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出阁的哭婚风俗——土家哭嫁歌
2008-08-01 14:37:10 已浏览次
聚居在三峡地区的土家族在婚俗方面保留着古朴的民族习俗,别具一格的环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中“哭嫁”最有代表性。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描绘道:“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这些歌唱,来自于社会底层,带着泥土芳香,有质朴的民俗美。


土家婚俗——哭嫁1
土家族过去整个结婚过程都伴随有婚俗歌进行。按婚礼 程序又分哭嫁歌、扮郎歌、拦门歌、发亲歌、交亲歌等。在结婚前几天,甚至前半月、一月,待婚姑娘就要开始哭嫁。每到天黑,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哭嫁歌内容相当丰富,大致有哭爹妈、哭姊妹、哭兄嫂、哭姑舅、哭媒人、哭苦情、哭席、哭花、哭辞祖宗、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撒筷子、哭上轿等,其形式有单哭、对哭。因而相对应的还伴有娘哭女、妹哭姐、嫂哭妹、哭十姊妹等内容。凡哭腔优雅、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者倍受称赞。
土家历代重视哭嫁,姑娘出嫁是非哭不可的,借以告别在娘家的闺女生活,抒发情感,这是土家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旧时,不少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以免婚前哭得不好,遭人笑话,视为愚笨。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你停我唱,通宵达旦,若悲若喜,悲喜交融。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充满浓郁的风土味。
土家族过去整个结婚过程都伴随有婚俗歌进行。按婚礼 程序又分哭嫁歌、扮郎歌、拦门歌、发亲歌、交亲歌等。在结婚前几天,甚至前半月、一月,待婚姑娘就要开始哭嫁。每到天黑,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哭嫁歌内容相当丰富,大致有哭爹妈、哭姊妹、哭兄嫂、哭姑舅、哭媒人、哭苦情、哭席、哭花、哭辞祖宗、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撒筷子、哭上轿等,其形式有单哭、对哭。因而相对应的还伴有娘哭女、妹哭姐、嫂哭妹、哭十姊妹等内容。凡哭腔优雅、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者倍受称赞。
土家历代重视哭嫁,姑娘出嫁是非哭不可的,借以告别在娘家的闺女生活,抒发情感,这是土家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旧时,不少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以免婚前哭得不好,遭人笑话,视为愚笨。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你停我唱,通宵达旦,若悲若喜,悲喜交融。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充满浓郁的风土味。
土家婚俗——哭嫁2
“哭嫁歌”是一种边哭边诉的歌,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如一单哭、两人对哭(与父母、与兄弟、与姐妹、与亲友等等)及合唱(“哭十姊妹”)等。且是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既有放声哭唱 的,又有低声泣唱的。哭唱还有曲牌、调式,但多如山歌、灯歌及小调类,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歌词以长短句为主,也有“五言七句”、“七言四句”及“七言五句” 的。尤其是程式化的歌词较押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 厚。
“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 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 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 酌酒,依次传杯轮唱或对唱,胜者享受糖食,负者罚酒,直至夜 深始散。十姊妹歌多为一人领唱,众女伴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唱到高潮处,在座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词有回顾也有祝愿,多为表达姑娘感怀父母养育之恩和出嫁前的离情别意,也有很大部分是关于孝顺公婆、敬夫教子以 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词优雅,场面井然。欢乐时,轻 快的节奏、跳荡的旋律伴合着美丽的同句,生动地表达了姑娘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怀时,或高亢悠扬,或深情委婉,徐缓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调中,蕴藏着姑娘深沉的感情。
愉性在哭嫁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使“悲”与“喜”这两种对立的心理现象均衡,于歌哭中增添喜庆的热闹气氛。婚事对于出嫁者来说,内心充满幸福感和喜悦感,土家 姑娘却偏要悲悲戚戚地哭很久,乃是以悲的方式表达喜的内涵,虽悲犹喜。此风俗沿袭已久,土家人早在“改土归流”以 前,婚姻是比较自由的。“改土归流”后,由于地方官府加强了 对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强化了封建礼教,土家族人的自由 婚姻逐步被封建的道德婚姻所取代。这样,土家族人在男女婚姻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姑娘“哭嫁”的习俗,世代相传并沿袭下来,形成一种把喜事办成悲事的文化形态,是巴人及其后裔独有的一种审美方式,以其哭而不悲、唱又如哭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绵延至今。从哭嫁的唱词来看,多为对骨肉分离的眷念,其间蕴含着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姑娘们告别人生的一个阶段,在踏上一个新的人生旅程之前,总会对熟悉的环境和亲人产生无限眷念的情感,通过唱哭嫁歌,来尽情宣泄郁积于心的情感,表达父女母女至真情爱,是纯朴自然的人情美的流露。
和“姊妹歌”相对应的“伴郎歌”,情景和唱“姊妹歌”大同小异,只是情绪更为热烈、粗犷、风趣。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家择九个未婚男子设筵陪新郎一起通宵唱歌饮宴,祝贺新郎,又 叫“陪十弟兄”。先在酒宴上放—“令杯”(即行令唱歌),放到谁面前谁就先唱,然后依次进行。唱的内容一般是吉庆祝贺的词,有四言八句,也有俗词俚语,曲调优美,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多为独唱、对唱,也有“喊歌”、“叫歌”,有时一领众和,欢歌取悦,兴尽而散。
“哭嫁歌”是一种边哭边诉的歌,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如一单哭、两人对哭(与父母、与兄弟、与姐妹、与亲友等等)及合唱(“哭十姊妹”)等。且是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既有放声哭唱 的,又有低声泣唱的。哭唱还有曲牌、调式,但多如山歌、灯歌及小调类,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歌词以长短句为主,也有“五言七句”、“七言四句”及“七言五句” 的。尤其是程式化的歌词较押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 厚。
“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 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 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 酌酒,依次传杯轮唱或对唱,胜者享受糖食,负者罚酒,直至夜 深始散。十姊妹歌多为一人领唱,众女伴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唱到高潮处,在座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词有回顾也有祝愿,多为表达姑娘感怀父母养育之恩和出嫁前的离情别意,也有很大部分是关于孝顺公婆、敬夫教子以 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词优雅,场面井然。欢乐时,轻 快的节奏、跳荡的旋律伴合着美丽的同句,生动地表达了姑娘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怀时,或高亢悠扬,或深情委婉,徐缓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调中,蕴藏着姑娘深沉的感情。
愉性在哭嫁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使“悲”与“喜”这两种对立的心理现象均衡,于歌哭中增添喜庆的热闹气氛。婚事对于出嫁者来说,内心充满幸福感和喜悦感,土家 姑娘却偏要悲悲戚戚地哭很久,乃是以悲的方式表达喜的内涵,虽悲犹喜。此风俗沿袭已久,土家人早在“改土归流”以 前,婚姻是比较自由的。“改土归流”后,由于地方官府加强了 对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强化了封建礼教,土家族人的自由 婚姻逐步被封建的道德婚姻所取代。这样,土家族人在男女婚姻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姑娘“哭嫁”的习俗,世代相传并沿袭下来,形成一种把喜事办成悲事的文化形态,是巴人及其后裔独有的一种审美方式,以其哭而不悲、唱又如哭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绵延至今。从哭嫁的唱词来看,多为对骨肉分离的眷念,其间蕴含着丰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姑娘们告别人生的一个阶段,在踏上一个新的人生旅程之前,总会对熟悉的环境和亲人产生无限眷念的情感,通过唱哭嫁歌,来尽情宣泄郁积于心的情感,表达父女母女至真情爱,是纯朴自然的人情美的流露。
和“姊妹歌”相对应的“伴郎歌”,情景和唱“姊妹歌”大同小异,只是情绪更为热烈、粗犷、风趣。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家择九个未婚男子设筵陪新郎一起通宵唱歌饮宴,祝贺新郎,又 叫“陪十弟兄”。先在酒宴上放—“令杯”(即行令唱歌),放到谁面前谁就先唱,然后依次进行。唱的内容一般是吉庆祝贺的词,有四言八句,也有俗词俚语,曲调优美,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多为独唱、对唱,也有“喊歌”、“叫歌”,有时一领众和,欢歌取悦,兴尽而散。
土家婚俗——哭嫁3
以肝肠欲断的哭啼迎接喜庆的出嫁,以快乐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灵,男人跳茅古斯舞时腰上扎一根象征生死崇拜的“精鲁棒”,九重十二层的冲天楼却没有一根钉,这就是土家族,一个独一无二的民族。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位于张家界市区,离飞机场2公里,离张家界森林公园20公里。入张家界风情园,你可在九重天世袭堂领略到土家建筑的精华,然后听听哭嫁、欣赏土家祭祀、茅古斯舞,这个居住在深山里的土家民族的风情你便可领略一二。
哭哭啼啼办喜事
“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知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已哭得声音嘶哑,两眼红肿。其凄其痛,恰如生离死别。哭嫁并不是土家族所独有,汉、藏、彝、壮、撒拉等民族都有哭嫁的婚俗
责任编辑:maggie
以肝肠欲断的哭啼迎接喜庆的出嫁,以快乐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灵,男人跳茅古斯舞时腰上扎一根象征生死崇拜的“精鲁棒”,九重十二层的冲天楼却没有一根钉,这就是土家族,一个独一无二的民族。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位于张家界市区,离飞机场2公里,离张家界森林公园20公里。入张家界风情园,你可在九重天世袭堂领略到土家建筑的精华,然后听听哭嫁、欣赏土家祭祀、茅古斯舞,这个居住在深山里的土家民族的风情你便可领略一二。
哭哭啼啼办喜事
“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知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已哭得声音嘶哑,两眼红肿。其凄其痛,恰如生离死别。哭嫁并不是土家族所独有,汉、藏、彝、壮、撒拉等民族都有哭嫁的婚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