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之“困”局:古籍收藏不温不火识货人太少

临近2008年末,多家拍卖行秋季拍卖会落槌。在经济危机下,众多拍卖品低下了“高傲的头”,而古籍文献类却依然保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

“三年价格飞涨”

自2003年“非典”过后,古籍文献的价格就迎来了一轮上涨的行情,并持续至今。

“没办法,现在假货太多,懂行的人很少。”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摊主刘先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于此前他收的文献类藏品经常遭遇“打眼”,所以如今已不再做这类生意。

“非典”之前,一册明刻本在1000元左右。“非典”之后,价格猛涨到了2000元至3000元。现在,这些古书的身价是4000元至5000元。

进入2005年,随着国内价格的猛涨,古籍文献的价格也加速上涨。据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花4.8万元至5万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明代的小宛堂刻本《玉台新咏》,而不久前,该套刻本以14万元的价格拍出。不到一年,价格涨了近3倍左右。

“虽说近三年来价格飞涨,但相对于其他类古玩,文献的价格还是偏低。”业内人士表示。

再如,2005年,一套明刻本的《南唐书》,标价6万元至7万元左右,当时不少人都认为价高。但是到了今年,同样刻本的《南唐书》,在前段时间已经卖到了13万元。涨价速度之快,令业内许多人士大喊“反应慢了”。

“你看我淘来的这堆古书,才十多块钱。”记者的朋友马先生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为价格一直没上去,那时古籍文献类的赝品并不太多。

“打眼”

在古玩圈子里,“打眼”是指玩家将假货看成真货买下来。

收藏者刘先生介绍,前些年古籍文献相对字画和瓷器来说比较枯燥,收藏的人少,价格上不去。此外,复制古书需要制版等一系列工作,比较费时费力,所以市场上假货不多见。

“这些东西都是一玩,也不好说什么真伪,就算是民国时期的赝品,到现在也是值钱的东西。”古籍购买者李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古籍文献类假东西太多,难辨真伪。

玩家马先生说,以前他都是请业内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先生帮忙辨别古籍文献的真伪。

“他看的东西基本上没有问题。但自打前两年老先生仙逝以后,我也就不在这一行(古籍文献)做了。”马先生无奈地表示,随着市场价格逐年高涨,“以往很容易找到的古籍文献珍品,现在很难得手。”

“宋刻本和唐写本,这几年在市场中更是难找,只能在拍卖会上见到。”买主汪先生告诉记者,相对而言,元、明、清以来的古籍文献数量较多。

但相关人士也表示,即便是拍卖会上的文献类拍品,真伪问题也难以控制,“现在假字画那么多,更何况这古籍文献。”

“无人可辨”

“一些拍卖会上拍出的古籍文献类价格偏低,主要是识货的人太少。”一位老先生愤愤地告诉本报记者,古籍价格上不去,主要是因为拍卖行也不能将古籍文献的价值介绍清楚。

“古籍文献的真实价值,需要用文学、历史和政治等经验去辨别,需要从相关书籍上找到这些古籍文献的出处。”业内人士施先生告诉本报记者。

古籍文献往往是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而以前的名人学者多以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古籍文献流传很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国内研究机构和大学也是主要收藏者。资料显示,北京大学富藏150万册,居高校之首,目前仍有40余万册未编;山东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善本古籍两千多种,一万余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近40万册,其中6万册为善本。

上述老先生感叹:“如今博学的人太少了。”明代胡应麟的《四部正伪》具体提出过鉴别古籍的八种方法,近代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也总结出了十二条办法,王国维和罗振玉等都是鉴别古籍文献真伪的能手,而如今,个中高手太少太少。

“现在的收藏者需要提高素质,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老先生坦言。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