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古城雄姿 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揭秘

历时五年,总投资高达16.36亿元的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在我国文物保护历史上是少见的!

历时两年多,总投资2亿元的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是太快还是太慢?

800多万块新订制的长城砖,从全国十几个古砖生产地运抵山海关,修复长城受损的肌体,这次修复会不会水土不服?

投入16.36亿元:山海关古城再现雄姿

历时五年,总投资高达16.36亿元人民币,对集世界遗产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一体的山海关古城进行保护开发,这足以引来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工程?

2008年7月22日上午10时58分,在钟鼓楼雄浑悠长的钟声中,山海关长城保护开发工程宣布竣工。一座明清风格浓郁、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钟鼓楼向四周望去,4条大街笔直通畅,仿古商铺鳞次栉比,山海关古城的明清风格建筑使游人仿佛穿行在600年前的时空隧道之中,山海关的雄姿和往昔的繁华依稀可见。

俯瞰修复后的山海关古城:钟鼓楼、望洋楼、迎恩楼巍峨矗立;6000米长城雄姿再展;服远楼宏伟壮观;大悲阁、三清观、东西大街五座牌楼、兵部分司署、四野临时指挥部和田中玉公馆再现昔日风姿;长城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敞开大门……“一个具有完整性的山海关古城再现于世人面前,它的完整性、系统性,对文物保护工作有着示范意义。”我国著名长城专家和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高兴地对记者说。古城保护开发使山海关这座具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三顶桂冠”的古城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北京奥运会期间,整饬一新的山海关古城再现历史风貌,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来自法国的约翰先生说,在山海关看到了长城最雄伟的部分,希望在这里多参观几天。山海关令中外游客过目不忘。

谈到山海关古城的未来,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区委书记郑宝亮说,古城开城后,山海关区将从完善古城管理各项制度入手,深入挖掘古城文化的旅游资源,把古城建设成为辐射东北、华北的古玩集散中心、饮食文化集散中心、古军事设施器材集散中心、休闲会展中心,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化、长城文化、燕赵文化的重要窗口。

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也是一次关城文物古迹的全面发掘、普查和清理的过程。在第一关瓮城、东罗城服远门、总兵府等遗迹遗址的修复、清理和发掘过程中,一批诸如石碑、石像、铁炮、古井等文物古迹先后出土,使得古城山海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加丰富完整。“文物保护必须要注重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比如在拆迁过程中的一些旧民居的旧砖等古建构件,我们都要编号备用,在以后的文物修复中可以充分利用,使得文物更能体现原貌原样。”与此同时,山海关古城保护中还启动了“古城记忆工程”,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委员会,负责搜集整理有关长城的民间传说故事、军礼大典、地方民俗、风土人情、店铺字号、风味小吃、散文诗词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了一套以影像和文字资料为主的完整档案,从而使古城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如果说,长城、大海、雄关构成了山海关的“外形”之美的话,那么,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这座古城的“精神”所在,由于此次文物保护的整体性和立体式推进,使得修复后的山海关古城成为一座形神兼备的古城,一座负载着历史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古城。

6000米:山海关长城再次挺起脊梁

2006年4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赴山海关调研,决定将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纳入国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首批项目,投资两亿元,修复包括关城四面城墙及东罗城三面城墙在内的6000延长米古城墙,这是国家长城保护工程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这一任务落在了省文物部门的肩上。凭借曾参加设计修复布达拉宫、萨迦寺等文物工程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完成了《山海关关城及东罗城城墙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这一段长城的修复十分复杂,而且时间紧、任务重,一接到任务,各个部门迅速动员,派最精锐的专业人员投入这次攻坚战。”张立方局长称,除了我省文物工作者主要组织实施该项工程外,还面向全国招标,国内6个省市10余支专业队伍参与了相关项目工程,可谓是一场全国文物部门的大会战。“2008年6月底,我们完成了长城本体修复的任务,并分两批通过了省级专家的技术验收,北京奥运会前夕,向国内外宾客敞开了山海关古城的大门。”张立方微微地松了一口气。“如果说按钢筋水泥工程的施工进度来计算的话,两年的时间不算短,但是长城修复是文物修复工程,对于我们来说,用两年完成包括关城四面城墙及东罗城三面城墙在内的6000延长米古城墙的修复,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责任、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挑战极限。”张立方提起参加山海关长城修复的两年,感慨地说,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几乎常年住在工地上,而他本人也是常常往返于山海关和省会之间。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副省长孙士彬在山海关古城墙保护工程2008年动员会上指出,山海关古城保护工程有较强的示范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严格标准保质量,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工程。按照精品工程的高要求收集有关这段长城的资料,制订修复计划,筹备修复材料……纷繁复杂的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我们所用的修复材料完全是按传统方法订制的。加上地基加固、相关遗址的保护等各种施工及材料费用,每修复一延米长城费用约2.5万元,而这还是我们在物价上涨前招标定下的,基本上达到了最低成本。”张立方谈起长城修复的过程中,如何精打细算节约经费。

长城的维修过程中,如何对原残留墙体进行保留,并使新旧城墙在风貌上保持基本一致的呢?“我们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坚持最大可能地保留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的文物工程保护理念。根据长城的不同残损情况和不同病害,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实施维修,尽可能多地保存残留下来的墙体或城墙遗迹,最大限度地保持山海关长城的原有风貌。比如,对夯土严重流失的墙体,采取补配夯土的做法,将残留夯土清理至相对牢固的位置,并使之形成阶梯状,便于加强与新夯土的连接;新夯土采用传统做法逐层夯筑,与旧夯土成为一体;对仅存外包砖墙的部位,首先对原有墙皮进行支扶保护,再按照原做法重新夯筑夯土;对原墙体仍残留,但外包砖风化、斑驳严重的墙体,采用剔补的方法进行加固。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手段,使修复后的山海关城墙,既恢复了原有的形制、工艺和气势,又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刘智敏对记者说。

“在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中,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遗迹、信息,尽量少干预,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的文物保护理念,目的就是保留山海关长城的重大价值。”张立方一再强调他们始终坚持的保护准则。“我们还坚持争取最广泛的认同。不仅要专家认同,也要让公众取得共识。因为长城不是普通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大多数人的认可,应当成为长城修复中追求的更高目标。目前来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专家和大多数老百姓的认可。当然还有一些局限仍待今后跨越。”

800多万块长城砖:为山海关长城“整容”

漫步山海关长城,可以看到修缮后的山海关城墙虽然面貌一新,但细看仍是斑驳陆离,有颜色深浅不一的长城砖,也有规格大小不一的长城砖,这些就是文物修复工作者为山海关长城“整容”后留下的记录,有的砖上还留有文字标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次长城修复工程共用掉了专门订制的长城砖800多万块,在砌补风蚀脱落的城墙时不是成片替换的,而是一块一块单体修补上的,可见工作量之大。

长城修复使用的长城砖是不是按照传统方法烧制的呢?是不是也要延续明代修建长城的建筑程序呢?“砖、土都是长城修复工程的主要材料,6000米长城修复需要8种不同规格的砖800多万块,粉质粘土30多万立方米。在短时间内备齐这么大量的材料砖确实有一定困难。”刘智敏处长告诉记者。山海关长城是夯土墙外包砖的做法,土的性能直接影响夯土墙的坚固程度。据调查,过去常说山海关长城“常倒常修,常修常倒”,就是因为地基和土质存在问题。因此,在此次维修设计前,专业人员对长城用土进行了试验和测定,确定为粉质粘土。同时,城砖的烧制也同样要求高质量的土,且用量很大。以上用土都必须合法,有土地管理部门开具的用土证明。“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省内和周边生产传统城砖的厂家有限,产量有限。为保证工程如期实施并能顺利完成,我们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供应方。专业人员对投标单位的取土地点、生产地及其土质、土量、生产规模和质量进行实地考察,先期淘汰了不够条件的投标单位,保证了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的用土、用砖的质量。”几经周折,800多万块长城砖由山西、天津及我省定州、抚宁等地10多家古砖生产厂提供。

“长城被损坏的程度不同,就得用不同的修复方法。有的需要保存原有的一层外皮,其内部的结构要重新支撑和加入夯土;有的需要单补一块或多块长城砖;有的则保持原状……尽量展现长城的本体之美。不仅

仅是把长城的外表修复好,还要让它表里如一、结实起来”。张立方局长的描述,让记者对修复工程的艰辛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虽然长城砖刚刚放上去后,有一些扎眼,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会渐渐与周围的颜色接近,与长城融为一体。严格按照传统生产工艺制成的长城砖,当然在土质、化学成分方面难以与明代的完全一致,但我们尽可能与之相接近。”

曾有人质疑一些长城砖上赫然镌刻有“贰零零伍年古城指挥部监制”的字样,张立方解释说,每一次对长城的修复都应当有标识,以便直观告诉后人,这也是文物修复的国际惯例。

据悉,此次长城修复工程中除了运用传统技术外,也采用了一些高科技的工具和监测方法。比如,首次应用了“激光雷达测绘系统”等先进技术,对山海关古城墙进行空中与地面相结合的测绘。刘智敏处长告诉记者,在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的文物保护原则的同时,他们也不拒绝现代技术和材料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运用,提倡传统材料、传统技术与新技术、新材料的有机结合。在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中,地基勘探、地基加固、各种材料的检测等也都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山海关6000米长城保护工程完工后,他们在墙体内安置了一些先进的监测设备,一是为了观测维修后的长城的变化,同时也为日后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提供监测数据。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