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文物魅力

新闻背景近日,由深圳市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原瑰宝——河南夏商周文物展”在深圳博物馆开幕。深圳市民在此次展览中可以欣赏到春秋时期的青铜神兽、西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觥盖首、商代的妇好夔足方鼎等116件(套)珍贵文物,其中有23件国家级文物。在领略夏商周三代珍贵文物魅力的同时,如何看懂青铜器,如何读懂青铜器蕴藏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独一无二的夏商周青铜器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被制造出来,之后经历了长达十六个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青铜时代文明。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淳朴的审美意识,也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此次来深展出的青铜器主要为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基本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真伪的标准,如果有两件相同的青铜礼器,必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为赝品。礼器和兵器是青铜器的主要用途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这其中,青铜器与古代礼制的关系尤为凸显。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就曾指出:“全世界古代许多地方有青铜时代,但只有中国三代的青铜器在沟通天地上,在支持政治力量上有这种独特的形式。”

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而是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贵族祭祀、盛宴、丧葬等礼仪活动中。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青铜器还是当时礼制的体现,所谓“器以藏礼”。古代文献中也有“禹铸九鼎”的记载,即用鼎象征天下九州,代表王权,可见青铜器的地位之高。商周时期,青铜器除了作为国家重要的祭祀礼器之外,还有“铭贵贱,别等列”的功能,天子、诸侯、卿大夫,身份不同,使用青铜礼器的形制和件数有严格的规定,不可逾越。商贵族用酒器的多少来表示地位的高低,自西周起,鼎则成为主要的身份标志,形成所谓“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用鼎制度(参见《公羊传·桓公二年》)。 如本次展出的西周虢季列鼎一组七件,造型规整,浑厚气派,铭文表明鼎的主人“虢季”身为虢国国君的显赫地位。“虢季”墓出土七鼎六簋,均为配套使用的礼器,按当时等级制度,“七鼎”符合墓主诸侯国君的身份。张光直先生曾一语道破地指出:“每一件青铜容器——不论是鼎还是其他器物,都是在每一等级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象征性徽章与道具。” 因此,对青铜器研究者而言,搞清楚礼器的分类断代是至关紧要的,这也是青铜礼器研究工作的基础。因为在青铜礼器的各个类型中的基本器形变化,都有其客观的发展序列。在各个序列中应有时间或王室明确的标准器。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明确断代问题。 装饰纹样和铭文是青铜器的两大看点

夏商周三代青铜器除了其独特的造型令人震撼,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铭文更是因其丰厚的艺术与文化含量而享誉世界。

青铜器最常见的纹样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成为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西周后期,随着毋须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花纹刻制更为考究和精美,并开始出现了类型化的纹样。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尽管有些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领略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文物魅力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等等。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可能是神话人物,学界至今没有定论。 青铜器纹样的结构特征,也被经常用来判断器物的相对年代。另外,纹样的表现手法如平雕、浮雕、高浮雕等,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亦可以作为断代的依据。 青铜器铭文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文字之一,商代的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并存。青铜器铭文,又叫金文,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上留有铭文。这些铭文形体丰腴,笔力雄健,给人以清新之美感,其中以西周的铭文审美价值最高。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如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型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铭文对后世书法和雕刻艺术皆影响深远。 青铜器上的铭文对于研究断代和判断王朝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经过后世的修改,保留了当时的真实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有许多可以视为信而有徵的历史文献。同时,商周青铜器铭文都是当时语言的记录,保存着大量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的资料,经过数代学者的长期以来,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青铜器铭辞学。 本次展出的一尊硕大的“妇好夔足方鼎”内就有铭文“妇好”二字。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个妻妾中最受宠爱者,是位女将军,曾率领12000多人去平定异族的叛乱,还曾代替商王武丁主办多场祭祀活动。1975年在发掘其幕时,出土了109件铸有“妇好”铭文的器物,专家们再辅以甲骨文和其他文献的记载,判断墓主为妇好大墓,震惊了世界。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