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陵墓不宜发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保护责任
王学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我在《中国文物报》上曾发文《古代帝王陵墓不宜发掘》(2004年3月19日),原标题是《古代皇帝陵墓不宜发掘》。虽然是“皇帝” 和“帝王”间的一字之差,但级别与范围极不相同。事实上,已发掘过的诸侯王墓已为数不少了,而且对学术研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皇帝陵墓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就那么一些,如果挖一座,就会少一座。而且挖帝陵的本身,牵扯的问题又是相当的复杂的。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审慎地、负责任地保护好人类共有的这一文化财富。
国家文物局、国内外更多的学者及有识之士,是不主张发掘我国古代皇帝陵墓的。我以为这是基于以下的一些考虑:
第一,以目前最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而言,对帝陵文物和迹象资料的保护,很难做到万无一失。换言之,保护技术过不了关。
在古代皇帝陵墓里,应当说是当时物质财富精品和科技成果集中的所在。而我们对它的具体内容,往往是知之甚少,或者是绝对地不知。比如,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秦始皇陵墓内“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可见陵墓内的陈设布置,从天上的星空世界到地面的自然景观,无所不包。而它内容丰富的多样性,甚至连防盗措施也齐备无遗。但司马迁所言,只能认为他对主要内容作了概括的、粗略的分类,并没有给出“文物清单”,更没有“位置图”。如果再涉及到上自陵冢,下及墓圹、棺椁和模拟的宫殿、衙署以及随葬品……等等,我们该如何应对?特别是陵墓内还存有巨量的水银,对人的危害性暂且不说,而它对墓内文物的保护作用却是不待言的,一旦挥发,就会使墓内小环境的平衡性遭到破坏,文物迹象的损坏也在所难免。所以,当今天我们以“无知”对“未知”,动手就挖,不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有非常大的危险性。
当兵马俑刚刚面世时,一些对雕塑研究有素的老学者还发出是“明清之物”的疑问哩!可见人掌握知识的多少,总是相对的。秦始皇陵园以后陆续出现有铜车马、大铜鼎、铜仙鹤、石铠甲、珍禽异兽……等等。但在没有出土之前谁有“先见之明”?既然出土了,你自然知道了。你也可以说:包括兵马俑在内的这些东西,在陵墓里都会有。那么,除此之外呢?说不清了吧!你总不能以“已知”概括“未知”吧?
再退而言之,这些年来对出土的“已知”文物保护得又怎么样呢?长沙马王堆那个汉代女尸用“恒温”设备还保护不住,只好作了解剖处理。考古部门同科技单位对颜色、防锈、老化、光照、腐蚀等世界性的难题不是还在“攻关”吗!我们的东邻日本,在上世纪挖了个小小的髙松冢。壁画颜色鲜艳,人物题材也同中国唐墓论比,在世界上弄得沸沸扬扬。曾几何时,色彩失真,这使傲慢的东洋人大为扫兴。
现在看来,既然对“已知”之物还在“经久”地试验着,你怎么能坦言对“未知”又有几份把握?
文物是些不可再生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古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载体。在地下遭受岁月与不利因素的折磨,存在状态也相对地脆弱。但它毕竟适应了所处的环境,而且也达到了自然恒定的状态。如果发掘出来,突然改变了它原来的条件,其毁坏的机率无疑地就将加速进行。一旦保护不下来,不是就成了不可弥补的遗憾?我这些话,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在这里,我还仅仅是指有形的“遗物”而说的。如果再扩展到迹象文物,那保护问题就更难了。
公安部门对犯罪分子留下的脚手印痕作为破案的线索,已不足为奇。考古学也借此,不是可以揭示出古代更多的秘密吗?随考古学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认识视野的扩大,发掘中收集资料的范围越发地广阔,工作越发地细致。过去的所谓“遗迹”,今日早已扩展到“现象”。像石器打磨、灰烬炉渣、芦席和棺椁朽迹、居所的加工与修饰痕迹等等,都成了要收集和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通过科学观测仪器对“印痕”的研究,竟独立为一支新的“微痕学”。那么,对发掘皇陵既不能用对中小型墓葬那样传统的方法,而谁又有提取与保护的把握?即使你发掘和保护方案是如何地周密,又采用了当前所谓“最先进的保护技术”,真能保证文物与迹象的完整性,做到万无一失?明定陵被挖了,丝绸变质了,万历皇帝的尸体也被红卫兵给烧了。法门寺地宫的大批丝织品出土快20年了,至今仍粘连在一起,只好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冰柜里保存着。现在看来,不唯中国,乃至其他国家,要使文物保护具有“永久性”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第二,截止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既科学又经济的发掘方法。换言之,发掘帝陵的手段难度很大。
中国皇帝陵墓从外形到内部结构,各代不同。秦汉的墓室主体是竖穴土圹,上复封土。唐代皇陵,往往又采取凿山为藏的崖墓形式。其他时代的帝陵,或是前两种形式,或是复合的形式。总之,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就拿秦始皇陵墓来说,它的外形,像是三个由四棱台几何体堆起来的大土山。现存封土的底边是345米×350米、高52米。我在《秦始皇陵研究》一书中,估算土方量至少在640万立方米左右。就发掘而言,暂不涉及墓室的结构和布局。那该怎么下手,方法大概不外乎有两种:
一种是按照考古规程发掘:定座标、划探方、层层清理。每层下掘5~10公分,并作仔细清理,作好文字记录。发现文物迹象,要绘图、照相、录像和尽可能多的录取资料的手段。这样,光陵冢部分的发掘时间恐怕就不是三年五载的事了,而后来墓圹部分的清理就更为复杂繁难了。那绝不是“打开墓门,只顾往外搬东西”那么的简单!待到完工之日,所花用的时间是50年还是100年?谁能说准!这对谁都是“等不及的事”。即令我说这时间还可“折半”的话本身,都没有科学依据。长时间而没有轰动效应的发掘,对急于搞“形象工程”、早点升迁的官员们,“换届”、“下台”就是一堵墙;而对想一睹秦始皇风采、看看陵墓中“宝贝”的人,如若须眉皓白时还未能如愿,岂不遗憾!对急于收取旅游效益(钱)的人,岂不是一个长期的“折磨”!如若换成现在流行“边发掘、边参观”的那种模式,又有谁想过:在那不能用“大兵团作战”的发掘现场,还有观众的容身之地吗?
如果“主政”的官员嫌考古的挖法是“磨洋工”,说当代人是急不可待的,那就只有在始皇陵上“打洞掏挖”一途了。那么,人们就不禁要问:你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恐怕不可掩饰的真实用意就是:为了“取宝”,就是为了旅游赚钱,就是想借机在提高一方知名度的同时也包括着当权者的“收益”吧?但你不要忘记:“打洞掏挖”、取金银财宝,那可是盗墓贼的干法。你不耻为之吧?但也别唆使考古工作者为你火中取栗!
以上两种挖法,固然都会有“收获”。但前一种的结果是:一个巍峨雄壮的秦始皇陵,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中国古代人创造的这一奇迹、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这一历史文化财富,就这么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而后一种固然保留了秦始皇陵的“外壳”,但又得到了什么?即使取得一些所谓“宝贝”,它同整个陵墓的科学解密比较起来,不仅“收获”微乎其微,而且还落个千古的骂名。所以,你无论采取那种挖法,恐怕都难脱离“历史罪人”的干系!这才真正的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后代哩!无论是谁,都会被当代和后人问责的。
截止目前,挖掘大型陵墓,谁都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挖了之后,对文物迹象的保护,谁也不敢保 。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