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传奇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戈壁中古党河流过的深谷断壁上,一排石窟朝阳洞开 ,空旷的河谷中响起一阵阵清脆的斧凿声。进入石窟,穿过长长通道,一个不大的石室出现在眼前。一位头发几乎花白的老者如同古代的敦煌画匠一样在墙壁上细心地描绘着一个大佛。是谁在这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荒漠上开凿这座石窟呢?为什么又要在石窟的墙壁上绘画呢?这还要从莫高窟说起。

从公元366年第一位佛选择莫高窟居住到今天莫高窟的众神在此落脚己逾1600年,洞窟大部分建造在松散的砂砾岩或砂岩山体上,千百年受风蚀、沙、地震、雨水冲刷,能保留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然而,莫高窟太老了,开始不断地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敦煌莫高窟有着三大病症:空鼓、起痂和酥碱。空鼓就是壁画下面的敷料层已经离开了洞窟的崖壁,进一步的结果将是裂隙,大片的壁画脱落。而起痂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就是得了牛皮癣,颜料翻翘成无数黑黢黢的鱼鳞片,用手指轻轻一按,酥软的颜料层就脱落下来。

起痂和空鼓还可以想办法救治,比如往空鼓的缝隙里灌浆陀止壁画脱落。但酥碱几乎是莫高窟的绝症,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底下的壁画变酥脱落,上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进而脱落。治疗酥碱需要给壁画“打针”——将一种特殊的粘合剂注入壁画。但这样并不能完全根治壁画的病根。

壁画得病除了自然侵蚀外,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游客的增多。莫高窟近年来创造了每年接待30多万人次的记录,而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在高湿度条件下与壁画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水气可使壁画崖体内的盐溶解并向壁画表面运移。当湿度下降时,这些盐会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于是壁画病害出现了。

(油画《莫高窟》——常书鸿)

限制游人的数量是保护敦煌壁画的一条重要措施,但是这也许并不是一个万全之策。无论如何保护,莫高窟的壁画也许总有一天会消失……

为了保存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艺术,在敦煌守护了5O多年的“敦煌保护神”常书鸿和妻子李承仙、儿子常嘉煌在这里继续中断了600多年的石窟艺术创作,把莫高窟各代的壁匣精品临摹在这些新的石窟里,流传后世,再造敦煌。

一根一米长的钢条一周以后就只剩五寸;一个人一天只能凿不到一立方米。开凿石窟不容氛何况常嘉煌他们用的是古法开凿——完全用凿子、钢条和锤子一点点地凿出石窟。

开凿如此,绘画更是如此——他们完全用天然的矿物颜料去恢复1600年前的色彩。按照他们的想法,现代石窟内部将成为一座地下沙漠艺术博物馆。在这里将汇集全世界的艺术精品,再造一个大梦敦煌。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