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孔子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胡玫女士拍《孔子》,还没开机就群情汹汹。先是著名演员濮存昕批评剧本太烂,“娱乐国学、恶搞圣人”,近日又因被曝将由周润发出演孔子角色而惹争议。

据称濮存昕看的剧本并非定稿,胡玫本人也没找过他。不过,拍摄一部孔子的电影,本来就像一块烫手山芋,无论胡导演怎么摆弄,恐怕都没办法让大部分人满意。更不用说,如今让“小马哥”担纲,假如一不小心把孔圣人搞成“黑老大”,还不把孔教后人们气躺下了。

孔子确实是个宝,天纵英才,浩然正气,言传身教泽被万世。孔子在世已是名扬四海,身后本人受历代奉祀,子子孙孙享受爵禄,儒教经典和思想更不用说了,多少士子文人穷尽一生,也不过是给他老人家打下手。放在当代,海外纷纷成立以孔子命名的学院,还有人数不详的自命“新儒家”的思想工作者,呕心沥血,以弘扬儒教精神为己任。想想看,谁要是扭曲这么一位“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这帮人还不得拼老命?

可真实的孔子并非浑身透着酸腐气息的小文人。从现存史料看,孔子不仅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而且身材孔武,六艺精通。翻开《论语》,就可以看到孔子绝非酸腐们所毕恭毕敬的神人。孔子诛少正卯,那是何等干净利落。落魄之时,孔子又遑遑如丧家之狗。骂起娘来,孔子也是丝毫不假以颜色,他那些徒子徒孙除颜回外,哪个不是被他骂得狗血喷头。就这样,如果电影版孔子不过是个了无生趣的圣贤,别说观众不爱看,也不符合历史本来面目嘛。

左右怎么拍都得罪人,关键就看导演想塑造什么样的孔子形象了。拍一部儒教经典宣传片,未必是胡导演的任务——这该那帮徒子徒孙出钱使力气才对;还原历史上的孔子真貌(虽然不可能完全做到),这确乎是正道,可单纯的人物传记片谁看呢——还不如看书;在尊重一定历史事实前提下,拍一部商业化大片,这应该就是胡导的本意——问题是,历史真实和大众趣味未必那么容易达成谅解。按照当下国内电影的“非主流”偏好,历史人物都要来点“我需要冷静一下”之类的冷幽默,这一点对“小马哥”来说应该不成问题,可对历史上的那个孔子行吗?

不管怎么说,让周润发长出一脸胡子容易,叫他吼一嗓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笑场才怪。作为一部史诗大片,《孔子》可能确实需要“国际票房保证”,但“小马哥”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前香港金像奖主席文隽说的),大可以商榷。甚至不难想象,当一脸坏笑的发哥在电影中出场,人气和票房是有了,可孔子恐怕也要被弄成“儒家帮”老大——这是周润发的角色宿命啊。胡玫女士让周润发出演孔子,难说没有赌一把的心理。

事情本来应该这样,将作为艺术形象的和历史上的孔子切割开来,无论导演也好观众也罢,都把电影中的孔子仅仅看作一种艺术形象就好。想必观众也不会硬把周润发版孔子当成历史上那个人——否则,说明新儒家们搞那么多年的形象宣传完全不称职,要不他们的孔圣人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被颠覆呢。

胡导既想拿历史剧噱头吸引观众,又想找发哥保证票房号召力,这就给电影的拍摄增加了更多麻烦。这块“山芋”,越发烫得不行了。当然,这还可以看成是孔子的悲剧性宿命。长期被当成神人供奉的孔夫子,怎么可能任人涂抹;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孔教,显然也不是谁都可以恶搞的。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