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敦煌 发现藏经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0O年,一个初夏的夜,“咚、咚、咚......”几声沉闷的敲击声刺破夜空。

“哗”,甬道的墙壁顷刻间倒塌。灰烟弥漫过后,墙里面竟然显现出一人多高的门来。门用泥块封了起来,于是又是几声敲击,泥块碎落为碎泥残土。两个好奇的脑袋从门口向里张望,一个是莫高窟的王道士,另一个是他请来抄经书的杨秀才。两人拿着油灯进门又穿过一个甬道后,进入了一个洞窟。昏暗的灯光隐约照出绘在墙壁上的佛祖和飞天。随着灯火的晃动,那些身缠飘带的飞天仿佛飞舞起来。一堆堆包囊堆积在石窟里,王道士赶紧打开包囊,脸上也随之流露出吃惊的表情——经书。

这个发现藏经洞的道士名叫王圆录湖北麻城人,原来是肃州的兵卒。他退伍后,受戒当了一名道士,道号法真,后来到敦煌莫高窟,光绪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他和杨秀才在清理第16号窟甬道及其前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的确,这是一个大发现。王道士他们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的发现会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同时敦煌莫高窟的劫难却开始了。

1907年,一车人马来到了敦煌,这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的探险队。此次探险是斯坦因的第二次丝绸之路之旅,目标是楼兰。然(1943年的敦煌莫高窟)而,他却无意中听说了敦煌发现藏经洞的传言,于是便和他的助手蒋师爷来到莫高窟,经过一番花言巧语便以四块马蹄银(200两)的低廉价格从王道士那里购得24箱经卷和5箱绢画、织绣。六年后,斯坦因又来到敦煌,从王道士那里骗得敦煌写本570余件和一些木雕、彩塑。

斯坦因并不是掠夺莫高窟的唯一的外国人。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来到敦煌以50O两白银的价格骗购经卷,文书和遗画等600O卷,运抵巴黎。此后,日本人橘瑞超来了、俄国人奥登堡来了、美国人华尔纳来了......其中,华尔纳的手段最为“高明”——他用一种特殊的化学肢布将莫高窟的12幅唐代精美壁画粘下来掠到美国。此外,还有一尊罕见的跪姿菩萨像。这12幅壁画,1幅损坏,2幅失踪,剩下的9幅也是图像不清,补彩很多,其中一幅便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后来,国人渐渐觉醒,开始保护敦煌莫高窟。华尔纳第二次来敦煌掠夺壁画时,遭到官府、民众的阻止,未能得逞,但王道士、华尔纳等人给敦煌造成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

煌煌敦煌

(斯坦因)时光回到公元前139年的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国,以求合力抗击匈奴。13年中,历经艰险张骞两次被匈奴所俘,却又两次逃脱。虽然他找到大月氏后,在其国安居乐业,不愿东进再战,但他却发现了敦煌。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大破匈奴,将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纳入版图,十年后,汉武帝设敦煌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一个宏大辉煌的梦想之地诞生了。

时光流淌了477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敦煌三危山,两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苦行僧行走在茫茫戈壁上。头顶的太阳恶毒烘烤看大地,好像要蒸发这世间的一切。傍晚时分,夕阳余辉照在三危山上。一时间,山顶金光万道,放射出五颜六色的耀眼光环。金色的三座危峰好似“三世佛”现身,金光一晃,犹如千佛颂经。这两个僧人认为这是佛祖显灵,于是要留在这里开凿石窟,塑佛真身,弘扬佛法。之后,他们四处化缘,托钵行讨,请工匠在大泉河西岸的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这两个僧侣,一个叫乐僔,一个叫法良。后人出于对两位大师的尊敬,便给这个石窟取名为“莫高窟”,即“莫高于此僧”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此地地处大漠,而且比敦煌绿洲高出百米故名曰“莫高窟”。

此后的几百年,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莫高窟的石窟越开越多,敦煌佛教空前地兴盛起来,敦煌渐渐成为了佛教徒心中的圣地。然而,到了北宋时,莫高窟的藏经洞突然被封闭了。是什么原因封闭了藏经洞呢?这一直是个千古之谜。

对此,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提出了一个假设:在刚崛起的异族西夏的逼迫下,敦煌僧人匆忙将这批文物藏了起来的。这个说法一般为人们所接受。当然,还有其他看法。但都只是涉及了敦煌藏经洞这个“千古之谜”的前一半。不论是谁将它收藏并密封的,都还有问题的另一半,那就是它暂时封闭后又为什么永远封而不启?

还有一种说法:敦煌名刹曾结盟于阗(tian)王国。11世纪初,佛国于阗一直处在伊斯兰教“圣战”的威胁之下。而于间是伊斯兰教征服中亚的主要障碍。当于阗面临亡国时,驻敦煌的僧侣们就将所有僧俗文献、经典、艺术品密藏了起来,回国。此后于阗不可能再回到敦煌,藏经洞的秘密就一直保守到2O世纪。如此假说成立,在敦煌一定还有其他“藏经洞”。至今,大量的文献可能藏在一个莫高窟不为人所知的地方。

梦幻敦煌

大泉河冲出鸣沙山的最东麓,其断崖便是著名的莫高窟。(伯希和)

这里的地质多为团沙凝结的砾石体,无法雕刻,所以洞穴内的佛像为敷彩泥塑。为了更好地表现佛学精华,古人凿窟后,在壁顶和四周的墙壁上抹泥灰涂白粉。平整之后,绘画于上,成了世界闻名的敦煌壁画,构筑了梦幻般的大梦敦煌。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