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鼻烟壶的起源和流传

鼻烟壶这一专门盛装鼻烟的寸小之器,自清代问世以来,宫廷和民间的艺术匠师汲天地之灵慧,别开手眼,不断创造,使之妙极人巧,集书法、绘画、雕刻和镶嵌诸艺术之大成,实为晚近中国艺术的新开端。

吸闻鼻烟的习俗最先起源于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鼻烟选用较好的烟叶,和入一些药材,碾磨成粉末,再密封陈化数年而成,具有助消化、解疲劳、明目祛疾、医治创伤等功效,吸闻鼻烟无需火种,手指拈起鼻烟送至鼻孔,轻轻吸入即可。鼻烟在全世界得以流行,则肇始于意大利人。

中国明朝万历年间,鼻烟是意大利商人作为向中国皇帝进献的贡品,传入中国。至清代吸闻鼻烟的嗜好遍及京华人士。清朝各代皇帝皆视鼻烟为异宝,嗜爱吸闻,并常以此赏赐予臣属。而皇帝赏赐不敢受用,又不能不用,名公大臣遂重金购买鼻烟吸闻。人人如此,相习成风;上下如此,相沿成礼。三百年间,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嗜闻鼻烟,鼻烟的效用如同米面水火,不可一日缺,不可一人缺。中国鼻烟壶遂应运而生。

鼻烟壶俗称烟壶。烟壶之名本不恰当,相沿已久,世人习而不察。壶本古代酒器,后凡器物小口大腹可盛流质者均称之为壶。如酒壶、茶壶、水壶、漏壶、唾壶等。自晋以后,壶又设流,烟壶虽小口大腹但无流,式样更似瓶,又非盛装流质物品,何以称为壶?

鼻烟始入中国,盛装之器有两种,一是旧日药瓶,一是随鼻烟一同输入中国的鼻烟盒。鼻烟盒是由磨琢精巧、涂有璀璨颜色的玻璃制成,形状有方、有圆、三角、六角形等。盒内分二隔三隔,分置味品不一的鼻烟。大多贮四両至斤许烟,后因携带不便,改为小瓶。鼻烟盒初入中国,因翻译原因,称谓混乱,有「腊」(glass),或烟盒、烟瓶等。日久,人们将西洋运入的鼻烟容器统称为瓶。中国始造鼻烟之容器,若亦称瓶,易与西洋的鼻烟瓶相混淆;称盒,又与盒形大异;故称其为鼻烟壶。

从文献记载看,康熙年间已有瓷质鼻烟壶、玉质鼻烟壶和料质鼻烟壶。《清档》记述康熙吸收一些通晓玻璃制造技术的传教士,直接参加清廷玻璃器的制造。《香祖笔记》云:「所有这些料器鼻烟壶,皆内廷制造,民间亦或仿而为之,终不及。」从流传的实物看,除故宫仅存的一件磨花六方形料水埕外,文献著录的玻璃料器早已无存。现在所能见到的康熙时期鼻烟壶,则为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质品,造型多为爆竹筒式。其品种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偶见郎窑青花。其青花色泽明快,层次分明,釉里红色调鲜亮。绘画讲究皴法,富有实感,无论远山近水、人物小舟,均绘画得流畅自然。绘画题材以寒江独钓、大独钓、小独钓最为有名。还有山峦风景、教子升天、玉兔朝元、缠枝莲花以及八骏等纹饰。康熙时期的瓷质鼻烟壶,大多不书年款,少量书有「康熙年制」四字款。

雍正、乾隆二朝,为中国鼻烟壶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康熙年制作鼻烟壶,生产规模有限,传世之作亦稀少。世人大多仍使用明末之旧日药瓶和进口鼻烟盒盛放鼻烟。雍正、乾隆二帝嗜闻鼻烟,甚于先人,上行下效。

这时期,鼻烟壶的产地除江西景德镇、清宫造办处外,北京及山东的博山、江苏的扬州、苏州等地均有鼻烟壶的作坊。制造鼻烟壶的质料亦有增加,有瓷质的、玉质的、料质的、玛瑙的、晶石的、松石的、寿山石的、碧玺的、琥珀的、雕漆的、桦木的、象牙的、蒙镶的、铜胎画珐琅的、料胎画珐琅的等,应有尽有。鼻烟壶的造型,也一改前朝单一制式,除圆桶式鼻烟壶外,出现了双联鼻烟壶、三联鼻烟壶、兽形鼻烟壶、人物形鼻烟壶、瓜果、蔬果、蔬菜形鼻烟壶等等。

总之,雍正乾隆时期的鼻烟壶,选材广、造型多、工艺精,富有艺术和神采,为清朝鼻烟壶中最精绝之作。

鼻烟壶这一清代特殊的工艺品,经历朝相传,延续至今,愈见精巧,为全世界的收藏家所搜集研究。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