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天津博物馆展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在天津博物馆的展出令人大开眼界,虽然如此规模,甚至规模、水准更大的展览也曾经见过——比如上海博物馆不久之前的“中日合展”——而且其中的一些作品也是印刷品中可以常见的,但是突然面对这样几十件晋唐以来的名家巨迹,还是不免令人怦然心动。面对真迹,感觉是那样的亲切、鲜活,与之前对帖临习炯然不同。

此次展览中,时间最早的应该是《曹娥诔辞》,据考证可以够晋代,之前见到的各种印刷品都是十分模糊的,见到原件才知道原来由于绢本年代久远,已经呈现暗黄色,而笔迹也由于多次托裱等原因日趋模糊,即便近距离观看,也很难见其究竟,只能得其大概而已。

随后映入眼帘的是两件唐代巨迹:欧阳询《孔仲尼梦奠帖》与张旭《古诗四帖》。《梦奠帖》是欧阳询仅存的几件真迹之一,用墨淡古,用笔劲健果断,而整体透出雅致冲和的气韵,隐约透出王羲之《平安 奉橘》等帖的风神。

《古诗四帖》是此次展览中最为精彩的作品。笔者年少的时候粗捋晋唐帖学发展史,见到此帖不由觉得突兀,因其形态之奇特,竟然一度怀疑是明代以后的风貌(实际上,历来就有很多怀疑的声音)。后来经过多方请教,加之自身额眼界逐渐提高,渐渐脱开外在浅层次的形态分析,深入到笔法、气韵、神态等层面的考量,才理解了谢稚柳等前辈的见解。此次有幸见到真迹,更加坚定了以往的看法。由真迹所见,《古诗四帖》初看粗枝大叶、漫散无度,待到细看局部、分析用笔,可谓笔笔精湛;作品局部取险峻、整体见平和;最重要的是其中透露出的独特神态,是唐代以后所不逮的——乃至,其“古意”甚至超过了初唐诸家,难怪乎早就有不轨书画商不顾字体发展史,不惜挖补巨迹,拿此作冒充是谢灵运的作品了。当然,不可否认的,《古诗四帖》有其独特的笔法,不论其是不是张旭本人的作品,都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且唐人若是见到,不免又要惊叹癫狂了。

展览的诸多书画作品中,都有赵孟頫和董其昌的题跋,更有两人的名迹展出,真可谓饱而览之。赵孟頫的题跋均十分精美整饬,流利纤媚;而董其昌单字常常倚侧腾挪,也可谓独树一帜。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乾隆皇帝断为双钩赝品,现今多以为是真迹,由真迹细细观察,乾隆的见解不无道理。董其昌《答客难》是精品,用墨技巧十分高超,全卷飘逸洒脱,文人气十足,笔者个人十分喜爱。

唐代书法作品还有怀素《论书帖》,应该是早年作品,大似从大王法帖脱胎而来,只是圆转代替了部分折笔,可算是后来的《自叙》等帖的先声。所谓孙过庭《千字文》,窃疑为后人伪托。

宋代书法作品是此次展览的软肋,其余明代诸家大都可见。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