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8年8月1 日至6日,敦煌研究院在敦煌莫高窟举办了“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是敦煌历史上,也是藏族历史上,更是国际学术界第一次以敦煌吐蕃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甘肃、青海、西藏、四川、湖北、江苏、台湾等地的二十多家敦煌学、藏学、民族学、考古学、佛学等专门研究机构的近6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51多篇,其中绝大多数在大会中都有宣读,这些论文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敦煌学、藏学、民族学、考古学、佛学界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对敦煌吐蕃文化的丰硕研究成果,是一次学术的盛宴。作为敦煌吐蕃文化的专题研讨会,会议分别从敦煌与藏族早期历史及原始宗教、敦煌与吐蕃历史、敦煌吐蕃石窟和藏地佛教艺术与考古、敦煌吐蕃文献、敦煌吐蕃文化综合研究等五个方面作了深入的讨论,解决或初步解决了敦煌学、藏学、民族学、语言学、佛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内一系列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在一些领域有了重大发现和突破。现将会议情况综述如下:

8月2日,全体代表在莫高窟九层楼前,和早已在那里等候代表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党委书记纪新民等领导同志一起合影留念。
8月2日早八点五十分,在洋溢着欢乐喜庆气氛的敦煌研究院小报告厅,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樊锦诗院长致开幕词,她首先代表敦煌研究院热烈欢迎各位代表的到来并介绍了敦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突出强调了吐蕃在对敦煌近七十年的统治中所留下的大量丰富的文化遗迹及其意义,希望这次会议成为敦煌吐蕃文化研究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和新的起点。敦煌市委书记、市长孙玉龙同志代表敦煌市委市政府向会议致词。两位敦煌藏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黄布凡先生,中南民族大学校长高瑞教授分别致词,他们回忆了敦煌吐蕃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敦煌研究院举办这次会议也给予高度评价。
开幕式后,是研讨会的主题报告。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马德研究员首先作了题为“论敦煌在吐蕃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的演讲,这个演讲基于敦煌吐蕃历史文化遗迹遗物以及前人研究成果,从敦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吐蕃的影响、吐蕃在敦煌的政治制度、吐蕃封建经济的确立、以译写佛经为主要内容的佛教文化事业、吐蕃史传在敦煌编纂及其意义、敦煌石窟与吐蕃佛教文化、吐蕃在敦煌的文化交流、吐蕃统治对周边及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论证,提出了敦煌曾经一度成为吐蕃的文化中心的论断。特别指出吐蕃在敦煌完成了封建经济改革和封建化过程,吐蕃时期在敦煌抄写了大量佛经并运往吐蕃本土及统治区各地,吐蕃灭亡后及统治敦煌结束后汉蕃各族文人仿效唐朝的官修史专制度在敦煌编纂吐蕃史志的史实和意义。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才让教授作了题为《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037号译释》的演讲,对这件写本的内容及背景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译解,指出了前人研究的诸多不到之处,同时还找出与之对应和可以掇合的其他相关写卷。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郭祐孟副研究员以莫高窟第360、361窟为例,作了题为“敦煌吐蕃时期洞窟的图像结构”的演讲,该文以独特的研究方法,从图像义理和洞窟功能的角度,对莫高窟第360、361窟及整个吐蕃时期洞窟的型制、内容、风格、特点背景、佛教思想以及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论,都很有新意,值得肯定。在主题报告中,马德研究员提出了诸多深入研究的重要历史问题,才让教授和郭祐孟副研究员的报告是敦煌藏文文献与敦煌吐蕃石窟研究的范例。
按会议议程,研讨会安排了五个专题、六场学术讨论。
第一场专题为“敦煌与藏族早期历史及原始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罗秉芬首先发言,题目为“象雄语文献和象雄文化”,这是罗教授多年从事的一个研究项目,主要是利用敦煌文献中的象雄语、苯教文献,对藏族早期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巴桑旺堆研究员作了《关于新发现当许噶塘蚌巴奇本古苯教文书》的演讲,利用大量确凿的实物证据,论证了西藏早期的苯教信仰的历史事实;四川民族研究所周锡银研究员作了《藏族原始宗教遗存与敦煌吐蕃文献》的演讲,就康巴地区的藏族原始宗教遗迹与敦煌吐蕃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作了对比研究;甘肃合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青年教师阿旺加措提交的论文《敦煌藏文写卷P.T.1047译评及相关本教术语释义》,指出了前人研究的不足,提出许多科学合理的新见解。青海民族学院旦正教授《评析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人物传说》就敦煌藏文历史文献中关于吐蕃早期历史人物传说的内容、艺术手法、文风、思想表现等作了系统论述;甘肃合作师专的房继荣先生《论吐蕃时期的“sku bla”信仰——以敦煌吐蕃文献为中心》对吐蕃时期各类自然崇拜的形式和内容及其对藏族早期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其中巴桑旺堆、周锡银先生在演讲中公布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信息和考古新资料。
第二场专题为敦煌与吐蕃历史研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张云研究员《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与松赞干布生平事迹》利用敦煌发现的新资料对有关松赞干布生平事迹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西南民族大学高瑞、李吉和教授《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汉蕃文化互动初探》从条件、表现、特点三个方面论述了吐蕃统治时期汉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北民族大学扎西才让教授《敦煌文献PT.849中部分藏王的名称与藏族史书文献对比研究》,公布了新发现的吐蕃赞普名号及个人的看法;西北民族大学兰却加教授《从敦煌藏文写卷看吐蕃统治瓜沙时期的政策方略》,根据有关敦煌藏文写卷的记载,对吐蕃经营瓜沙期间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实行的施政措施进行分析,并特别指出其中有利于时代发展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方略;中国民族图书馆先巴先生《吐蕃告身制度有关疑点与敦煌地区实施的灵活性研究》,西藏大学图书馆夏吾卡先先生《再谈英藏敦煌文献TbJ731《马与野马分开故事》的历史背景与地名》,都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的新探讨;更尕、勘措吉提交的《敦煌藏文文献中的“热贡”地名考》,利用敦煌吐蕃文献中的新资料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看法。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对吐蕃历史和藏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三场专题是敦煌吐蕃石窟和藏地佛教艺术与考古的研究。其中敦煌吐蕃石窟的研究,敦煌研究院青年研究人员沙武田博士《敦煌吐蕃译经三藏法师法成功德窟考》根据石窟和文献资料及相关的历史人物活动,考证莫高窟第161窟为吐蕃时代名僧法成的“功德窟”;敦煌研究院赵晓星博士《莫高窟第361窟初探》就莫高窟第361窟西龛内屏风画的内容、第361窟表现的主题等问题作了深入考察研究,有了一系列新的发现;敦煌研究院勘措吉对莫高窟第75窟新发现的莫高窟藏文发愿文进行的研究和探索;敦煌研究院张景峰、顾淑彦《莫高窟第231窟新出图像的关系试探》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供养人像与瑞像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台湾的黄韵茹女士提交了《莫高窟217窟早期的金刚经变:兼论敦煌文献与图像结合之研究》,是敦煌石窟壁画研究的新成果与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藏地佛教艺术与考古的研究方面,四川大学霍巍教授发表了《中印边境佛教考古的新收获》公布了大量第一手新资料;张长虹《西藏西部11世纪壁画中的克什米尔风格》即是其中的新研究成果之一;杨清凡《吐蕃时期密教五方佛图像的传入及流布考》对敦煌壁画中的同类图像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意义。
第四场和第五场,专题为敦煌吐蕃文献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充分说明敦煌藏文文献对吐蕃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和学术意义。中央民族大学黄布凡教授《从敦煌藏文吐蕃历史文献的虚词用法质疑藏文传统文法“三十颂”的著作年代》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敦煌吐蕃文献的语言文字研究方面,还有西北民族大学万玛航青教授《浅谈古藏文中的反写元音之符号》,西北民族大学华青太副教授《敦煌吐蕃文献中的“格”字考释》,青海民族学院多杰太副教授《敦煌文献与吐蕃碑文规则助词比较研究》等论文,对敦煌吐蕃文献中的语言文字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提出了各自的新观点。西北民族大学杨本加副教授《敦煌藏文写卷根本萨波多律摄解析》是对敦煌藏文文献的个案的深入研究;西藏大学维玛泽里先生《再论P.t1287号文献之注疏等》对敦煌藏文历史文书的注释提出了新的见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梁俊艳博士翻译和介绍的外国学者黎吉生著《两件敦煌藏文残片研究》,对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等写本中的有关问题有明显的借鉴作用;西南师范大学杨铭教授《“嗢末”藏文对音考》和南京师范大学陆离博士《嗢末音义考》在对嗢末的藏文发音和意义考证方面殊途同归;甘肃合作师专贡巴扎西教授《敦煌吐蕃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藏语诗歌研究》对敦煌吐蕃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藏文诗歌重新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益喜卓玛《浅论吐蕃文献《兄弟礼仪问答》写卷》、青海师范大学贡保才让教授《敦煌藏文礼仪问答写卷解析》、西南民族大学索南才让先生《试论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与“善净人道十六法”的关系》等论文,对敦煌藏文文书《礼仪问答书》集中进行了深入讨论,不仅发表了许多新的见解,而且也展示了这份写卷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青海民族学院吴鈺教授《敦煌藏文本《孔子项橐相问书》的翻译特点》是关于相同内容的敦煌汉、藏文写本的对比研究;甘肃合作师专龙布杰教授的《敦煌藏文文献与古代藏文献的关系及其历史价值》阐述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献与整个藏文古籍文献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北京藏医院刘英华教授提交的《敦煌藏文写卷P.t.1044再探——关于“出自印度王土的一种外治法》对该写卷的部分内容作了深入研究;敦煌研究院张延清先生《吐蕃敦煌抄经中的报废经页》,敦煌研究院邰惠莉副研究员《关于吐蕃时期敦煌汉文写经的几个问题》,兰州大学赵青山博士《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写经制度》等论文,充分反映了敦煌吐蕃时代的汉、藏文写经情况,让人耳目一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大学西热桑布先生《卓卡寺所藏吐蕃时期《喇蚌经》之考》公布了西藏山南卓卡寺新发现吐蕃时期的《喇蚌经》,即吐蕃热巴巾和朗达玛时期的赞普御用经书,展示了拉萨与敦煌的密切关系,引起学者们极大兴趣和关注,马德研究员认为《喇蚌经》与敦煌藏经洞所出藏文写经《十万般若颂》是在敦煌抄写运到西藏供奉给赞普的,部分写经校经人名题记与敦煌写经相同。在敦煌藏文文献的研究方面,学者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态度,认真地对待每一份文献,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符号。无论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还是前人没有涉足过领域,藏族学者都表现出研究自己母语的独特优势,这是此次研讨会的一大特点。
第六场的专题为敦煌吐蕃文化综合研究,学者们分别对敦煌吐蕃佛教、国外敦煌吐蕃文化的有关研究情况等作了分析研究。杨富学研究员的《摩诃衍禅法对吐蕃佛教的影响》,对重新认识汉地禅法对吐蕃佛教的作用和意义有一定新意;牛宏先生《日本学者对敦煌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状况及意义》介绍了相关的日本学者及其主要成果,并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川教授发表《白居易诗《缚戎人》研究》,分析的是白居易描写唐朝军队所获吐蕃俘虏的生活及待遇的诗歌本身,但诏示的是如何利用唐诗来研究和论证当时的社会历史问题的新的研究方法。
会议期间,学者们考察了莫高窟、榆林窟、鸣沙山、月牙泉等历史文化胜迹,参观了敦煌市博物馆,近距离观摩了藏经洞出土的敦煌藏文文献,感受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了敦煌吐蕃文化的独特性,感叹该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激发新的研究热情。
会议期间,无论是会场上,还是洞窟里;无论车上还是饭桌上,都可以看到热烈的讨论场景。许多青年学者敢于挑战权威,有理有据,老一代专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中在莫高窟第465窟进行的讨论十分热烈,对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中藏文题记的精心逐磨,都成为这次会议的亮丽的风景,成为学术美谈。
8月5日下午,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了闭幕式,五位代表讲了话,从各方面充分肯定和赞扬了敦煌研究院举办这次学术会议的意义和作用。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巴桑旺堆研究员特别提出了今后要建立吐蕃写本研究的文法体系问题;中国藏学中心张云研究员认为会议在内容和形式等各个方面为今后举办此类学术会提供了范例;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教授用艺术家的语言对这次会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色作了归纳,即敦煌学与藏学的结合、汉族学者与藏族学者的结合、文献与实物的结合、新发现与传统研究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西北与西南的结合以及老中青结合等;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才让教授在肯定了会议新材料、新观点、新角度的创新精神后,提出应该进一步重视对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的研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晓文研究员也就敦煌藏学研究与西南藏彝走廊结合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提出建议。最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研究员致闭幕词,对研讨会作了系统总结,并就敦煌吐蕃文化研究的前景作了分析和设想。
敦煌吐蕃文化研究,由于资料的独特性,涉及的学科门类十分广泛,研究的难度也比较大,但我们从本次会议可以看到,与会专家都提交了非常优秀的学术论文,开拓了诸多新的研究方向。其中部分学者利用各自的学术特长,对敦煌吐蕃洞窟和吐蕃藏地佛教艺术及其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敦煌和吐蕃佛教艺术研究指出了的新方向和前景。因此,这次会议是敦煌学、敦煌吐蕃文化研究的重要事件和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特别是敦煌吐蕃文献的研究将迅速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由于会议规模等因素的限制,本次研讨会,从事敦煌吐蕃汉文文献和石窟方面的专家学者相对较少,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青年研究人员的参与,使我们看到了敦煌吐蕃文化研究更加美好的未来!
综观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全过程,还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敦煌是唐朝时期唐蕃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是唐朝内地各族与边疆民族,特别是汉藏两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介,在内地中原文化传入吐蕃地区,以及吐蕃文化融入汉文化的历史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探讨唐代汉藏文化在敦煌地区的交流,发掘敦煌吐蕃文化的深刻内涵,可为我们加强汉藏民族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敦煌发现的藏汉文献是研究唐朝史,特别是唐朝吐蕃史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而敦煌古藏文文献的发现和研究,直接改写了吐蕃历史以及唐蕃关系史,为研究藏汉民族文化交流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敦煌佛经是唐朝时期藏汉佛教高僧和信徒共同翻译、抄写、校勘的,敦煌的壁画和雕塑凝聚着汉藏高僧和信徒共同的心血和智慧,可以说,敦煌吐蕃文化是藏汉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通过弘扬历史上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优良传统,为今天加强民族团结增添新的内容。
三、本次会议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为依托,吸引了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参加会议,发表了自己精心撰写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在与会学者中,藏族学者人数过半,这在历次同类学术研讨会中是极为少见的,反映了藏族中青年学者已茁壮成长起来,担负起重要的历史责任,说明我国的敦煌藏学研究出现新的繁荣景象。在本次会议上,藏汉两族学者济济一堂,满怀激情地畅谈敦煌吐蕃文化,参观精美绝伦的石窟雕塑与绘画,相互切磋,相互补充,有力地推动了敦煌吐蕃文化研究的深入。本次研讨会既是一次十分成功的、高水平的敦煌吐蕃历史文化研讨会,也是发掘藏汉文化友好交流历史的研讨会,同时也是一次展现藏汉民族团结和谐的盛会,具有巨大的学术意义和政治意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