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上海国际双年展:看双年展 还是逛庙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观众把本届双年展当“庙会”,批评家则指出,其热闹背后缺乏艺术创新。

“大玩具”们成观众最爱

昨日,第七届上海国际双年展正式向公众开放,从9点到16点,上海美术馆售票处排着的长队一直保持着“延伸到门口再拐个弯”的状态。据统计,当日购票入场的观众数量达5316人。

据悉,本次展览有被称为“全世界体积最大艺术品”的“明星火车”,有按照波音客机同比缩小制作的飞机,也有在原本有限的空间只放三件艺术家作品的举措……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多位观众,给大家最深印象的作品颇为一致,无外乎火车、蚂蚁、飞机、五彩恐龙等体量大的雕塑或装置。

显然,这些“大玩具”冲击着大家的视觉,伴着好奇、欣喜,人们开心地玩了起来:在火车上做出各种造型,钻到恐龙肚子下面,不时有人爬上白马拍照,甚至不乏“拔水稻”者。更糟糕的是,虽然整个美术馆总体秩序不错,但局部性“拥堵”始终未停,严重破坏观展氛围,“拥堵”处观众几乎是一拥而上,人流不动;架上作品前面则鲜有观众逗留,对比明显。

观众林先生就表示,他原本是冲着欣赏艺术作品而来的,但如此“闹市”让他没法好好品味:“真没想到会这么挤,这哪是艺术展?我想到前面去看看贴的作品介绍都不可能,老是会有人请我让一让。”原来,大部分观众都拿着相机要与作品合影留念,林先生不得不穿来穿去地躲镜头。而类似想认真观看作品而不得的观众,还不在少数。

同时,网上论坛已出现讨论“双年展最佳合影处”等帖子,火车、巨型蚂蚁、飞机、五彩恐龙等体量大的作品榜上有名。不少网友都表示,原本只想拍作品不拍合影的,“但那些东西太好玩了,又够壮观,像景点一样,不‘到此一游’太可惜了。”

艺术家:当代艺术强调与观众互动

本届双年展组织委员会秘书长李磊一再宣称:“上海双年展绝对不是嘉年华”。

他表示:“所有双年展的作品,都是经过我们严格学术选择的结果,为的是进行文化领域的讨论。”而《蚂蚁乐园》作者陈志光表示,当代艺术与传统观念有本质区别,强调的就是与观众的互动,所以不介意观众把其作品当成“旅游景点”来娱乐:“没有一定数量,没有一定体积,作品就形不成冲击力,这样和观众互动不起来,也体现不出作品的意义。”

不过,从开展首日情况来看,本次展览似乎难以逃脱“旅游景点”性质。对此,一名上海美术馆工作人员表示,本次双年展确实与往届有所区别,现场保安人数根本没法紧盯每件大型作品,“看到有人攀爬,我们也只能是劝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批评家:太“假”太“装”

然而,有批评家却指出,本届双年展最博取眼球的几乎都是强调体积、数量的雕塑和装置,本身就刺激了观众关注其娱乐性而忽略了其艺术价值。

批评家王南溟就认为,本届双年展大多数作品流于形式,没有触及根本的艺术形式探索,“很表面”。艺术评论家朱其表示,观众把本届双年展当成“娱乐嘉年华”,实际上与双年展本身强调视觉冲击、娱乐效应有关:“刚才我们还在讨论,说双年展正在旅游节化、庙会化。拿出那些大型作品,内容却越来越空洞,这么大是否真有必要?比如那么多恐龙,占据了半个楼层,我们实在看不出有多大艺术价值?这些作品,外行人也许看着热闹,但我们实在提不起劲来。”他认为,当代艺术以体量求视觉冲击已成恶习,“中国当代艺术学西方学得很快,劳动力、材料便宜,于是就越做越大。但最大问题在于,太多当代艺术只是‘伪观念’,太‘假’太‘装’,要表达什么,作者本人都未必清楚,越来越没有创新。”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