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忧心:莫高窟几乎每个洞都有“病”

看观音衣着表情可知造像年代

南京大学陈小鸣老师昨介绍石窟雕像欣赏门道

昨天,南京大学研究宗教艺术的陈小鸣老师带着精美的敦煌壁画和雕塑的照片,为“玩家讲堂”的听众们带来了美的欣赏。

北魏雕塑最少“烟火气”

作为雕塑家吴为山教授的“弟子”,陈小鸣对雕塑、建筑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光是“洛阳——西安”这条“建筑、雕塑路线”,他就走了四次,就是为的去看石窟。不过,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麦积山石窟大多已被保护起来,即便是到了跟前,因为只能在外围,无法看到精美的壁画。而龙门和云冈石窟的数量又远不及莫高窟。所以,在陈小鸣认为,敦煌石窟最“炫”、最“有看头”。“从市区到莫高窟约有25公里,汽车要行驶大概半个小时左右。”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开凿于前秦,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均有续建,直至元朝,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

陈老师说,“早期绘画的内容多是修行,而到了后期,就变成了净土世界。”在早期的壁画里,多是反映“人通过修炼成佛”;而到了后期,则变成了“人应该怎样享受一种福分”。同样的变化也可以从佛像雕塑上看出。北魏时期的佛像线条简单、表情纯净,一尊“阿难像”身上只一件通肩大衣,那种不食烟火的样子“更像神”。而北周以后,佛像上线条越来越多,不仅衣服上出现飘带等饰物,佛像表情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人的气息”。他认为,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雕像者心境变化,并体现在了雕塑上。

从雕像衣着表情判断年代

当看不清某件艺术品时,可以用“比较”的方法。陈小鸣说,比如想做一个“观音雕像”的行家,可以在“百度”里打出“观音雕像”四个字,便可以看到不同时期观音的雕像。通过比较不同时期观音雕像的表情、衣着、手势、线条等,起码可以让您以后在某处看到一尊观音像,便可以脱口而出它的建造年代。“比如北魏时期就出现了依山凿窟的全石佛教造像文化,佛造像规模整齐宏大、风格统一,体式带有印度佛造像艺术的影子,但是精神却是先秦美学的趣味。”

“但敦煌壁画这么漂亮,它是拿什么做的——是泥巴、草、木材。”莫高窟的脆弱也让陈老师担心不已。陈老师说,莫高窟几乎每个洞都有“病”。酥碱、起甲等病害的发展,对壁画、彩塑的保存具有极大威胁。“希望有更先进的技术来保护莫高窟的艺术。”陈老师说。

终南山吃果子让他最难忘

在行走“洛阳—西安—敦煌”路线时,陈小鸣曾经与十几人在终南山早殿、晚殿、持咒、诵经、称号、唱赞。他们花了七天,几乎跑遍了终南山所有寺庙。

最让陈小鸣感动的是,他第一天刚到栖息地,寺里僧人就拿出满满一盆山果子请他们吃,十几个人吃得很high。但后来才知道,这些果子是僧人的“口粮”,他们吃完后,僧人们就只能去化缘了。这令陈小鸣很感动,这次旅行算得上是他最难忘的一次了。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