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需与研究相结合——广州番禺虎门炮台维修手记

从去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投资进行的虎门炮台广州番禺部分二期维修工程开始启动,伴随着施工的进行,我们对虎门炮台的认识逐步加深。

虎门炮台广州番禺所属部分有上、下横档岛、大角、蒲洲、大虎、蕉门等炮台。现有文物遗存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虎门炮台因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自清代以来虎门海防研究一直就是“显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对虎门炮台历史上沿海军事设施日益受到关注。在已出版的多部有关中国近代海防、军事的专著中都有所论及。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也有硕士、博士以此作为学位论文。但由于广州番禺所属虎门炮台部分或悬在海中或远在深山,难以进行实地考察,因而在这些严肃的学术专著中也出现一些不应有的错误。如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中的《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一书第96页:“又在芦湾山脚构筑永安、巩固炮台二座,分别配炮40位、20位……他又在饭萝排和上横档西侧驾起两道至武山的排链,用以阻滞敌船闯越要塞。”实际上芦湾山脚下只有巩固台,而永安台则在江中的上横档岛上;拦江排链是从武山至饭萝排和上横档东侧。这连续的两处硬伤显示作者没有搞清上横档岛的基本地理情况。另外,由于虎门炮台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清朝至民国初年维修添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因而,炮台遗址上各期建筑互相叠压,容易使人混淆。以往学者多将注意力放在鸦片战争时期,因而许多人一提起虎门炮台都认为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建筑,甚至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虎门》一书,竟将光绪时期的西洋后膛炮炮台误认为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打过仗的中国前膛炮炮台。我们在保养维修、清理文物遗存时,必须特别注意对文物遗存的总体认识,对文物遗存年代的确认,不应只局限于对一处遗址、一个时代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合理的保养维修。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保养维修、清理遗址的过程中,我们对虎门炮台的遗址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横档台、永安台遗址

横档台、永安台是虎门炮台中最重要的两个炮台,分处在上横档岛的前山和后山。横档台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是虎门炮台中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炮台,与对岸的南山炮台共同封锁上横档岛以东的珠江主航道。永安台始建于道光十四年1834,与对岸同时所建的巩固炮台共同封锁上横档岛以西的珠江辅航道。在鸦片战争中,炮台官兵据此同入侵的英军血战到底,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由于光绪十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朝廷的支持下,花费巨资从外国购买西洋后膛炮,对虎门炮台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在上横档岛前山和后山共设立多处西洋后膛炮炮台,安置西洋进口大炮,按张之洞所说“计八座置洋炮七尊”。这样,在鸦片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横档炮台和永安炮台也于同时被废弃,遗址被叠压在这些西洋炮池之下,踪迹难寻,对于这样重要的文物遗存,我们在工程开始时认真准备了资料,了解各期文物的分布情况,在保养维护中对现场每一处可能有文物遗存的地方都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论证。终于在上横档岛前山光绪时期所建东台大炮池旁边发现了原横档台垛墙遗址。之后,我们又在上横档岛后山光绪时期所建小炮池侧发现永安台炮洞遗址。这两处遗址的材料都是用鸦片战争时期炮台垛墙炮洞常用的三合土灰砂建成,和四十多年后光绪时期改建的西洋炮池多采用“红毛泥”即进口水泥建筑有明显区别,所处位置与形式也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这个结论已得到广东省多个专家的认可。这两处遗址的发现和确认,极大地丰富了虎门炮台现有的文物遗存,也使虎门炮台中各期互存的文物遗址有了明确的分期标准。

二、光绪时期上横档岛火药库

上横档岛是珠江口的中流砥柱,从虎门炮台开始建设以来,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虎门要塞中最重要的部分。虎门炮台中第一个炮台上横档炮台、第一个月台上横档月台都在这个岛上。向东它与威远炮台一同拉起拦江铁排封锁珠江主航道;向西与西岸的巩固炮台封锁珠江辅航道。康熙、嘉庆、道光和光绪时期都是虎门炮台的建设重点。但是在岛上诸多军事设施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火药库。尽管这与常理不符,但华南理工大学有硕士论文据此认为上横档岛无火药库,火药储存应在其它地方。在这次保养维修清理中,我们在前山与后山会合的隐蔽处发现了一处建筑遗址。经清理发现,这处建筑遗址的建筑结构和光绪时期大角山火药库基本一致,券顶、用土覆盖;建筑所用材料和光绪十年炮池一样;另外,它位于后山炮巷出口和通向前山炮台交通壕出口会合处,和大角山火药库一样,同炮池保持一定的距离,符合当时西洋海防要塞中炮台同火药储存点要保持一定距离的惯例。因而,确认它是光绪十—年改建上横档岛的炮台为西洋炮台时修建的火药库。

三、清理东台

东台是上横档岛上光绪十年建设的西洋炮台,保存较为完整。这次在保养东台门楼灰塑、清理浮土杂草时,得到一些新的收获。首先,在上横档岛官厅建筑遗址上找到残余灰塑,经比较同东台门楼上柱头灰塑造型相同;官厅门窗弧形线条收口灰塑同东台小炮池炮弹龛弧形线条收口灰塑造型相同。这两处相同确证了上横档岛官厅与东台不仅同属光绪十年建筑,而且两处建筑风格相同。这个认识使正在进行中的广州番禺虎门炮台二期维修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上横档岛官厅正面灰塑纹饰的修复、官厅的总体设计有了科学的依据。其次,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光绪十年开始的“虎门新式炮台的建筑重点是放在沙角、大角两处……上、下横档的战略地位不如沙角、大角那样重要”见1989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论文集》中《清代虎门炮台考略》一文。这次通过对上横档岛东台和大角山各炮台的保养维护,发现这种观点是可以商榷的。从时间上看,上横档岛东台是在光绪十年所建,而大角山振威、振定台都是光绪十一年所建;从当时修建经费的角度来讲,一定是首先安排有限资金在那些最重要的项目上;从督造官员的身份来看,上横档岛东台也较大角山诸台为高;另外,现存上横档岛东台建筑的规模和档次也远高于大角山诸台。最后,从今天的文物遗存来看,光绪十年开始修建的西洋炮台圈上、下横档岛共有十八处。其中上横档岛八个,下横档岛十个,而大角山也只有八个炮池,即便加上蒲洲山三个炮池,其总数也不及上、下横档岛两处炮池。这些都说明,在光绪十年开始修建以西洋炮为主的虎门炮台时,设计者根据西洋炮的性能和当时先进的海防要塞设计理念,对虎门炮台防务进行了重新规划,放弃了江西岸的巩固炮台和原为第三道防线的大虎山炮台,而大大加强了对江中的上、下横档岛、江东岸威远炮台和原作为信号台的沙角、大角的防务。那种认为光绪十年重建虎门炮台以沙角、大角炮台为主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上横档岛虎门炮台维修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文物保护维修一定要与文物研究相结合。文物研究应贯穿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始终,以指导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