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玉春秋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利用玉石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玉石雕刻的发源地。中国古代先民识玉、爱玉、赏玉,并把它人格化为品德、礼仪、权力等的象征,因此玉是中国古文明的标志。

南阳玉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雕刻、经营历史悠久,举国著称,因而被誉为“玉石之乡”。特别是以独山玉为主的开采、雕刻,历史久远,技艺精湛,驰名中外,素有“东方艺术”之称,在中国古玉业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新石器时代

在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里,先民们出于本能最先利用各种岩石打制石器,进而磨制石器,迈出了艰难缓慢的第一步,度过了300万年以上的漫长岁月。所以,石器是原始社会开采利用地球上岩石的重要成就之一,玉器则是在石器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便从自然界中采取岩石,打制各种比较粗糙的石器,以作为进行抵御外部侵犯时的工具和捕鱼、狩猎等活动。所以说,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已开始利用天然岩石,特别是其晚期原始粗糙工艺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玉石雕刻的萌芽。

我国是人类古文明发详地之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旧石器时代的南阳市“南召猿人”遗址可以看出,远在四、五十万年前,远古人类就在处于南北过渡带的南阳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打制的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本地区的山麓岩石、河滩砾石等。并对美观的水晶、蛋白石等已开始利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从兴隆洼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白玉?,其工艺虽有一定的原始性,但有较好工艺水平,可见其并非最原始的玉器,其源头还可向前追溯,并且出现了原始工艺品如石珠、石坠等装饰品,表明那时的人类初步懂得了玉器的选材、雕刻、研磨等工艺方法。

新石器时代,玉器制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发掘的30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的大量宝玉石有玉琼、玉璧等礼器说明,此期已摆脱了早期以玉制生产工具、装饰品为主以及制作粗糙的特点,并在玉料利用方面较广,主要有萤石、蛋白石、燧石、玛瑙、碧玉、蓝田玉、绿松石、软玉、岫玉、独山玉、滑石、寿山石、大理石、花岗石等。例如,1958年独山附近南阳市卧龙区黄山遗址中发掘出了距今约6000年的独山玉铲、独山玉凿、独山玉璜、独山玉簪等物。独山玉铲长15.5?,宽10.2?,为绿白独山玉,一面沁色较深为黄色。玉铲上部有一穿孔,孔洞极圆,可见当时琢玉之高超,此玉铲现保存在河南省博物院。1976年文物普查时,在镇平县城郊乡王庄村发现新石器时代带孔独山玉铲一件,此玉铲长26.5?、上宽5.7?、下宽8.5?,最厚1.0?,上部有圆孔,下有弧形刃,弧长10?,刃处仅厚0.3?。此铲现保存南阳市文物所。另外,在新野县凤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二件独山玉铲,时代为仰韶文化中期。一件长18?、宽11.3?、厚0.7?,另一件长17.5?、宽13.3?、厚1.0?,两件玉铲均为黑花独玉。这些出土的古玉器说明,早在6000年前这里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利用独山玉了,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已经对玉料选择、切割、钻孔等有严格要求,初步创造了制玉技术与工艺。晚期红山文化玉龙和良诸文化玉器,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成就,南阳黄山遗址中出土的独山玉装饰品雕刻就非常精致,且具有一定的风格。

虽然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仍以石器为主,但玉器也逐渐增多,尚不乏装饰品、艺术品。从南阳黄山遗址中出土的独山玉工艺品看,按其形制、用途等,可分为三类,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展方向和工艺水平。①实用玉器,即生产工具类,如独山玉铲,被称为“南阳第一(玉)铲”。②礼仪玉器,如独山玉璜等。璜的外形象璧的一半,有“半璧为璜”之称。古人在朝聘、祭祀、丧葬时用作礼器,也可作装饰品。挚虞的《思游赋》称:“戴明月之高冠兮,缀有白之明璜”。这说明,原始人已把玉器视为高尚的器物。③饰用玉器,如独山玉簪等。簪多用玉石制成,种类很多,外形别致多姿,上面多有起伏的花纹,说明原始先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独山玉铲、璜、簪等器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玉业在新石器时代脱离了单纯的实用传统,进而到了观赏饰用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此,有学者将新石器时代和中晚期称之为“玉器时代”。

二、奴隶制社会

随着新石器时代的结束,进入奴隶制社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玉器制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玉成了至高无上和人格化之物,“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君子比德于玉”,玉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自红山文化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夏、商以及西周、春秋、战国,是独山玉业辉煌的时代,连同青铜器、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历史已结束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社会。

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是由石器时代走向铜器的时代。夏代的独山玉有了很大发展,此时的玉业既重佩饰又讲实用,具有相当高的工艺及技术水平。夏代及早商出土的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湖北中北部、山西南部,出土的玉器有玉刀、玉戈、玉璋、玉琮、玉圭、玉璧、玉臂环、玉梳、玉管、玉镞、玉钺等。1975年3月,镇平县城东北三里处的安古城出土了两枚带孔玉铲,经有关专家鉴定,属夏王朝前的作品,夏王朝前的五帝时代,楚氏族就开始在伏牛山一代活动,由于遭受中原部落的征讨,他们多次从方城山到楚山一带集体往返迁徙。这两枚带孔玉铲,很可能是楚人遗落的最早的玉雕。从方城山到楚山,途经南阳的独山,再到远古镇平,而这两枚玉铲正是用的独山玉料。湖北黄陂叶店盘龙城遗址(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出土了戈、笄等玉器,其中一件玉戈是用独山玉制成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独山玉玉戈,通长30.2?,缘宽6.6~6.9?,厚0.5~0.7?,每面刃中有凸棱,刃峰交界处呈弧形隆起,是典型的玉兵器。

汤灭夏之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历经约600年,商朝后期,奴隶制文明高度发展,标志着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相当进步。因而商代玉雕业和石雕业大为发展,且具有三大特点:利用玉石品种多,雕琢的工艺精,玉器由实用型转变为权力和玩赏型。所用的玉石种类有孔雀石、绿松石、昆山玉、岫玉、独山玉、大理石等。商代古玉业的成就很高,以众多玉器著称。出土的商代前期戈、刀等玉器,显示了当时的开料,琢磨、钻孔、抛光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使玉器制作跨上了新的台阶。

商代已知最著名的有大量玉器出土之地是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的殷墟。1976年发掘的5号墓即妇好墓,出土玉器达755件,为殷墟历来出土玉器最多最好者。在玉器作坊遗址中出土的玉器质量也较好,同时还有玉材原料,半成品等。

妇好墓出土玉器的形制有琮、璧、璜、瑗等礼器;人像、头像;象、虎、熊、牛、马、羊、猴、兔、鹰、鹤、号、鸽、蝉、蛙、鱼等禽兽;飞鸟、虫鱼类;龙、凤等。对其40余件鉴定表明,少数与河南独山玉接近。玉器大部分色泽晶莹,据初步统计,以绿色为最多,褐色次之。1982年李济同志指出,殷墟出土的7件玉器全为独山玉。玉器按用途大致可分为礼器、实用工具与用具、装饰品与艺术品三大类,表明独山玉在商代已被广泛采用,并反映了商代玉石雕刻的高度工艺及技术水平,在造型上突出了象征主义手法,富于想像和装饰性。

由于独山玉具有多色的特点,因而商代玉匠们还注意利用一块玉石上所具有各种颜色的天然色斑??“俏色”,并据此进行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在不同色斑上雕刻出相应的生动活泼的景物,从而使整块玉石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就是由商代发明、流传千秋的“俏色玉雕”。例如,1975年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北两座房基遗址内就出了玉鳖、双龟、玉螺、玉璜等,有人认为它们的玉质是独山玉。玉鳖充分利用独山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保留玉料上固有的墨绿色石皮,使玉鳖的背甲、双目和足尖为黑色,头、颈、腹部位以灰白色相衬,使玉鳖的形象生动逼真。这是已知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俏色玉雕,对后代玉器制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南阳市十里庙商代遗址距独山玉矿约两、三公里,这里也不断发现小件独山玉器出土。

南阳市北10公里序山(今称独山)下的申城,是西周末年申国迁于此地的遗址。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一所灭。楚国建立的宛邑,就是现今南阳市的前身,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当时,楚国为巩固这个前哨阵地,曾劳师动众竭力加以经营,宛则成为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之一。由于铁器工艺技术的进步,为玉雕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南阳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玉器则最为丰富,其中有玉牌、玉笄、玉梳、玉璜、玉璧、玉环、玉?及石偏磬、玉排箫等,雕琢十分精致。

奴隶社会玉器业的发展、工艺水平的提高与铁器生产进入生产领域有关。出土的楚玉器内,不少纹饰图案为细腻的阴刻线,均匀流畅,刀法简洁有力,与铁质工具使用有关。

宋应星《天工开物》琢玉法载:“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填沙,逐忽划断,后施精巧功夫,得镔铁刀者,则为利器者也”。这个记载虽然较晚,而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玉器制作水平分析,可以认为当时的玉器制作已开始使用了“水沙”技术。镇平石佛寺西北处,古来盛产一种红沙,可磨玉。“万户柴屏内,朱砂磨玉矶”的“砂”,就是指的这种沙,这种沙被镇平玉雕人使用了几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发展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社会极不安定,诸侯割剧,他们都大力制造青铜器、玉器。此时玉器纹饰复杂,细密婉、粗犷豪放,在制作技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

自进入封建集权制社会的秦朝起,经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国、宋、元至明清,在近2400年的历史时期内,全面系统的形成了中国文明史上独有的玉文化或东方艺术。

(一)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

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秦国从楚国手中夺取了宛。当时,宛为南北接壤的中间地带,又是汉水、长江、淮河三条水路与关中往来的通道,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工商业逐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到西汉时期,南阳不仅有发达的工商业,而且还有宽阔宏伟的城垣。桑弘羊在《盐铁论》中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加上京都长安,宛则被列为全国五大城市之一。

东汉时期,宛居京都洛阳之南,号称“南都”,光武帝刘秀又出生于此都,复被誉为“帝乡”。据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东汉时期,宛城以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工商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处于鼎盛时期的宛城,与东汉都洛阳并为全国最大的两个中心城市。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的国家,社会开始繁荣,玉业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秦开创了树碑立传之风,石刻事业迅速发展,玉石、彩石及砚石资源得以广泛开发利用。秦相李斯在他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耳,阿缟之衣,绵绣之饰;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这里说的是女子们饰簪是用宛珠镶制的,还用宛玉制成珠玑耳环佩戴。“宛珠”一谓南阳玉做的珠子,一谓南阳玉工们做的玉珠,“饰后宫,充下臣,娱心意,悦耳目”。

汉代,继承并发展了这国的琢玉技术,对玉石特别是对独山玉利用有了更大发展,表明汉代独山玉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就玉器而论,汉代饰用玉器的雕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一大特色。同时,宫廷玉器在汉代玉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不仅包括各种佩玉,而且所有宫廷显赫处多用玉石装饰。相传汉武帝年间用玉最丰,张衡《四愁》诗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美人赠我琴琅?,何以报之双玉盘;美人赠我貂??,何以报之明月珠;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全诗以“美人”比贤明的君主和清明的朝政,代表作者的理想,以美人赠我“金错刀”、“琴琅?”等,比喻自己时刻不忘朝廷君主的恩德;以我欲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比喻自己向朝廷奉献治国安邦的忠城和韬略。诗中重章叠咏的表现手法,藉以突出主题,反复用珠玉咏叹,加重抒情气氛。同时也表明东汉时期宛城独山玉的开发,玉雕加工、玉器交易等玉业十分兴旺。全诗酣畅淋漓,真切动人,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南朝梁陶弘景文云:“好玉,出蓝田及日南、南阳。”南阳独山,成为汉代著名的玉产地。据《汉书》记载,当时独山称为“玉山”。现独山脚下的沙岗店村,相传在汉代叫“玉街寺”,它是当时加工、销售独山玉及其工艺品的地方,后毁于三国战乱。这里原是家家采玉,人人雕琢,男采女磨,就地开掘加工,宛城客商往来如梭,非常热闹繁荣,治玉之人,达千人之多。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今南阳市宛城区石桥镇夏村人)在著名的《南都赋》中记载“于显乐都,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铅锴,赤垩流黄,绿碧紫英……,”“以速远朋,嘉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蔺堂,珍羞琅?,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对独山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可见,在汉代,独山玉的开采就已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雕刻工艺精湛,杯盘碗盏,圆的、方的、盛上佳肴美味以待远朋嘉宾。约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秦汉时期独山玉还成为药用矿物,入药治疗多种疾病。

三国、西晋、南北朝,整个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亦发展迟缓,玉业走入低谷。出土玉器极少,且零星与当时社会混乱、经济萧条是分不开的,独山玉虽被开采利用,但发展记录不详,只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有:“南阳有豫山……山上出碧玉”。由于当时人们盛行食玉,认为“玉亦仙药”,“服玉者,寿如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练丹服食之风影响下,觅玉、食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因而也是影响发展玉业的因素。

东汉时期主要用于垒砌墓葬的画像石(砖)也是一种颇具价值的石刻艺术。著名的南阳汉画石,画像多采用单线阴刻或阳刻技法,内容有官吏出行图、狩猎图、战争图、天文图,还有农业生产、煮盐锻铁、木工纺织、宴饮、百戏、烹饪生等画面,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浮雕艺术,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及石刻艺术极为难得的珍品。汉代不但石刻发达,墓碑盛行,而且宫殿、石室、石阙也逐渐兴起,如洛阳的白马寺、嵩山的少林寺和中岳庙,以及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等属之。它们所用的原料多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等,其雕刻技艺之精湛世所罕见。

(二)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国家长期分割的局面,至大唐帝国,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在中国古代玉器徘徊近400年之后走出低谷。在玉雕技艺、风格、造型等方面,吸收中亚、西亚文化艺术的精华,制作了与汉代玉器风格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玉器。给传统的玉文化增加了新内容,并且玉器从宫廷逐步走向民间。

(三)宋元时期

宋代琢玉技术较前人有了很大提高,并在宫廷中设立了“玉院”。同时,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玉器更加成为民间的一种时尚,宋代有双鹤衔草玉饰件“春山玉”、“秋水玉”等,此时出现大量的仿古玉器在我国古玉器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成吉思汗建立全蒙古政权以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该时代对玉石资源的开采利用非常重视,民间玉业发达,并以镶嵌金银而不留痕迹而著称。南阳独山玉的开采自汉代至元代一直较盛,玉料还供给“玉院”使用。元世祖忽必列为了大宴群臣,乃命玉雕名匠琢成了盛酒的“ 渎山大玉海 ”。雕件直径达135~182厘米,高70厘米,深55厘米,周长493厘米,呈椭圆形,内空,外璧雕满了神态自然、栩栩如生的蛟龙、海马、海猪、海鹿、海犀、海螺、飞鱼、青蛙等动物,以及兔首鱼身的奇异禽兽。浮沉於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具有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玉海以大块整玉雕成,沉雄博大,气势磅礴,重3500?,可贮酒30余担,从金至元,跨越两个朝代,历时十五年雕刻而成,为世所罕见的巨型玉器和艺术珍品。“渎山大玉海”玉料为黑、绿、白交织纹斑的玉制成的。其色质与独山玉极其相近,并推测“渎山”就是独山,“渎山大玉海”应为独山玉。这是我国历史上玉器生产中的首件大作品,原放万寿山广寒殿内,明万历年广寒殿倒塌,流落到西华山外真武庙内,直到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发现这一无价之宝,“命以千金易之”,经名匠高手四次修饰,膛内刻乾隆诗三首及序,在北京团城盖一玉雍 亭放置,至今仍保存在丞光殿前。

(四)明清时期

明代宫廷玉器全面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阶段。民间玉雕业发展衰落,无论是原料,还是工艺,都与宫廷有很大差距,但一些小饰件也有工艺较好的。明清时期,北京、扬州、苏州一直是玉器业最兴旺的都市。明代最著名的玉匠是陆子冈,他是我国少有的能够以作品和艺人相联系的琢玉名家。他所开创的“子冈牌”工艺至今在南阳仍有艺人创作玉器新款献世。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的第三个高峰,集中华几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器制作不但继承发展了线刻浮雕、圆雕等技法,并与新的绘画、雕塑工艺结合,且吸收西亚和西洋的工艺成就,制作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最高水平。

清王朝在取代明王朝的统治地位以后,为了便于控制南部疆土,在沿用明代遗制的基础上,曾大力辟建驿道,整饰驿站。驿道的开辟,使南阳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地方工商业及家庭生产也开始活跃起来。由于陆路的畅通,与驿站近在咫尺的南关白河码头,一跃而成为水陆交通的连接点,南船北马,盛况空前。顺江河而来的船只在这里聚集,千帆百舸在这里装卸,四方客商在这里成交,使沉寂多年的古宛城又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清代对玉石矿产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较之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南阳独山玉开采仍兴而不衰;工艺日趋进步,玉器品种更为繁杂;玉匠名师,巧夺天工,超越百代。清朝光绪记载:“予山产玉……北居之民,多治玉为生”。这说明当时南阳独山玉的采磨十分繁荣,琢磨的手镯、玉钏、玉簪等装饰品,工艺精细,畅销国内外。

《镇平县志》记载:“早在宋元时代,玉雕工艺正由北京、苏州等地传入,镇平玉雕接受了北京、苏州南北两种风格,明显的提高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到了明清时期,镇平的玉雕产品,大多都乘船南下,由邓州白汲滩转送武汉销往海外。

四、民国时期

民国年间,玉器加工业稳定发展,在南阳城内长春街、察院街、小西关一带店铺林立。较著名的有大发大、兴盛德、王合发、琳?阁、永远聚等地域,由南阳扩大到镇平、石佛寺及其他地区。

民国4年在袁世凯即将称帝时,南阳镇守就征集玉雕工匠数十人,用两个月的时间赶制一整套精品独山玉雕宴席餐具,向袁献礼。窍国大盗袁世凯病死,他又命镇平名雕家仵永甲用独山玉琢制童男童女、香炉、化钱炉、元宝、狮子、龙、凤等一大批祭祀器及随葬品贡奉。两批玉器造型精灵,被奉为一时之佳品,抗战初期玉雕业持续发展,形成人物、花卉、鸟兽、器皿、装饰品五大类多系列产品。民国十六年,王明甫委托了张学谦,领印度商人到石佛寺贺营村仵永甲家中,买走了独玉观音、罗汉、济公、龙钱、凤钱、玉挂、如意钩等玉货。1947年国民党十六军军长刘汝明生日,营长以上军官集资为其庆寿,命玉器名匠邓玉岱用独山玉制玉鼎一座,价值达五千多银元。看来,古往今来,独山玉及其工艺品为中外所重视。现今,独山上还保留着前人采玉的近1000个老坑,可见历代开采加工之盛。

五、现 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突飞猛进,玉业和独山玉得到了空前发展及广泛利用,玉器琢工精巧,风格迥异,被国际友人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

无论是对独山玉矿区的普查、详查,玉石开采还是独山玉工艺品雕刻艺术的百花齐放,玉雕业商贸业在全国宝玉石行业中都有着非常生要的地位,并且是全国宝玉石协会行业的发源地。

1、独山玉矿1958年,国家成立了南阳市独山玉矿开采独山玉。为查明资源,1965年河南省第19地质队,对独山玉矿进行了初步普查,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资料。1979年底,在全国宝玉石学习交流会的推动下,河南省地质调查四队组成了宝玉石普查分队,于1980年3月至1983年10月,开展独山玉矿区地质详查工作,基本上查明了独山玉矿远景,证实为一大型玉矿床。伴生的优质石料亦具有大型规模。提交玉石储量20378吨。特别是见矿钻孔,深部和东部玉矿带远景储量初略估计为20万吨,且矿带外围玉矿远景亦非常可观。在此基础上1985年又向省局提交补充详查报告,提交独山西南坡玉石远景储量280547吨,其中侵蚀基准面(123M)以上112219吨;东北坡玉石远景储量420079吨,其中侵蚀基准面以上189369吨。整个独山矿区玉石远景储量699372吨,其中侵蚀基准面以上301588吨。根据探明的C+D级储量,按玉矿现有开采水平(年开采量100~150吨),可开采百年以上,按估算的地质储量30余万吨计算,可供开采千年以上。实为我国独有的大型优质玉矿基地。

2、区内其它宝玉石资源目前南阳共发现宝玉石矿产地100余处34种,其中宝石产地33处,玉石产地24处,观赏石产地25处,彩石产地25处,砚石产地两处。独山玉、虎睛石为我国独有的矿种,墨绿玉、重阳玉、双山玉、松岭翠、回龙玉、仙主玉、黄石砚为南阳特有的玉矿种,此外,紫晶、茶晶、水晶、蛋白石、玉髓、玛瑙、水镁石、工艺萤石、琥珀、绿柱石、红柱石、石榴石、绿松石等宝玉石矿产都有一定的规模和前景。具有工艺美术价值的大理石12处,总计储量26127.7万吨,南阳宝玉石资源可谓是得天独厚!

3、宝玉石学会成立与学术交流1980年1月,地质部在南阳市召开了首次全国宝石地质学习交流会。1983年10月27~28日,南阳宝玉石学会在我国“玉石之乡”??南阳召开成立大会,由李劲松任理事长,孟宪松任秘书长。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宝玉石学会,它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宝玉石事业在南阳率先掀起了兴业的大旗。1986年10月,南阳宝玉石学会在南阳市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宝玉石学术交流会”,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人参加了这次我国宝玉石科学研究史上的一次盛会。会上收到学术论文69篇,其中对独山玉的研究论文10余篇,并重点探讨了独山玉开发历史、矿物学特征、矿床成因、雕刻工艺等问题。经与会代表提议和全体代表的一致通过,成立了“中国宝玉石研究联谊会”筹备组,由李劲松任秘书长。1988年10月,中国宝玉石研究联谊会、河南省地质学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和南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南阳宝玉石学会联合在南阳市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宝玉石学术交流暨产品展销会”,大会收到了学术论文95篇,有59个厂家的1000多个品种,15400多件宝玉石工艺品参加了展销。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缅甸的641名代表在会上交流了学术成果、工作经验,展销了产品。同时,代表们还深入独山玉矿坑道参观,并到南阳市玉器厂及镇平县玉器厂等地鉴赏色彩艳丽、玲珑剔透的独山玉等玉雕工艺品。在此次大会的推动下,李劲松、孟宪松会同国内许多宝玉石届专家历经三年的筹备,终于1991年初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宝玉石协会。

4、宝玉石人才培养要发展南阳宝玉石业关键在于要有大量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宝玉石科技人才。这方面,南阳理工学院率先开办了宝玉石专业,以培养中高级宝玉石人才。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系在本专科教育中开设了《宝玉石鉴赏》一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宣传南阳玉雕业的成就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5、独山玉器获奖建国以来,独山玉的产量、质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琢磨工艺、技巧日臻完美精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独山玉为主的南阳玉雕业方兴未艾,各类产品畅销世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曾四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1956年,天津口岸派技术员到镇平以现款收购玉器,为共和国办理玉器出口业务,由此发现了镇平玉雕的艺术潜力,为了以镇平玉雕开拓国际贸易,为共和国赚外汇,国家在技术、资金、资料等方面,都给予镇平大力扶持。1958年8月31日,镇平创建了国营镇平县玉器厂,技术骨干从石佛寺公社调入,干部职工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尔后,在石佛寺、晁陂、高丘等地组办了公社玉器厂。从1959年起,天津口岸派技术人员收货物,通过县外贸进行结算。

进入七十年代,南阳玉雕业又开始兴旺起来,南阳市玉器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七厂及镇平县玉器厂、石佛寺玉器厂、晁陂玉器厂等的玉雕作品大量推出,独玉精品玉雕屡屡获奖。

1975年,县玉器厂生产和独玉写实作品“银球传友谊”,以其色彩搭配新颖,人物感情丰富、动态性强,被轻工业部确定为赴美产品。1978年,创新作品“双层转动花薰”,为镇平玉雕开创了新思路;县玉器厂仵应文制作的“九龙花薰”,以其工艺精巧,造型壮观,被国家视为珍品,如今仍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

八十年代,南阳玉雕立足于出口创汇,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加强了技术研究,努力提高艺术品位,努力在高、精、尖和新、奇特上下功夫,使产品赢得了较高的赞誉。镇平县玉器厂和石佛寺玉器厂的产品,历次在全国和省玉器评比中,皆名列前茅。如1981年,天津口岸组织的六省一市玉雕工艺评比,镇平县荣获第一名,1985年5月,在河南省玉雕质量评比中,全省获得产品22件,镇平县占50%。1989年镇平县石佛寺玉器厂的独玉“姜子牙封神”、“万里长城”获轻工部百花奖一等奖。“万里长城”现保存在人民大会堂。

南阳独玉“牡丹仙子”双层转动花薰,由县玉器厂制作,它以“牡丹仙子”的神话传说为题材,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基底部为牡丹根基,中部是牡丹花叶,上部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花丛,周围是四位乐仙,手持乐器,四位舞女手托鲜花;在乐仙优美动听的弹奏声中,舞女蹁蹁,迎接牡丹仙子轻盈而来。该产品经口岸验收,在全省玉雕质量评比中,以98.9分的评分获取同类产品第一名。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