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外流:狂潮难堵

“海关查的重点是瓷器和字画,随身夹带个小件闯关很容易。”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一个文物贩子对记者说。

“每年海关都会查获很多起文物走私,真有那么容易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文物贩子爽朗地笑起来,“大哥,我看您也不像雷子(警察),实说了吧,在我这买的东西,我可以给您开张证明,证明是仿古工艺品,还有发票。

见了发票和证明,海关也不知道您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一般就当仿制品放行了。”

听起来,文物出境如此简单。在国内,流失海外的文物引起了人们空前的关注,在世界各大拍卖行的落锤声中,人们看到一个个中国文物追索者的身影。很多人不禁疑惑起来,为什么不能把文物流失的窟窿堵住?

轰动业界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作者吴树告诉《北京科技报》,近30年来,流入美国的中国文物大约有230万件,其中20多万件精品被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与英、法、日、俄等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大多数都是在最近20年左右的时间里通过境外走私非法所得。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设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其间不乏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各种类别的稀世珍品。在该馆5000多幅中国古画中,有堪称国宝的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的《五色鹦鹉》等。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也藏有中国国宝石刻“昭陵六骏”中“拳毛”和“飒露紫”。吴树说,相反,在中国本土碑林博物馆馆藏中,“六骏”中的这两骏却只能是复制品。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也将中国文物确定为该馆的主打收藏对象,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陶瓷2000多件,玉器1200多件,青铜器800件,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

北大资源学院文物系主任、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彦君告诉《北京科技报》,他曾经当过文物管理所所长,也做过文物执法。在工作中他发现,目前文物非法出境不但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文物走私贩子的方法多种多样,近十年来,国内文物被盗案的破获率只有3.5%。

吴树说,有一次他去香港著名的古董街中环的荷李活道,在与其中一家店主攀谈熟悉后,这家店主告诉他:“头些年所卖的古董主要是以明清和民国时期传世的东西为主,进货渠道有限,一部分是来自内地的文物商店和私人收藏,一部分是由我们到世界各地去采购,回来赚个差价。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去内地探亲时,顺便夹带回来的小物件。可这些年不同了,渠道很多。邮件快递呀、板货夹层呀,还有的干脆混在一批一模一样的工艺品里直接碰运气。”

吴树告诉记者,曾有文物走私贩子说过,他在长达10余年的走私活动中,携带文物出关从未失手。他们走私文物出境的方式十分简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己直接携带出关。有一个文物贩子,他的凌志轿车挂有广东、香港两地车牌,经常往返两地,和海关人员都混了个脸熟,即使上车查验,也是问问。有人看见了,就说带两件工艺品送人。而由于文物走私活动频繁,近年来中国边境也出现了一个新行业,“文物带工”。这些人大部分都居住在边境附近,不仅熟悉地形,而且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这些“文物代工”将文物走私出境就成为现在文物贩子常用的第二种手段。此外,将文物交给经常往来内地与港澳的菜农,夹在菜筐中,成功了付给菜农报酬也屡见不鲜。

难道这些文物到了国外全能卖出高价?

“其实,这只是一个环节,一部分被盗文物出境真正的目的是将身价炒高,并使其获得‘合法’的身份。”吴树说,有些出土文物如果不出境,在内地未必能得到专家的认可,最多也就到潘家园当次品卖。有位文物贩子就曾对吴树说,这些文物也“不容易”,在内地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可从国外转身回来,谁都认了,不但认,还成了宝贝“海龟”。而从内地走私出去的文物,在香港买下来后,发票一开,申报过海关时再盖上“火漆”,便可以改头换面,成为合法物件了。回到内地后,再分门别类,把品相好且热门一些的东西送拍卖公司上拍,利润提升空间能够达到100%~1000%。尤其是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外对于文物收藏的热情下降,更多的文物现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回国内,在国内卖高价。而品相差一些的文物则在古玩城上架或与人私下交易,成交价格一般也能超过成本价20倍。

此外,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导致文物价格错位也是一些文物被卖到国外的原因。

在不愿透露姓名的古董商人张先生看来,近几年,国人更看中一些浮华的近代文物,而对于高古文物(明清以前的文物)普遍鉴赏能力不强,兴趣不大。而西方人对中国高古文物很钟爱,这种不同的审美价值导致中国高古文物在国内卖不上价,只好流向国外,到了国外能卖出几十甚至上百倍的价格。

张先生说,20世纪90年代初,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菊瓣碗在国内价格才200余元,一件汉代绿釉带浮雕狩猎图釉陶壶也在千元以下。而当时在日本同类绿釉罐索价20万元人民币,市场价格简直是天壤之别。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一只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而国内一只类似的鬲式炉,价格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相差近150倍。在国际上,汉代的毛、丝织品同样能卖出高昂的价格,于是国际市场上的文物贩子就疯狂地搜刮古“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代毛、丝织品。这甚至导致了从新疆,经西藏的阿里地区、印度到尼泊尔已经形成了一条走私通道。

吴树介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海关的物品检查量大得惊人。因此,不少地方只能采取抽检的方式查验过关物品,抽检的比例一般在5%。就照这种低比例的抽检,每年查扣下来的走私文物仍数量可观。

乌鲁木齐海关所属红其拉甫海关关员告诉记者,新疆尼雅古城遗址在民丰县城正北约140公里的沙漠中,遗址南北长27公里,东西宽6公里,废墟上文物遍地,古墓房舍保存完好,被学术界称为“东方庞贝”。他们在对出境人员进行检查验放时,就曾查获大量涉嫌走私的古城遗址文物,其中不乏一些国家级的保护文物。而一些来自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长期在我国与巴基斯坦间从事边境小额贸易的文物贩子也经常从喀什地区民间低价收购文物,运往巴基斯坦进行贩卖。这些文物包括瓷器、毛、丝编织的手工织品等,文物的年代也从汉、唐代一直到清。

李彦君告诉《北京科技报》,其实,文物非法出境的根本原因还是我国文物保护法科学性不强。对于文物非法出境,可疏可堵,而我国文物保护法只选择了堵。

我国文物法规定,出土的青铜器、陶俑、玉器不能交易。在李彦君看来,国家制定政策打击文物盗卖无可厚非,但是制定这样的法律显然忽略了境外成熟文物交易市场的存在,以及我国盗掘文物现象的猖獗。

我国文物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只有短短20多年,还很不成熟,但是国外文物市场却十分成熟,而且欧美等西方国家也没有加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出境文物在这些国家是可以合法交易的。

盗掘文物现象现在也很难控制,有的地方管理不严,怎么挖都没人管。大量出土的文物面临着在国内无法交易而国外可以卖高价的尴尬境地。文物贩子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手里的东西在国内一文不值,加之国内外如此大的价格差距,刺激了文物非法流通,于是就导致文物非法出境现象愈演愈烈。

李彦君认为,一味的堵截不是办法,只有因势利导,给文物一个合法的流通平台,非法出境自然就会减少。他认为,盗掘文物只是对文物遗迹的破坏,并未对文物本身造成全面的破坏。盗掘文物者是违法的,但盗掘出的文物是无辜的,不能因为打击文物盗掘,而影响到文物流通和保护。在这一点上,李彦君说,我国应制定一个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文物保护政策,而不是单单依靠一个县级文物管理所。对于在错误情况下出土的文物,我们不能再错误地把它打倒、限制,这样文物只能面临走私、黑市交易或被破坏的命运。

2007年新文物出境标准规定,个人携带文物禁止出境的下限时间将由原来的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后移至1911年,整整推后了116年。

国家出台新的出境标准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保护文物,避免流失。但李彦君认为,新的文物出境标准恐怕得不到很好执行。因为海关对此前允许出境的这一百多年间的文物鉴定知识有所不足。此外,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也有很多仿制宋、元、明朝代的工艺品。以往这些仿制品是可以出境的。但是现在这些仿制品也成为文物不允许出境,而这部分仿制品又很容易和1911年以后的仿制品混淆,因此增加了海关的鉴别难度。

对此,李彦君表示,艺术不分国界,艺术品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在世界各个博物馆,几乎都有中国的展厅,专门陈列着中国的艺术品,他们的保护措施非常周全,这些博物馆大多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可以说,就是这样的方式,使得世界了解到中国的艺术品,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热。

反观国内,在文物保护措施上相对很差,故宫拥有中国大多绝世珍品,却深藏宫中,终年不见天日。李彦君说,曾有一位知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告诉他,他到过的北京的一些博物馆,陈列的金属器物腐蚀矿化严重,砖石文物酥碱粉碎,织物霉变腐烂,书画虫蛀褪色,木材干裂糟朽。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