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双火烫钧窑柴烧原理初探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钧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辉煌灿烂文化宝库中的奇珍异宝。其内涵之博大、意蕴之精妙、造型之精巧、火候之神秘都是卓异超绝、影响深远的,在古今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宫廷传世、精美异常的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及造型各异的北宋官钧,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可以说,正是有了北宋官钧的神奇,钧瓷才始终散发着耀眼的光辉,也使钧瓷的烧制进入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古代钧瓷的盛世。
一、北宋钧官窑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的发现
北宋官窑钧瓷到底是如何烧成的 ?窑址又在何处?弄清这些问题是当今钧瓷人的职责所在。 1964年,考古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在对禹州境内窑址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终于在禹州城内的八卦洞附近发现了钧官窑遗址。 1974年,考古工作者对钧官窑遗址进行重点发掘。在东西长 1100余米,南北宽 350米,总面积达 38万平方米的遗址内,除发掘出窑炉、作坊、泥池、灰坑等遗迹,其中一号窑炉为“双乳状火膛窑”。该窑炉经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测试,断定为北宋时所筑, 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窑系世界上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双乳状火膛窑”。
现坐落在禹州市研究所院内的钧官窑遗址——北宋双乳状火膛窑,整个窑炉呈东西长方形,坐南向北,依地下筑。结构分主火膛、副火膛、窑室和烟囱四个部分,两个并列呈乳状的火膛位于窑室的北侧。它利用两个火膛、分级燃烧,加大了燃烧区和瓷器的见火面,更合理地利用燃料和热量。
看到博物馆中的传世宋钧,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著名陶瓷专家金戈里曾断言,中国在宋代不可能烧出这样独特的瓷器,博物馆中的传世宋钧只是一个传说,烧造时间最早是金元时期。因为要烧制出这样精美的宋钧,需要极高的科技条件才能完成。他的疑问是:用柴烧能达到 1300℃的炉温吗?没有足够的温度怎么能烧出五光十色、美妙绝伦的钧瓷? 1974年,当宋钧窑遗址发掘的消息传出后,金戈里教授专程来到禹州,详细考察了这座典型的窑炉,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从理论上讲,在 900年前的宋代,中国窑工就已经掌握了分级燃烧的技术,这似乎让人不可思议。
亲眼看到了双火膛窑,金戈里承认了宋钧官窑能够烧制钧瓷的事实,但出言谨慎的他只是将其界定在理论层面。汝州一位颇有影响的汝瓷高级工程师,在仔细观看了双火膛窑独特的结构后,仍然不相信能够烧出钧瓷的结论。
二、北宋钧官窑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的复烧
面对怀疑的目光,面对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的专家们有责任继承先人的技术,使先人高超的技艺得以再现。
2002 年,钧瓷研究所的新领导班子成立不久,就把此项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当年钧瓷研究所即向河南省文物局提出恢复建造“双火膛柴窑”的申请,省文物局很快给予了批复。
然而建造复原 1∶ 1窑炉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 2003年初开始,钧瓷研究所的钧瓷专家就开始了试烧前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他们考察了南方一些窑口柴窑烧制的情况,探究烧制原理,尤其注重对钧窑遗址出土的瓷片、釉料、窑具进行分析归纳,研究宋代双火膛窑建筑结构,探究烧制过程。
2004 年末,建窑的整体规划方案获准通过。在离发掘出宋钧窑炉 150米的地方,依地下筑,且与原窑址处于同一土层深度,完全按 1∶ 1的比例复制建造的双火膛柴烧窑终于落成。
第一次烘窑试烧,经过一天一夜, 3吨穰柴烧尽。在达到 1000℃的高温后,窑体渐由深褐色变成浅红色。然而因雪后冻土较深,湿气难以蒸发,窑内和窑表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塌。住火后,几位技术人员迅速拿出修补计划和第二次的试烧方案。
2005 年 1月 5日 9 时,双火膛柴窑第二次点火。窑师们六人分两班轮换工作,三天后,当炉温升至 1000℃后,无论怎么努力再也无法使温度继续上升,而此时的窑壁也开始大量融化,变成钟乳状往下流,从观火孔望去,像火山爆发的岩浆直涌火膛。第二次试烧经过四天三夜,用掉燃料近 7吨,最后还是失败了。
分析数据,查找原因,重新制定改进方案。 2005年 1月 25日 10时,双火膛柴烧窑第三次试烧又开始了。首先在主、副火膛放满木柴,然后将素烧过的 56件作品连同匣摆入窑室,最后封闭窑门。点火后主火膛的木柴渐次燃烧,上方的烟囱开始工作,接着位于窑室后方的三个烟囱由西向东依次排烟,使窑室内温度均匀上升。与此同时,副火膛内的木柴受热逐渐炭化,在炭化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这时,打开副火膛的火眼,膛内已经炭化的木柴开始燃烧。一天一夜,升温的曲线始终按照既定的方案运行。随着主副火膛同时对窑室的加温,当 4吨木柴烧完时,炉温终于达到了钧瓷烧制的高温—— 1270℃。
复烧终于成功了。在所烧制的 56件作品中,仅有 5件是成品。宋钧的骨感、质感,以及胭脂红、朱砂红、蚯蚓走泥纹等窑变特点均在这 5件成品中有所体现。其中一件高约 40厘米的四系双鱼瓶,通身透红,那红不温不火,似玛瑙之晶莹,又似玉之圆润、质朴浑厚,再现了宋代钧瓷的神韵。
三、北宋钧官窑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烧制原理及意义
在禹州 15个乡镇中有大量的古钧窑址,从已发现的古钧窑址中,北宋钧官窑双乳状火膛柴烧窑是唯一的一座。是迄今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窑,也是钧窑的典范,代表着钧窑的最高艺术成就。其设计之独特,工艺之先进实属罕见。它有两个火膛,分主火膛和副火膛。烧制时,先点燃主火膛,使主火膛的燃料得到充分燃烧,窑温达到预定的温度。与此同时,副火膛内的木柴受热逐渐炭化,在炭化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这时,打开副火膛的火眼,膛内已经炭化的木柴开始燃烧,然后分别往两个火膛加柴,使窑温达到 1300℃左右,以满足烧制钧瓷窑温的需要。这种分级燃烧的技术在宋代是相当先进的。
宋钧官窑复烧成功的意义是深远的,标志着北宋断于南宋时期的柴烧又一次“复活”。它消除了人们对宋钧官窑独特窑炉的怀疑,验证了钧瓷铜红釉那开创历史先河的千古绝烧。这种玄妙的烧制工艺,正是我们先辈的一大创造。
正像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故宫博物馆研究员、陶瓷专家王莉英所说:“双火烫柴烧窑复原成功,对我们研究古陶瓷尤其是对宋代钧瓷烧制工艺有很大的意义。它回答了专家对此提出的诸多疑问,也证实了这座宋代双火膛柴烧窑即是典型的、设计非常科学的钧瓷窑炉。它的考古意义非同寻常!”
钧瓷柴烧窑炉自金元彻底断烧以来,由于宋钧官窑作品的时代久远,留存很少,使人们对钧窑作品的认识受到不少局限。随着双火膛窑的试烧成功,宋代柴烧钧瓷必然会揭开神秘的面纱,这对于逐渐深化对宋钧作品的理解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烧煤、液化气烧成将产生极大的指导意义,并由此进一步推动钧瓷精品化的进程。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