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翡翠看“种”还是看“色”?
“种”是翡翠收藏中一个绕不开的概念,但是,对于目前众多的翡翠收藏者来说,“种”的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收藏路上的一片充满迷雾的森林,不少收藏者在此迷失了方向。他们常常会把精力盯在“定种”上,为了确定属于什么“种”而争论不休,认为“定种”是翡翠收藏的一个必要步骤。
于是,不少收藏者因此感叹,“翡翠真是太复杂了”。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行家看翡翠根本不是这样,很多关于“种”的说法完全不必理会,比他们想得简单得多。 “种”是怎么来的 “我这块翡翠可是‘龙石种’的……”“这是典型的‘高冰种’……”“我们都是从穆纳拿的货,相当好,‘穆纳种’知道吧……” 眼下,当一个收藏者来到市场中,他经常面对的就是商家关于各种声‘种”的说法。这么多“种”,到底哪个“种”好啊,怎么买才物有所值啊?结果,收藏者不问还好,越问越打听越糊涂。有的收藏者想到了阅读各种翡翠知识的出版物,一看后发现,翡翠的“种”还真不少—“三十六水,七十二豆,一百零八蓝”,再拿着书本和市场上的翡翠一对照,有的对出来了,有的不知所云—到底哪个算是细豆种啊,这蛤蟆绿是什么色啊……简直乱了套。
问题出在哪里 现在大家口头不断提到的“种”,就是过去磨玉老师傅为了将所见到的翡翠做个简单区分,对没见到这件翡翠的人能有个描述,而随意用生活中的东西做个比拟,非常“自然主义”。比方说,像玻璃就叫玻璃种;差一点的,就叫冰种;结晶颗粒大的,就叫豆种;有一丝丝绿的分布,就叫金丝种……然后师傅教徒弟,代代相传。这种命名从一开始就是很模糊的,而且不是一种体,有的时候指种份,有的时候又指颜色,例如“紫罗兰种”。现在的翡翠市场上听到的这个“种”那个“种”就是由各种不成系统的“种”的叫法组成的。
行家说“种”.什么意思 让我们看看行家说的“种”主要指的是什么概念,这个“种”指的是“种份”,“种水”指的是翡翠的结晶结构。翡翠是由很多小矿物结合而成的岩石,“种”是描述这些矿物颗粒的大小、结合的致密程度。颗粒结合越细越紧密,“种”就越好,反之,颗粒越大,结合越松散,“种”就越差。理论上讲,这种颗粒的结构可以进行从最小到最大的科学排列。把目前市场常见的翡翠“种”按从好到差排列为:玻璃种、冰种、金丝种、油种、豆种、干青种。
“种水”‘概念下的“水”是什么?就是翡翠的透明程度。透明度越高,水越好;透明度越低,水越差。“水”与“种”有关系,相辅相成,但又是两个概念。有的“种”很细,结晶颗粒很小,但是透明程度不足,也就是“水”不够;有的很透明,也就是“水”好,但是结晶很粗,“种”不好。 对于“种”好同时“水”好的翡翠,行业内称之为“老种”,或是“老坑种”,对于“种”、“水”不足的翡翠称之为“新种”或是“新坑种”。说翡翠“种”老,是说这翡翠品质好一一细腻通透;说翡翠“种”新,是说翡翠在“种水”成色上不够一一细腻通透程度不足。
所谓看“种”,用评价翡翠,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 老坑种”、“新坑种”又是怎么回事呢?在过去的某个时间段内,先发现的出产翡翠的坑口(也就是老坑口),所产翡翠的品质好,这些翡翠就被称为“老坑种”,而后来发现的坑口(也就是新坑口),所产翡翠没有原来品质好,因此把这些翡翠称“新坑种”。
所以在当时来说,产自“老坑”的比“新坑”的好,“新坑”、“老坑”说明了一种品质的差异。但是现在新开的坑口不断产出更为优质的翡翠,因此“老坑”与“新坑”的说法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老坑种”与“新坑种”的概念还是沿用了下来,它是用过去的说法说现在的事儿。好的翡翠就是“老坑种”,或称“老种”:成色不足的翡翠,就称“新坑种”或“新种”。
看翡翠是什么“种水”是鉴赏翡翠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好的翡翠就要看有没有好的“种水”,判定翡翠的“种”非常重要,但收藏者所执迷的具体定名什么“种”倒并不重要。 收藏者常常认为,要弄懂翡翠,就要把这些分类的“种”彻底搞清楚,其实这是做不到的。更为麻烦的事情是我们现在一些关于翡翠的出版物往往不假思索地人云亦云,把一些关于“种”的各种称谓抄来抄去,通常见到的大约有几十种,行家也很难完全搞清楚,这也是很多收藏者为了称谓会吵得不可开交的原因。 曾有翡翠爱好者拿来一块翡翠,问我这块翡翠的颜色到底算是菠菜绿,还是蛤蟆绿……而实际上这样的翡翠无论是菠菜绿还是蛤蟆绿都不值钱,他所关心的分类对于翡翠的评估意义不大。
内行“种”外行看色 收藏者面对斑斓的翡翠世界,心中常常浮起的问题—我是先看色呢?还是先看“种”? “内行看种,外行看色”,买翡翠选择“种水”好是保证翡翠收藏升值的基础。鉴赏一件翡翠“种水好到什么程度是翡翠评估的核心。 近十多年来,“种水”达到顶级的翡翠,即使无色或者颜色不够好,升值也非常快,比如白色玻璃种,每年价格上涨不止一倍,从2002年到现在,极品白色玻璃种翡翠首饰价格上涨一百倍。玻璃种黄色翡翠,玻璃种飘兰花翡翠,也都有很大的升值。 相反,一些特别绿的品种,比如说铁龙生,没有“种水”,虽然通体满绿,但完全不透明,就不可能升值。同样道理,像干青种,颜色很绿但不通透,也没有成长空间。十年前,香港、台湾曾经流行过一种“短水料”的翡翠,颜色很绿,种水很差,略好于铁龙生,但也不够透明,这十年来也没有升值。
怎么看“种水”是非常有讲究的,很多收藏者容易忽略翡翠的薄厚,这会影响对“种水”的判断。当进行翡翠“种水”比较的时候,要在同样的厚度进行。到这里,收藏者会明白,翡翠看“种”原则简单,就是要定“种水”的好差,但说实话,看“种”也很难,不是难在定它到底叫什么种,而是难在实践当中进行“种水”评价。翡翠的“种水”差一点,价格就相差很大,这才是真正考验眼力、考验经验的地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