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伪科学的13 种“不能要”

目鉴是科学,首先是(1 )从材料学、工艺学、 艺术等方面为鉴识基础,排比出历史时段;( 2 )分析胎料、釉料、青料、彩料、饰纹演变、形制进化、款书比对,判断朝代定位;( 3 )依据痕迹科学找出老化特征。学术目鉴配合科学检测,才能做出鉴定结果,这是文博陶瓷专业的基本知识。

读张专家写的《 当代仿古瓷剖析― 兼说“目鉴”与“科学”一文,虽然被冠以“科学”,但全文中却不见用科学来分析与研究,通篇以商人的口吻,例举13 种“不能要”,企图为五千年文明作权威性界定,有着很不好的误导作用。本人不得不将这带有误导作用的13 种不能要作逐条点评,摘录如下:

1 、器形不规正,古里古怪的不能要。

中华五千年文明造就仅陶瓷千万亿件,试问谁又见过多少?2006 年6 月德清县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周青铜器纹饰青瓷,故宫专家通过其他出土物证,审定为商晚期青瓷。历史古瓷的形制究竟有多少,至今无穷尽,谁人能予以定论。何为规正?何为古怪?陶瓷五千年每代都有创新、传承与演变。这种论调,与张专家断言全世界元瓷仅300 件一样的荒缪,事实证明这种不负责任的断言,己严重伤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2 、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型太规正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

众所周知,商周时代先人用陶模浇铸青铜器已十分成熟,春秋时铸造用分铸合铸及失腊法工艺都己十分完美,超出了今人的想象,难道浇铸青铜器比制瓷的“澄泥范制”工艺更落后吗?原始陶瓷中就有不少澄泥范制成器。“澄泥范制”工艺在北宋的定瓷、汝瓷中使用更是十分普遍且成熟。永乐脱胎器如何成型,昊十九的卵摹杯又如何生产,不用“澄泥范制”行吗?灌浆成器古已有之,断言为“现代灌浆工艺”是因无知所局限。正是这类不学无术,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掌握着话语权,多少年来一直伤害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3 、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

就官窑御器,当以恭正、严谨为旨,若属偏窑或民间艺术,则随意挥洒,不拘一格,故不能以一孔之见侈谈艺术,难道历代制瓷规定因绘画水平有高低所以工匠不得画瓷?

4 、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能要,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

请问什么是超越了时代的水准?今人便能超越宋、元、明、清的绘画水准?我们知道鉴别绘画、欣赏艺术是审度其时代之艺术,要了解时代背景、审美时尚、画风的影响与传承的变革,要体会笔墨背后的画家的情绪、修养及功力。例如元瓷上的鞍马人物图,不乏讲究笔墨的精品,古时中国画形体多从凸面观察,阳面着手,阳面重墨而暗部以线带过,面部以细笔淡墨勾描,准确生动。真品原作,不论古人的艺术修养如何,终究不是生活在圆珠笔时代,使用毛笔的习惯使然,每一笔都会有起承转合,自有笔势、笔锋、笔韵,并不可避免地带卜时代的印痕。

缺乏艺术修养,便会把古拙看成不顺眼,才会把工艺品当成艺术,才会将假当真。看不到先人的伟大,无知才会把精美的古代艺术看成是超越时代的东西。

5 、胎体份量重的不能要,古瓷份量一般也有规范

试问:古瓷份量如何规范?即使官窑御器也无规范,都以适为度,唯鹰仿家是称了重量仿制。事实也告诉我们民窑器胎体多较厚重,官器份量以适为度,北宋官器与南宋官器份量就很不同,盖因北宋多“澄泥范制”(胎体匀薄)。其实永乐有重瓶、宣德有轻碗、成化有大器、乾隆更有不少轻于雍正,何以一概而论,以偏盖全。概念化则害人害己害文化。

6 、胎体份量过轻的也不能要,说明胎质量有问题

其实胎体份量过轻的历代精品多不胜计,从五代柴氏官器始,北宋有“官窑文色上白而薄如纸者”,元代也有薄胎器,大明有永乐薄胎器、成化薄胎器,清代雍乾更盛。所以无藏无识之伪学足以毁史毁物。

7 、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炉的现象

稍有常识便知釉面之光泽与是否刚出炉无必然关系,科学告诉我们,相关原因是:( 1 )与釉质配方有关;( 2 )与烧造温度有关;( 3 ) 与玻化程度有关;( 4 )与烧造气氛有关;( 5 )与官窑、民窑的窑系有关。古代柴氏官器“明如镜、声如磐”,釉面“明如镜”古己有之。

8 、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因为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

君不见,宋代有玻质见气泡的清凉寺窑“新汝器”,也有文光无气泡的早期汝器及后期官器。元代有福建窑系的光亮青花器,也有景窑的文光枢府釉,明代有著名的亮青釉,也有文光的麻仓釉。成化有光亮的白釉,万历有亚光贴骨釉。假如都把多姿多变的占瓷以一统之,可怜古瓷文化有多少冤假错案杠死在伪学口中。

9 、款字书法不象样的不能要,因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书写毛笔字的缘故

难道今天鹰仿者善书毛笔字就可以了吗?而占人不习书法之工匠便一律不得书款吗?此论太形而!几矣(见附图),伪学不妨也做点功课。

10 、款字书法写得太逼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电脑做出来的。

这种无知的断言说明作者根本不懂电脑,电脑不能蒙骗文检科学,电脑不会写出个性书法,电脑也不能摹拟出各朝专人写款的运力轨迹,施力变化及重复差异性,电脑更不能川笔酪青料书写,并出现停顿的沉淀,以及起落笔时料的沉淀感。比对款识绝对是爪要的鉴别方法之一,做好款书的收集、归类、排比,还有利于分析御窑、官窑等更多信息,可惜专业者不屑为之。

11 、瓷器扣之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此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

其实现代窑炉能随意准确节能控温,故基木不会高温过烧,相反有些商家因用含铅助熔釉以降低高温成本,反而常以极限低温烧制。

听扣之声音.目的是鉴别瓷化程度,自元代青花器而世,大多需烧至1300°C 以上,扣之声间都脆这,永宣官器亦然,雍乾官窑器胎

体中三氧化二铝含量达30 %以上,正烧器胎体透亮,其扣声必然脆亮。凡扣之声音响亮的不能要,如此鉴定缪之大焉。

12 、元末明初大件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

稍有常识的藏家都知道,人件瓷胎不易干燥,元代多湿胎修底,元末明初多民窑,民窑器更是不分干秋湿春,四季皆要烧造。而且匣钵新旧及填烧土中也不乏铁杂质,高温时水气分解出氧气与铁质结合成氧化铁呈火石红。在氧化气氛较强的炉内,火石红现象自然便多,故多各种火石红态当属必然。当时若不多见,何必今日故以为之?

13 、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多是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广大藏家都熟知,元器胎接不修里,元器、明早期及水宣官窑御器必有其接胎痕," 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是“伪学”无根无据的癔想。

伪学提出的13 条不能要,简而言之,没有了学术的标准,馆藏中有的不能要,馆藏没有的也不能要,比馆藏好的不能要,比馆藏差的更不能要,总之都不能要,根据这不讲科学的13 种不能要,文博事业将走向何处?伪学家不懂学术,却又极力抵毁、扭曲历史真实, 13 条“不能要”的本质是要民问放弃抢救文化遗产的行动,是对文化建设进入场经济的误导与否定值得人家惊醒与反思。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