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修复对修复人员的新要求

文物修复技术是历史文物修理、复原、保护的主要手段,它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之间相互交叉作用脱颖而出的一门科学;旧式的文物修复多是依靠传统的手工,依靠工匠们自身的经验,修复的层次也不过停留在将文物拼凑粘结完整。近些年来,随着科技领域的介入,现代文物修复在以往主观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了科学的含金量。也就是在旧式文物修复的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残破的文物复原起来,同时更注重文物修复以后的文保研究。运用一些保护性材料,延缓文物变质,延长文物生存时间。因此现代文物修复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是“室内考古学”,是田野考古的继续和深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修复的片面认识以及修复界内部所固有的保守思想,使修复工作未能很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给人们造成这么一个错误的感觉:认为文物修复技术只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能作为考古学研究的附庸,难登大稚之堂。下面我们想从文物修复的目的及任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文物修复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以期提高人们对修复工作的兴趣和认识,并且论及修复人员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一、 现代文物修复的目的及任务

修复工作是直接对文物的组成材质进行有明确目的并且是有效的处理工作,对文物的修复在当今被认为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活动.其目的不外乎包括两个方面:

(一)对于那些在一定时间内还没有完全退质的文物进行必要的保护,以延长其寿命;

(二)对于那些遭到退质对外界环境失去抵抗力的文物进行必要的修复,以再现其历史原貌。

文物修复的任务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为博物馆提供展品和藏品。在考古清理发掘中出土的文物有相当一部分是残损文物,只有将这些残损的文物修复起来,恢复其本来面目,才能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广大观众,更好地起到教育功能。

(二)是为考古学研究服务,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为考古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进行类型学研究。

考古发现的残损器物,经修复人员修复后,恢复了器形,通过对器物的研究,结合地层学和其它方面的分析就可以搞清遗址的类型和文化归属,分析遗址中各文化因素所占的比例,最终为区系文化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文物修复与考古学的关系相当密切,文物修复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2.深化考古学的研究。

现代修复是考古工作的继续,是“室内考古学”。它为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资料,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扩大深化考古学的研究领域。例如,在修一批属半坡时期的陶器时,修复者发现几乎所有的环底器口沿与下部的颜色截然不同,口沿一般都有一圈灰色圆圈,宽约5—6厘米,下部为红色,而且还发现器物的大小不同,颜色也不同,较大器物较黑兰,小的则红些.观察器物表面,都光滑,不像是涂的陶衣。这类陶器是怎样烧成的?为何会在一个器物上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这种陶窑有何特点?为何大小不同的同类型器物颜色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会是“叠烧”吗?这就为考古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又例如:在修复铜镜中,往往在铜镜的穿内发现有绳子的残迹,镜子是不是用绳子挂起来使用的?镜子铜锈上都压印有织物痕和织物残迹,说明无论在生活中使用还是作为随葬品。铜镜的外面都有配套的镜衣,通过现代修复技术将织物剥离下来,分析其原料,高倍放大显微镜观察其组织结构、编织方法,无疑可以对中国纺织史的研究提供大的帮助。又如,在修复商周青铜器时,通过拍摄X光,可能会发现器物腿内芯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陶芯,而是铜芯,为研究中国青铜制作工艺提供了资料。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德国专家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帮助修复一批法门寺文物时,通过清洗发现了以前我们没有发现而实际上早到应该发现的重要的考古资料—“二股六股鎏金锡杖”上被锈蚀物覆盖的刻划文字。(1)所有这些都深刻地证明了现代修复是考古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考古学工作的深入。

3.文物修复的过程实际上是文物研究的过程。

我们在修复任何一件文物时,都必须制定一个详细计划或方案,它包括修复人员对文物年代的初步判断;对文物材质的采样、分析;对文物制作工艺、腐蚀机理和腐蚀程度的研究;具体修复方法和修复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就拿秦俑修复来说,将秦俑从潮湿的俑坑内提取到温、湿度适宜的修复室,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彩绘不脱落,材质不发生变化,此后,在清洗过程中加固彩绘,如何粘结陶片,如何防止粘结剂老化,老化后该如何处理……是秦俑修复的一个难题,也是秦俑考古发掘的一个障碍,这一系列的工作,既属修复人员的本职,又促进考古工作的深入完善。形成的文字既是修复档案,又是考古资料。

二、修复人员在修复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

本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布朗蒂教授提出并完善了科学修复理论,他认为:“修复是根据历史学、自然科学、美观学、材料学的特征来认识艺术品、修复艺术品的方法学。”所以为了实施科学、准确的修复,必须对文物的历史进行审核;对其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对其艺术风格要有所了解和把握,同时还要研究所涉及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调研。所以,为了实现科学的修复,修复人员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遵循历史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一定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产生一定的作品,时至今日,身上遗留有许多历史迹象,它是文物内涵的一方面,研究、保护和修复时不能忽视。为了更好地修复文物,就要了解文物当时的创作环境,历史和文化内涵;要了解它的使用历史、使用时所留下的痕迹、文物被发现、发掘和修复的过程。可以说对一件文物理解认识的深浅直接会影响到研究水平的高低和修复效果的好坏。如果缺乏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知识,缺乏分析判断能力和残象概括能力,很难对器物从“形”’到“质”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也就很难修复好文物。例如半坡遗址许多陶钵的底部被人有意识地打破一块,这是“瓮棺葬”的一部分葬具,是死者灵魂出窍通道。如果对文物没有研究,主观地将这些破残处补全,就会画蛇添足,曲解了文物内涵,所以修复人员不应该仅仅是文物修复技术的操作者,同时也必须是一个文物研究者。修文物,必须要先研究文物,搞清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物的历史真实性,才不会一味地追求视觉效果创造性地改变文物原始面目,保证文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被歪曲和贬低。

2.尊重科学

尊重科学包括两方面的意思:①修复人员需要对所修复的文物的材质组成、结构、制造工艺、退质的原因和程度有一个科学的清楚的认识。②对将要采取的修复方法,所使用的产品的性质要有一个科学的、清楚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对器物本质清楚的认识是保证正确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修复人员在修复之前,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的材质、成份和结构进行分析,尽可能多的获取科学数据——化学数据、物理数据与机械数据,以便掌握文物的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同时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文物病变的原因和病变的程度。为施行修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我们在修复青铜器时,同样是西周时期的,由于埋葬环境,材质不同,锈蚀矿化程度也不同.其中一件出自甘肃西和的罍,保存状态相当不错,除了罍底有极少的“粉状锈”,通体都是均匀性锈蚀,而另一件出自陕西城固地区,保存状态就相当差,铜本体己完全矿化,遍布坑状锈蚀和溃疡锈蚀。这两件器物的修复方法就应当有所不同,对于前一种器物,一般用手术刀配合丙酮、去离子水,以清除表面泥垢为主,然后用浓度较稀的封护。后一种器物,对于凸起的没有破裂的鼓泡,以封护为主,不打开清除内部的粉状锈;对于已破裂、脱落露出“粉状锈”的坑凹,根据坑窝的大小和深度,用微型钻、超声波清洗仪清洗干净,并涂以浓度缓蚀剂和封护剂。为了清楚了解病变的原因,修复人员除了要掌握那些数据外,还要对器物制造方法和加工方法——即古代制造工艺,有所了解,要能分辨出哪些是被加工的痕迹,哪些是使用的痕迹、哪些是自然老化的痕迹,哪些是受环境影响产生的病变。例如:在修复西周时期的一个青铜觚时,在其腹部花纹中间的凹陷处,发现有许多暗红色的物质,经过采样分析,发现它不是泥土,而是填在纹饰中的朱砂。那么,这就是古代青铜制作工艺的一部分,是一定要保存的。又如在一个半坡时期的陶钵内部有一层白色结垢,厚约0.3—0.5厘米,经采样分析,发现它并不是前人修复时所留下的石膏,而是石灰,是半坡人用石灰的遗迹,属使用痕迹,是必需保留的。如果不作科学地观察、分析,把这些朱砂、石膏清除掉,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掌握了以上的基础知识后,开始进行修复处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所使用的材料也有许多,每一种方法、每一种材料都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器物的不同材质和条件,所处的环境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例如:大型陶器的修复与小型陶器的修复不一样,彩绘陶器的修复与素面陶器的修复不一样,在潮湿环境下使用的加固剂与干燥环境中使用的不一样,在室内使用的加固剂和在室外的也不一样。而要达到上述要求的关键,在于遵循科学。不断提高修复人员科技水平的基础,是加强对器物的材质、制作技术、退质原因和程度的了解,对所使用的产品和处理工艺作到心中有数。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正确的修复计划来修复好文物,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妙手回春之功。这里,需要补充的两点是:

①即使对情况的了解已经是非常清楚,即使已经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修复计划,仍需要谨慎,仍需要经过试验取得成效后才能正式使用。应该在文物某个不显眼的地方,作若干个试验块来检验我们的计划是否可行,通过试验来筛选出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坚决反对不经过试验、简单、草率地把一些不成熟的技术方法随便使用到文物上,给文物造成损失。

②由于清洗工作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为了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给后人留下检验的标本和足够多的原始资料,除了对所进行的每一步工作留下照相、文物记录、绘图、录相等资料外,还要在器物本身某些不显眼处有意留下一些结垢,不作清洗。以确保后人在将来能够利用更为科学的仪器和方法,来对器物的病变原因和历史价值作出更加科学的解释。

3.尊重艺术

所谓文物就是:“具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古代遗物叫文物”。说到艺术,就不能不提及到艺术品,艺术品具有二个特性:①它融进了创造者的思想、文化、价值,在创造者眼里是美的。②它是得到了社会承认的,在世人眼中是美的。所以,在修复文物时,要注意体现文物的艺术美,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艺术、认识艺术,通过观察,学习发现艺术的潜在美,这是进行修复一个先决条件。从理论上讲,影响艺术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自然环境对文化艺术的吸收和交流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雕塑和秦俑,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古希腊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一连串的海岸地带,在爱琴海的两侧,各有希腊的一半,而爱琴海北通北海,南接地中海,从而使古希腊很便利地从东方的埃及艺术中吸收丰富的养料,又很快地把古希腊文明扩散到世界各地。而地处亚洲大陆中心的中国文明、艺术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尤其是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更是如此,正如夏鼐先生所说的“根据考古学上的证据,中国虽然不完全同外界隔离,但中国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中国文明有它的个性,它的特殊风格和特征。”[1]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对艺术品的风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孕育和激发出的艺术当然有本质的区别。古希腊的政体是一种奴隶制的民主政治,手工业者和自由劳动者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集团,他们有权力,并且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因此在古希腊艺术中,始终是穿插着为自由市民的理想而服务的精神。从艺术风格上看,古希腊雕塑艺术走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这种现实主义既体现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同时又包含有一种理想化的观念,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它既注重作品的单纯、精确,同时又注重优美、和谐。

而中国社会一直走着一条专制主义的道路,在这种的专制氛围下,人的价值被贬到最低,艺术家的创作受到来自观念和上层的重重束缚。艺术家们没有创造自由,他们只是被动的实现帝王的目的。秦俑作为整体的群塑,可以把它认为是一种专制主义集权制的产物,它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武装力量。表现的是一支纪律严明,处于整装待发的临战前的军队,这就决定了秦俑总的气氛是严峻肃穆的。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显示一个共同的品格和气度:即崇高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威猛的气质,在体态和社会容颜上有一种“巨人风”[3]。

所以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去认识艺术。这是修复的基础,可以说,对文物艺术性认识的程度同样决定着修复水平的高低。要从美学、艺术的角度来还文物之本来面貌,要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保持其艺术性。这里表现为两个方面问题。①如何进行清洗,清洗到何种程度。我们认为清洗的主要的目的是把器物表面的各种堆积物清除掉,文物上的堆积物一般分为三类:①有机物质如腊、树脂、油、油脂、植物胶、动物胶等。②无机物质如可溶性盐、不可溶性盐、金属侵蚀的残留物等。③生物残留,如植物的根、微生物的粪便、菌类等,这些物质危及到文物的安全和寿命,影响文物的品位、艺术价值和美观,所以,必须去除。但是,必须注意一些人类在使用时所造成的迹痕,如磨痕、火烧痕、人工钻孔,加固痕等和时间变迁所形成的古锈痕。这些痕迹都是应该保留下来的。

所以,清洗时是有所要求和限制的,它不是不清洗,将所有的堆积物都保留下来,同时,也不是全清,将所有的堆积物都清除掉,把文物修的象新的一样。

2、如何补全

关于补全,目前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只要残破的部分不影响文物的艺术性和稳定性,即通过残存的部分依然可以欣赏到文物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美,就不必进行补全。另一种意见认为:文物,尤其是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展览的效果,就必须进行补全。这里,我们不对这两种观念进行讨论,只想说,如果要补全,就必须有依据,否则就宁缺毋滥,宁可不作修补,也不可为了一味地为了求视觉效果,凭主观想象,任意创造,改变文物的形状、色彩、纹饰和铭刻等,倘若画蛇添足,文物本身价值和意义就被歪曲,不用说文物本身的学术价值,就连社会教育的效果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不但劳而无功,而且有过。

另外,材料的质感对人的视觉观赏力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补全时,要注意文物原件与修复部分的和谐统一,所补全的部位和原始的部分从颜色上讲不能有太大明显的差别,应该基本相近,同时,也不能没有差别.例如:在以前的陶器修复中,用白石膏修补器物,颜色与器物本身的颜色差异很大,对比非常明显,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很好。所以,在修复中应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应该是“远看一样,近看稍有区别”,被修复部分要与原件其余部分基本相同或相近,使人看了感觉谐调自然,我们提倡在补全的材料中加入颜色,作出几个试验块,从中选出颜色最接近者来进行修补。

以上,从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三个角度谈及了修复人员所应遵循的原则,下面将以这三个原则为依据谈及对修复人员的新要求。

三、对修复人员的要求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现代修复不是单纯的粘接,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就如同对待一个被增添和减少了内容的历史文献资料一样,需要去伪存真,去重新探寻和研究文物的原始内容,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种保护性修复,为了抵抗各种病变因素的影响对文物的材料进行加固和保养,所以,整个修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发掘修复、研究到展出需要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物理、化学家、艺术家、修复家互相合作,而修复家是具体的操作者,所以对文物修复专家就有了新的不同的要求,概括起来为以下三点。

1.虚心:

我们所面对的文物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所遇到的现象是林林总总,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向老一代的修复专家学习请教,他们丰富的实践知识是我们的一大财宝,应该认真的挖掘和继承,同时向其它学科的专家请教和学习,例如:对于一件文物,从历史角度,要向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请教。这个器物是如何发现的?是发掘的还是传世品?是那个朝代的?它的用途是什么?归那一型,那一式等?要了解器物的成份、结构、制作方法,就需要技术人员的帮助,他们通过x光探测,金相分析,扫描电镜、原子吸收,高压液相等,就可以帮助搞清这些问题,在清洗和粘接的过程中,就需要虚心向化学家请教,什么样的结垢是有害的必须要清除的,什么是无害的是历史痕迹,是要保留的。所使用的清洗剂对结垢有没有效,多大的浓度效果最好,对器物有没有负面的影响,甚至对人体有没有害,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好等,所使用的粘接剂粘接力如何,在潮湿、干燥,室内、室外等不同条件下配比有没有变化,什么情况,什么时候会变化,是不是可逆性的?如何变不可逆性的胶为可逆性的等等(可逆性是现代修复中非常重要的要求,它要求所进行的粘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在不伤害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将器物打开,将已经老化的粘接剂去掉、重新进行粘接).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复当中,会遇到许多不懂的知识,需要虚心地向其它专家请教,因此,作为文保工作者必须要虚心。除了向其它学科的专家请教外,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吸收一切于我有用的科研成果,结合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唯有如此,才能使文保技术不断提高,使祖先的珍贵遗存保留下去,永放光彩。

2.耐心:

因为,修复工作是考古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种迹象如果去掉之后,是无法再恢复,所以,工作时一定要耐心,而动手之前,要作大量的前期资料收集记录工作,例如,首先要进行初期观察,通过肉眼或显微镜对器物整体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开始绘图、照像,对器物制作技术、保存状态,以前的修复和现在的清洗试验等都要记录下来。接着就要采样,搞清器物的结构、成份、病变的原因和种类等。最后才可以动手修复文物。前期这种资料工作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把这项工作做好,因为这是修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在修复时,尤其是清洗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着急,例如,在青铜器修复中,除锈有机械和化学两种方法,有些人就比较喜欢用化学方法,因为它除锈的速度比较快一些。但是化学方法有一个坏处,因为一般情况下它都用一些酸性的物质把锈腐蚀掉,但是这样或多或少都会在器物上留下一些残余,很难把渗透到青铜器中的药水完全清除干净,对青铜器以后的保护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有一定的伤害。所以,在清洗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着急,要选择那些虽然速度慢一些,但对有害物除得干净,而且对器物本身没有伤害的方法。在清理工作完成以后,仍要耐心的对文物进行检验,判断它在一段时间里有没有发生退质,需不需要进行新的修复,因为,有些器物修复好了,内部隐藏有“祸根”还会给艺术品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患。所以,只有耐心的工作才能修复好器物。

3.细心:

文物保留到今天是相当不容易,是很珍贵的,在操作时一定要细心,不能让文物在我们手中遭到破坏。同时,文物上有许多有用的不可再生和替代的历史信息,只有通过细心的操作才能发现它们,“考古人员(发现者)所寻找的东西并不是他的财产,所以,不能是自己的喜好来对待它,因为发掘出的器物是维系过去和现在的实证。而发掘者——通过一定手段将器物发掘出来的中介人,仅是具有优先权.但是,如果由于忽视、无知和破坏,将会失去应有的信息(即将得到信息)造成最大的考古犯罪,也就是说,很容易毁坏文物这一历史见证,而所失去的也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这虽然是对考古人员所言,但实际上同样适用于修复人员,修复人员在操作时一定要细心,一定要把该得到信息全部得到,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修复工作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为一个修复工作者不仅要有先进的修复理论、先进的修复方法、先进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有虚心、耐心和细心。这样才能修复好文物。

文物修复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修复工作中,修复好人类的文化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