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40余位羌族文化传承人遇难 许多文物消失

损失严重

许多珍贵文物永远消失

地震后的北川县城已经变成一片废墟,许多街道根本无法通行。单霁翔一行不顾危险,翻越废墟,对整个县城的情况进行仔细查看。在爬上县城最高也是最大的一片废墟——老县城十字口废墟时,单霁翔了解到县文化馆、羌族民俗博物馆、县文物管理所仓库就在这堆废墟中,坚持在县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查看了已经确定的馆址,并详细了解了目前正在采取的保护抢救措施。

据高泽友介绍,被埋在地下的羌族民俗博物馆建筑总面积960平方米,馆内设有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等展厅共4个,办公室、资料室等4个,珍贵二、三级馆藏文物123件;新征集的羌族民俗文物、实物805件。博物馆所有文物、资料、房屋等全部埋入废墟。博物馆专门负责文物管理的吴哓华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痛心地说:“许多文物都是孤品,而且非常珍贵,几乎不可能再找到。”

据悉,去年下半年,为给羌族民俗博物馆收集文物,由省文物局拨款,县里专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收集行动,其中民俗文物“铜制鹰头弩”是这次收集过程中得到的最珍贵的羌族文物。这支弩设计独特、做工精细。根据它的制作工艺,目前已经无法复制。在损毁前这支弩还没来得及评级。副馆长陈世琼说,它评一级文物根本没有问题。而馆藏文物中一条由头发丝和火麻编成的腰带,有4米多长,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目前这样的编织技艺已经失传,如果不损毁,也应该是二级文物。

而上个世纪80年代在猿王洞挖掘到的甘溪人门齿化石,更是馆内的镇馆之宝,但地震将这些全部埋葬,重新挖掘困难重重,而且就是找到,大部分文物也已经毁掉。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该县有极少部分文物地震前送到了绵阳市博物馆,这批文物得以保留下来。

痛心疾首

一批文化传承人遇难

而在这片废墟下面,和文物埋在一起的,还有对禹羌文化非常热爱的禹风诗社30多名会员,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的全体人员。其中谢兴鹏是禹羌文化方面的权威,遇难时58岁。

记者日前在谢兴鹏的办公室找到一张他的名片,上面的职务有“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北川羌族自治县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副秘书长”。他的学生尧一三对记者说,遇难时,谢兴鹏正在组织召开诗社座谈会。谢老师是汉族人,出生在盐亭,7岁时随父到北川。大学毕业后任过教师、编辑,后来到县志办工作,对禹羌文化非常热爱,撰写了大量禹羌文化方面的书籍,并为保护禹羌文化四处奔走呼吁。就在遇难前,他还刚刚制定出大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据了解,除谢兴鹏外,还有多名文化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其中有羌族音乐收集人计学文和舞蹈收集人李红果,而且初步调查还有两名“释比老人”(羌族祭祀艺人)也在地震中遇难。而他们收集的音乐舞蹈资料等,也在地震中损毁,对北川的禹羌文化来说是巨大损失。据悉,此次地震中有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遇难或失踪。

高泽友说,除此之外,这次北川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也受到重大损失。在北川羌族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民俗民风保护得较完整,历史久远的村寨、古建筑、遗迹也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建筑古迹已经无法恢复,给羌族文化和当地旅游资源带来严重损失。初步统计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损失226处,估计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3000万元,加上防护设施损失,总损失超过4000万元。

美好蓝图

文化遗产将更大更强

高泽友说,他们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到现在为止,大部分乡镇还无法到达,无法了解具体损失情况,也就无法确定能否修复,无法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而人手严重不足和缺少经费,也是文物保护的一大障碍。目前,该县文物管理所还没有一分文物保护经费,近期的工作经费和文物保护抢救费用全部是由员工垫付。

不过,记者昨天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在安县新华书店的临时办公点看到,一份新的羌族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已经制定出来。

在该县灾后重建方案中,已经把“设计羌族特色的农户房屋”作为设计部门的要求,要求尽快设计出分类参考图集。据了解,今后的北川新建筑将形成羌族风格和外装饰,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开始,就连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都已经装饰了羊角花和羌绣等图案。而地震中损毁的羌族民俗博物馆也将重建,初步规划已经出来。

高泽友说,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新建的羌族民俗博物馆要全面展示羌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增强羌民族、自尊、自信和凝聚力,使外界全方位、多层次认识羌民族、了解北川、树立灾后重建的信心。本报记者陈刚摄影李杨

附:部分遗迹毁损情况

永坪堡

级别:省级。永坪堡军事城堡位于开坪乡小园村,城堡分上、中、下三层,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受损情况:该城堡下城址完全垮塌,上城址和下城址部分墙体垮塌,大面积裂缝,并出现移位。

大禹纪念馆

位置:禹里乡中街。建于1993年,建筑面积960平方米,挂牌“四川省大禹研究会”。馆内珍藏有许多有关大禹的历史文献、传说、字画等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四川省唯一的研究大禹文化基地。

损失情况:纪念馆四面墙体多处垮塌,梁柱断裂,已成了危房;唐家山堰塞湖形成后,纪念馆又完全被堰塞湖所淹没。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