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ers-Li画廊:西京奥林匹克运动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

为赶北京奥运的快车,今年的北京艺术圈可谓八仙过海,各有奇招。据不完全统计,早在8月8日奥运开幕的前一个周末,北京境内一下子突然开幕的展览将近40多个,遍及798、草场地、酒厂、宋庄及城中心等城郊城里所有艺术区。在奥运开幕之后一周,也就是上周末(8月16日),北京艺术区又有近20个展览赶着开幕。遗憾的是,这么多展览非要赶在奥运期间扎堆,只好比旧时代逢年过节时候的菜农赶集,图的是人多好卖菜,并不在意菜的成色品相。在这许多闪烁着“奥运”字眼的艺术作品和展览中,与盛大的“奥运”搭得上干系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更别说与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扯上关联了。然而凡事总有例外,而例外总由那些不安分守己又着实狡黠的分子开创。上周六在草场地Boers-Li画廊开幕的“西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个‘西京人’团队的展览”,就是在这个非常时期的一个非常展览。

展览直接拿奥林匹克运动会开涮。大体内容是,由几名艺术家组成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员团队,拿西瓜当足球(Football),用鸡蛋作铅球(Shot Put),把按摩当作拳击(Boxing),让小纸人在碗里跳水(Diving),在一个名叫“西京”(Xijing)的城市,分别模拟和表演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21个竞技项目。然后把这几名艺术家的“竞技”行为录像,把这录像连同他们的道具一起,摆在一个展厅里展出。

这个别开生面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团队”名为“西京人”,成员由中国艺术家陈劭雄、韩国艺术家Gimhongsok(金泓锡)、日本艺术家Tsuyoshi Ozawa及其家人组成。首先“西京”的概念,来自这三位艺术家的虚构。他们的依据是,历史上韩国的首尔、日本的东京和中国的西安都曾被称作过“西京”。但是西京在现在只是一个模糊的念头,它在人们的记忆里已经消失,但在人们的意识中又隐隐约约产生过。艺术家希望虚拟出“西京”这样一个城市,并虚拟出这个城市里的生活方式,以此形成与现代都市的一种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来“填补现实中某些缺憾和感觉中的若有所失”。为了完成对“西京”的想象,这几位艺术家计划了一系列项目,“西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其中一个项目的一个章节。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的同时,“西京人”希望用一种很“西京”的方式来诠释他们的奥运概念。为举办这场“西京”奥运会,“西京人”还专门设计了一套VI系统,从标识、口号、旗帜到服饰,似乎应有尽有。

最后,这个大话版的奥林匹克将于8月29日在草场地结束,并将于今年南京三年展的时候在南京再次上演。在土得掉渣的“反讽”,和被用得发烂了的“解构”之外,我们不妨套用一个略微还剩点时髦气息的“大话”一词,来概括这场“西京奥林匹克”。还记得当年徐冰用破布烂砖毛玻璃做的中国山水画装置吗,那不也是对一向被视为中华文化精粹之一的水墨山水画的一次“大话”么?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