产技术渐渐传到了国外。现在有的国家以本国出土的部分早期丝织品为理由,提出丝绸起源地是在他们国家。对此,赵丰认为:“饲养家蚕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人对蚕桑的崇拜。”

赵丰告诉记者,先民们对蚕化蛹为蛾的过程充满好奇,于是死后用丝绸把自己裹起来,希望像蚕一样飞升上天,获得生命的永恒。于是,蚕成了通天的引路神。“正是这种希求天人合一的独特文化背景让先民们开始驯化野蚕、纺织丝绸。”

除了用于包裹身体外,丝绸也用于战争。古籍记载,两国停战时,用丝绸把约定告诉上天,这就是常说的“化干戈为玉帛”。

丝绸生产技术发展是中西方互相影响的结果

根据大量的出土丝绸及文献记载,赵丰认为,“丝绸生产技术的发展是中西方互相影响的结果。”

他告诉记者,中国传统的提花机进行的丝绸生产是经线循环、纬线不循环。这种生产技术随丝绸流通传播到西域。公元三四世纪,西域已经可以自己生产丝绸,新疆地区出现了纬线循环、经线不循环的新技术。西域等地区在模仿相关技术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文化因素。他们的技术影响到中国内地的生产技术。唐朝时,人们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经纬线可以循环,才使得丝织品中出现大量的圆形图案。这也是两地技术互相影响的有力见证。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