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的山西

西晋“八王之乱”后,进入中原的羯、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使北方出现从东晋开始到隋统一,此起彼伏的十六国争斗近三个世纪的南北对峙局面。期中,十六国时北方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汉国政权和南北朝时统一北方的鲜卑拓跋族政权都是建都于山西境内的,而中原则成为民族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匈奴汉国的灭亡  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居住在汾河流域归附司马颖集团的匈奴北部都尉刘渊趁“八王之乱”招集五部匈奴,拥兵5万,在左国城(今离石县)自称汉王,建立以反晋为号召的汉国,并击败并州刺史司马腾,相继占领大陵(今文水县)、泫氏(今高平县)、屯留(今长子县)、中都(今平遥县)、平阳。晋永嘉二年(308),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今临汾市西南10公里的金殿乡)。建立了十六国期间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永嘉四年,刘渊死。其第四子刘聪杀太子刘和自立。晋建兴四年(316),刘聪部攻克长安,迁晋愍帝于平阳,灭西晋。此时刘汉政权达到鼎盛时期,所能控制地盘“东不过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逾陇坻,北不出汾晋”。刘聪残暴荒淫,动辄诛杀,加之无休止的战争,使人民无法生产,造成人为大饥荒,史载刘聪称帝年间“平阳大饥,流叛死亡十有五六”。东晋大兴元年(318),刘聪死于茺淫,子刘粲继位,荒淫胜于乃父,当年即被大司空靳准发动叛乱杀死。刘渊所建匈奴汉国至此灭亡。

后赵对山西的统治晋永嘉元年(307),西晋政权任刘琨为并州刺史。 晋永嘉二年(308),刘渊称帝立匈奴汉国后,便开始了对并州晋阳的进攻;永嘉四年,匈奴汉国署石勒为并州刺史,并州境内形成两个刺史长期对峙割据局面。永嘉五年,刘聪部攻陷洛阳浮晋怀帝不久,对晋阳发动进攻。此后,匈奴汉国刘聪部及其石勒等所附势力与受晋愍帝诏令的刘琨部及其所附势力,在山西境内争战不休。建兴二年(318),石勒诱杀王浚,占有了幽、冀二州;东晋大兴元年(318),石勒赶走刘琨;同年,石勒又灭靳准,夺取平阳。大兴二年,石勒自称赵王。东晋咸和三年(328),石勒灭刘曜(都长安),又灭赵国(史称前赵)。咸和五年,石勒称皇帝,建都襄国,史称后赵。自此,石勒与东晋以淮水为界,初次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而山西全境亦在后赵统制之下,暂得平静。

前燕、前秦、西燕、后燕逐鹿山西  东晋永和八年,鲜卑灭魏国。永和九年,鲜卑族慕容隽称皇帝,立燕国(史称前燕),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统一北方。前燕统治期间,在长安称帝,立国号为秦(史称前秦)的氐族苻健逐渐强大起来。东晋太和五年(370),前秦帝苻坚率兵六万进攻前燕并乘胜攻陷邺都,灭前燕。东晋咸安元年(371),前秦又灭仇池氐族杨氏政权,并相继灭前凉张氏,东晋太元元年(376)又灭鲜卑族拓跋部代国。于是,中原全境置前秦统治之下,同东晋政权遥相对峙。

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与东晋战于淝水,前秦大败。太元九年,归降前秦的前燕贵族慕容泓、河东平阳太守慕容冲起兵向前燕挑战。慕容冲攻蒲阪失利,转战陕西,在阿房(今陕西西安市)称帝,后迁都长子(即今长子县西)是为西燕。太元十九年慕容冲部攻破长安,苻坚被后秦姚苌杀死,苻坚之子苻宏投奔东晋,前秦灭。此后,慕容贵族间又展开一段王位争夺战,同时又有慕容贵族与前秦残留部队的战争,战火延及今山西境内的襄陵(今襄汾县北)、长子、壶关(今长治市西南)、台壁(今黎城县西南)、天井关(今晋城市南)等地。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长子镇将大逸豆归开城投降后燕,西燕帝慕容永被杀。西燕所辖八郡尽为后燕慕容垂吞并。

北魏建都平城统一中原西晋建兴二年(314),晋愍帝加封鲜卑拓跋部猗卢为代王,立代国,猗卢亦逐步向四邻扩展,拥有了北部山西的大部分河山。东晋太元元年(376),前秦苻坚遣兵20万灭代国。太元十一年,拓跋珪在代国旧址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称魏王,年号登国,着手参与中原兼并战争。

皇始元年(396)七月,拓跋珪改元称帝。八月,拓跋珪率40万将士,南出马邑(今朔州城西北隅),越句注山(今代县境内)进攻后燕,九月下晋阳平并州,十月取常山(今河北正定县)以东广大地区,皇始二年正月克信都(今河北冀县),十月陷中山(今河北定县),天兴元年(398)夺邺都,灭后燕。 

天兴元年(398)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此时,北魏所辖地区,“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陂,皆为畿内”,“四方八维置八部帅以监之”。

天兴二年(399)至五年,拓跋珪又破高车、后燕余部及匈奴、柔然等部,获部众14万、马牛羊数百万。拓跋皀把降附部落居民全部内迁平城附近。天兴五年十月,还破后秦姚兴,俘其余众3万余人。天兴六年正月,又有朔方尉迟部别帅万余家内属,皆入居云中。自此,并州成为北魏长驱中原的重要军事基地。

北魏天赐六年(409),宫闱内乱,拓跋皀被子拓跋绍杀死,太子拓跋嗣继位。拓跋嗣继位后,北魏地盘有所开拓,占据并州、河南、河北和山东大部分土地,在北方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北魏泰常八年(423),拓跋嗣卒,其子拓跋焘继位。

鹿拓跋焘继位后,北魏神二年(429),从平城起兵远征柔然,获降者十万余落、牛羊马百余万,皆徙于濡源(滦河之源头,滦河旧称濡水)至阴山间3000余里的土地上,让他们耕收纳贡,缓和了北边局势。神三年,灭西夏国,平定关中、凉州。太延四年(438),灭北燕。太延五年平定北凉。在此前后,西域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市)、鄯善(即新疆若羌县)等十六国派使者向北魏入贡。高勾丽(今朝鲜境内)、吐谷浑(今青海境内)向北魏称藩。至此,拓跋焘结束了自刘渊建立匈奴汉国以来135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和连年大规模混战局面,确立了北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与刘宋(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登基,国号宋,史称刘宋)南北对峙的局势。

延兴元年(471),元宏继位,是为魏孝文帝。魏孝文帝在北魏都平城期间,与冯太后一道进行了“平城改制”,改制内容主要为:一是改班赐制为百官俸禄制,二是改计口授田为均田制(主要宗旨是按农民人数与官吏等级分配无主荒地),三是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这些改革措施为孝文帝在洛阳推行全面汉化和北魏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出于南北战争需要等原因,迁都洛阳。

尔朱氏、高欢坐镇晋阳操持北魏、东魏,北魏在洛阳经营30余年,至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发生六镇起义,接着各路军阀纷纷趁机起兵作乱。北魏游击将军尔朱荣在镇压六镇起义过程中,趁机进军洛阳,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政权。从此,被魏孝庄帝加封为柱国大将军的太原王尔朱荣,坐阵晋阳,遥控洛阳,成为北魏政权的实际操持者。永安三年(530)八月,魏孝庄帝在洛阳诱杀尔朱荣,手握北魏各路重兵的尔朱氏族人纷起作乱。坐镇汾州(治所在今隰县)的尔朱兆(尔朱荣从子)首先起兵占据晋阳,继尔与尔朱世隆合兵长子,共推原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帝,改元建明。同年十二月,出兵太行山,冲入洛阳,俘魏孝庄帝至晋阳而杀。元晔授尔朱兆柱国大将军,都督十州诸军事,世袭并州刺史。

北魏普泰元年(531),第三镇人酋长、晋州刺史高欢叛离尔朱氏。永熙元年(532),高欢在韩陵山(今河南安阳市东北)击败尔朱氏联军20万;接着,高欢乘胜进军洛阳,废节闵帝元恭及中兴主元朗,立孝武帝元修。孝武帝封高欢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同年七月,高欢北伐朱尔兆。永熙二年正月,尔朱氏政权彻底垮台。高欢取得并州后,在晋阳建大丞相府,同时把三州六镇镇民从邺城迁至晋阳,设三州侨置州郡。侨置恒州于肆州(州治九原,今忻州)之秀容郡(今原平市西南),侨置燕州于并州境(今寿阳县),侨置云州于并州受阳县(今文水县东)。又把六镇改置为朔、显、蔚三州,侨置朔州于并州界内,侨置显州于汾州之六璧城(今孝义县西南),侨置蔚州于并州邬县界(今平遥县西北)。从此,三州六镇鲜卑改为六州鲜卑。高欢则把六州鲜卑作为主要力量,晋阳作为大本营,演起遥控洛阳故技。永熙三年七月,高欢率兵入洛阳,杀朝内大臣,不甘作傀儡的魏孝武帝出奔长安。十月,高欢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改元天平,迁都邺都,建立东魏。同年闰十二月,大将军、雍州刺史宇文泰在长安毒杀魏孝武帝,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从此北魏一统中原局势结束,开始东、西魏对峙。高欢坐镇晋阳操政16年。高欢死,东魏武定八年(550),其子高洋废东魏自立,建北齐。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