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邢窑琴炉小器大做丰满圆润 显盛唐遗韵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内战,北方瓷粗犷、豪放的激情与南方瓷精致、委婉的情思,到唐代巧妙地合流。代表唐代北方白瓷最高成就的邢窑,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眼前这尊唐代邢窑琴炉,堪称一绝,至少应是唐代王室贵族使用的物品。我曾走访考察各地古窑遗址和各大博物馆,从未见如此精彩美妙的琴炉。琴炉高5.2厘米,炉口径为3.3厘米,器型规矩,工艺精致,炉内及底皆施乳白色的釉彩,釉色纯净均匀,釉质肥厚,雪白莹润,足底露出胎骨,可见瓷土淘洗极其仔细。炉为束颈卷沿,广肩鼓腹,三只兽足鼎立,向外微微撇开,十分强健有力。这个琴炉是典型的“小器大做”,小巧玲珑中显出沉稳大气,丰满圆润里可见精致美观,颇具盛唐遗韵。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邱、临城、邢台等三地,邢窑因旧属邢州而得名,为燕赵故地,多有壮士。《史记·货殖列传》云:赵国男子“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唐代商贸极度繁荣,使得铜钱不敷应用,为聚铜制钱,朝廷诏谕天下,禁止用铜铸造生活用品。张德谦《瓶花谱》云:“古无瓷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瓷器。”随之,瓷器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但以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成为唐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并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发展和彩瓷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邢窑是我国著名陶瓷发展史上名烁古今、蜚声中外的重要窑场。它创制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制时间为九百多年。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窑胎质坚细洁白,造型凝重大方,雅而不俗,千百年来深受百姓喜爱。它以白胜霜雪的洁净色调和朴素大方的典雅风范见长,体现了唐人重洁白无瑕、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操,同盛唐博大恢宏的气魄如出一辙。

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另一个特点是朴素而少装饰。匠师的才能主要表现在造型艺术之中,因此邢窑器型大多简洁、质朴、端庄。这一特点在小琴炉上可见一斑。

古代文人颇有雅趣,他们喜好琴棋书画。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宴乐场上、文人雅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弹琴人在弹琴前很注重礼仪,一般会对月、沐浴、净手、焚香。故在文房用具中,香炉成为不能缺少的重要器物。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应运而生,文人们还为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琴炉。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更显斯文。在书斋里点一炷香,弹一会琴,香气氤氲,琴声缭绕;看着袅袅升起的一缕青烟,闻着阵阵飘来的幽香,犹如身入仙界,到达物我两忘之意境。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