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的幕后真相

这几年,收藏日渐成为老百姓的热议话题,但是有关收藏界的猫腻很多人都不知道。有着文物收藏圈“老江湖”之称的吴树,在其新书《谁在收藏中国》中,将矛头对准了收藏界的黑幕,揭开许多鲜为人知的文物交易内幕,给人带来更多深刻的警醒。

《谁在收藏中国》是一部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的纪实作品。作者耗时五年,深入文物市场调查,真实再现了他亲身经历过的中国文物界的方方面面,如:内幕重重的文物交易,掘墓盗宝的囊中取物,国宝仿制的以假乱真,千年瑰宝的惨遭劫掠,万年圣物的走私英伦,黑市交易的一夜暴富,拍卖会上的价值连城,电视鉴宝的暗藏玄机,鉴定专家的指假说真。一桩桩黑幕重重的文物交易,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古玩骗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国宝之战,尽在作者的笔下发端。最重要的是,作者掀开了红火热闹的中国文物市场的一角,让我们看到了喧闹之下的泡沫,繁荣背后的危机。全书故事奇特、妙趣横生、视角独特、入木三分。

书中所讲的许多故事都是作者乔装改扮后暗访得来,也就是真实现场。拿作者的“盗墓”经历来说吧,那经过虽不像盗墓小说里描述的诡异惊悚,但也是一边战战兢兢,一边兴奋地看着盗墓贼从古墓里掏出来一件件汉代玉器、青铜器。作者也亲历过“水鬼”们打捞海底文物的现场,目睹发掘古墓时村民们哄抢文物和考古人员的无奈。关于拍卖,作者也以亲身经历告诫人们,千万莫被盛大的场面吓倒,这里面的水深着呢!拍假的,有!假拍的,有!拍假,就是所拍东西是假的,假拍就是那些成交的拍品也是假的,它们大多数都被藏主抬高价格后自己买走了。读后真让人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作者还用大量篇幅披露了中国文物外流的现实。电影上,走私犯们偷偷摸摸,黑西服、黑领带、黑裤子,一副黑社会的装扮,现实中,可不这样。在《国宝大出境》一章,作者写到他到香港中环的荷李活道和上环的摩罗街暗访,摸清了国宝外流的几种方式:走私犯过海关,随便找个往返香港内地两地的菜农,把国宝往菜担子中一放,就轻松过关了,用行话讲,这叫“带工”;更厉害的,直接往轿车后备箱一扔,遇上海关查问,说是买了几件仿品作纪念,也轻松过关。读后,不能不让人感慨。

我们要问:收藏界怎么了?盗墓者的速度经常赶在考古工作者之前;拍卖场上拍的伪作已经不是小概率事件;元青花在国际拍卖行上的走红,让秦汉文物都汗颜。面对日渐猖獗的盗墓行为,作者义正词严:“我们一代代老祖宗在仙逝百年、千年之后,竟然被他们的后代亲手从地底下刨挖出来,成为一具具无助的残骸,乱七八糟地暴露在荒郊野岭,中国人忠孝礼义的旗帜被一伙伙盗墓贼撕为碎片,变成一块块遮不住羞的破布头……”作者所揭示的收藏奇怪现象让人不免想到了《官场现形记》,这活脱脱就是收藏界的现行记。

读完本书,感触最深的是作者的两句话:“收藏与毁灭交响,贪婪与审美共存。”现在的收藏打破了“文革”时期轻文化轻文物的观念,藏宝于民,很好。但是,收藏往往又是一种很贪婪的文化行为,贪物、贪钱,这就引起了逐利。从而,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让更多的人卷入了收藏怪圈中,造假的、卖假的、拍假的、盗墓的、走私的,最终,国际资本大鳄一轮轮开始吸干中国爱国者的钱财……这是作者的一个预言,希望不要成为现实吧。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