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主系汉废帝刘贺 遗址将建5A级景区

  遗世:抑郁侯王

 

  据地方志所载,刘贺远封豫章后,常遥望北方,愤慨而还。

 

  短短一月,皇帝变成平民。

 

  来时,群臣簇拥,走时,家丁零落。

 

  返归山东故国的刘贺,位置颇有些微妙。霍光以上官皇后的名义,赐予刘贺食邑两千户,昌邑故国的财物也给了他,但王的身份,却再没有了。

 

  公元前63年,霍光已死,霍族已除,继位的汉宣帝既是忌惮,也是念及骨肉之情,下诏改封30岁的刘贺为海昏侯。刘贺便率家人,顺鄱阳湖,沿赣江而上,千里迢迢来到了偏远的豫章郡。

 

  虽然在物质上是富足的,但刘贺的政治生命,他与皇权、与帝国中心长安的联系,基本已被宣判了死刑——朝中侍中金安上谏言,刘贺虽为列侯,但为上天抛弃,不应该奉行宗庙,也不应参加朝见天子之礼。宣帝同意了这一建议。

 

  据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刘瑞的观察,在此之后,在各诸侯一年一度到长安参加大型活动的名单上,就看不到刘贺的名字了。

 

  尽管如此,刘贺还是心向着北方。地方志《豫章记》记载,他常行船到修水与鄱阳湖交汇处,遥望北方,愤慨而还。后人便称此地为“慨口”。清代诗人黄正澄有诗:城漫移昌邑,侯空据海昏。

 

  在一次行舟中,豫章的太守卒吏孙万世问刘贺:你被废时,为什么不斩大将军,却听凭别人夺去天子玺印与绶带呢?刘贺说:错过了机会。孙万世又说,你不久会应在豫章封王。刘贺回:应该会这样,但现在不该谈论。

 

  这番对话被告发,汉宣帝知道刘贺没有能力再起事,就下诏不予追究,只削夺了刘贺食邑3000户。

 

  考古发掘证明,在海昏侯国的四年,刘贺该是在疲病交加中度过。

 

  在椁室内,考古队员发现了两张两米多长的卧榻,江西师大古籍整理与研究所副所长王刚认为,这证明他后期长期躺在榻上会客,连起身都是困难的。早在山东昌邑故国时,《汉书》对他的腿疾就有过记载,称他“身长体瘠,病痿难行”。

 

  和卧榻一起被发掘出的,还有冬虫夏草、火锅等文物,王刚认为,这应该是治疗他的咳嗽、为他御寒所用。但这并没有延长他的寿命。公元前59年,刘贺病逝于昌邑城,年仅33岁。

 

  离世:举国之葬

 

  海昏侯墓园为4.6万平方米,仅发掘主墓,考古队就挖出了6000方土。

 

  考古发掘已进入最后阶段,刘贺的死因仍是未解之谜。

 

  从墓葬中的遗存推测,下葬时,人们举着绘有天上、人间与地下瑰丽场景的招魂幡,把刘贺的灵魂和尸身引到墓穴之中,再在棺木上盖上绣满花纹的荒帷,最后将招魂幡放在棺盖之上。

 

  仔细观察主棺可以看到,主棺下的棺床带有轮子和滚轴。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说,这样的棺床在汉代考古中是第一次发现。这样精细和考究的工艺,并不常见。

 

  棺盖上的漆皮已经斑驳,在放大镜下观察会发现,那并不是木的纹理,而是规律分布的无数方格。沈从文曾经的助手、如今的纺织品修复专家王亚蓉边摩挲着木片,告诉记者,这应该是工匠在棺木上铺上麻,刷漆,再铺麻,再刷,反复十余次而成。

 

  也许很早,刘贺就预感到了死亡的临近,张仲立这样猜测,证据是——海昏侯墓园为4.6万平方米,仅发掘主墓,考古队就挖出了6000方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提前几年修建,不是举全侯国之力,建不出这座举世瞩目的地下宫殿。

 

  汉代奉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临死之前,刘贺都想了些什么?在主墓转了一圈,参与过江都王墓发掘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泽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死前,刘贺还是不甘心,但在制度上,他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所指的制度,是“黄肠题凑”——椁室为四周用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是帝王或经特许的贵族专用的下葬形式。发掘中考古队员发现,相关建筑构件被改造成了过道。“下葬时没敢用,最终放弃了。”

 

  同样佐证这一心理的,是椁室内发现的玉料。“应该是做了玉衣的准备”,李泽斌觉得,刘贺曾试图希望皇帝下旨,给他穿玉衣下葬的资格,但最终也未等到。

 

  12月15日,考古队员在主棺旁发现了一枚刻有“大刘记印”的玉印。采用龟钮,说明是臣子,符合列侯身份,但强调“大刘”,彰显家族身份,回避个人信息,“或许反映了海昏侯制作印章时的特殊的境遇与心态”,北大熊长云教授这样分析。

 

  刘贺死后,海昏侯国一度被除,直到公元前46年,汉元帝又封刘贺之子刘代宗为海昏侯,传承四代,直至东汉时期,王莽篡位,侯国取消。

 

  海昏侯家族,与大墓一起,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尽管世人探寻掘冢觅宝的欲望未减,但受鄱阳湖地震、洪水的保护,墓葬仍安然藏在南昌山野的隐秘之处。

 

  直至2000多年后,一个14.8米深的盗洞,将它重新暴露在世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