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那些门墩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麒麟卧松,寓意“瑞气长存”

北京市宣武区一条胡同里,赵先生带我走进他住的一座小四合院,指着墙边放着的一对抱鼓石门墩儿说:“你想要这对门墩儿的话,5000块钱。”

这对门墩儿并不是从赵先生所住宅院大门上拆下来的,而是由别的院落搬过来的。宣武区旧城拆迁危改工程修缮了相当面积的危房,同时也拆迁了大面积不宜修缮的民居,有的地片更因房地产商开发而悉数拆迁。赵先生所住的胡同,也在拆迁范围之内。宅院拆除,附属于大门的门墩儿或是被毁,或是被卖,有的还被盗,造成大量流失,实为一件憾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喜鹊登枝,寓意“双喜临门”

门墩儿,在北京代表性民居——四合院的建筑艺术中虽称不上重要,却也自成风景。人们对这种建筑构件的印象,大概来自这首流传广泛的童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什么,点灯说话,吹灯做饭,明儿早起来给你梳小辫儿。”

其实,门墩儿除了供“小小子儿”坐骑玩耍,其重要功能是在住宅门户建筑中连接并支撑大门,或是中门门框、门槛和门扇。在门墩儿后半部分石材上凿有轴槽,安放门扇,显露于门槛外的部分多被打磨成或方或圆形状,雕刻线条,或是鸟兽花草,以及琴棋书画等物件的图案,寄以吉祥富贵之意,如:喜(鹊)上眉(梅)梢、平(瓶)升三级(戟)、五世(狮)同居、麒麟卧松等。

关于起源,有专家认为门墩儿由门枕石发展而来。据史料记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已经开始在门户建筑中使用门枕石。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其门枕石门外部分就被雕成虎头样子。门枕石确为传统门户建筑中常用的构件,及至今天,依然延用,除了石制的,还有大量木制“门枕”。在北京胡同中见到的门枕石的样式远没门墩儿丰富,且大多仅经过一般性的打磨加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意,寓意“平安大吉”

门墩儿在北京庭院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与辽中都、元大都对北京城的建设息息相关。而明清两代(1644年—1911年),统治阶层有规划地发起城市建设,引领着民众自发地进行庭院建设,从不同等级的官员府邸,至规模不等的民居庭院。期间,门墩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构件,而是与门户建筑一同被赋予彰显宅院居住者的身份等级、门第卑贱,甚至个人修养的重要功能。

例如,刻有龙和麒麟图案的抱鼓石门墩儿,为王公官宦所有,一般民居门户则使用雕刻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蝙蝠(与“福”谐音)等普通鸟兽花草图案的门墩儿,更有直书“福”“寿”字的。从型制上区分:武官府邸使用抱鼓石门墩儿;文职官员府邸则使用方形门墩儿。民居庭院门户上选用的门墩儿依主人身份、才学修养,造型更为多样,图案更是丰富多彩。

百十年,几百年,甚至更为漫长的时间,这些门墩儿就这样静静地伏卧在那里,披风沥雨,历世事纷芸,成为老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只是,随着旧城胡同一条条消失,一座座宅院被拆,那些门墩儿的命运几何,令人堪忧。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