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一普”年终盘点:攻坚克难阔步前行

  2015年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攻坚之年。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围绕信息采集登录审核这一中心任务,坚持进度与质量并重,我省的“一普”工作继续扎实有效推进。

  普查的组织保障

  5月7日,浙江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管理与数据审核培训班在杭州举办。全省各级普查办、各有关省属以上单位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约200人参加培训。省普查办主任陈瑶在培训班上,根据2015年度全国省级普查办主任工作会议精神,对我省的工作目标进行了明确部署。8——9月,省普查办主任陈瑶、副主任吴志强、郑建华分别率领督查组,赴各地实地督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此外,省普查办从5月开始,通过省普查工作简报的形式,每月对全省的登录进度进行通报,同时在浙江文物网上定期予以通报。

  自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式开展以来,各地均已将普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项安排,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为我省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省普查办最新核实统计,2015年浙江省共落实普查经费1975.09万元,其中省本级落实130万元,地市级落实496.1万元,区县级落实1348.99万元,落实比例100%.

  结合普查工作的实际需要,省普查办同时积极开展全省性业务培训,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保证普查工作质量。省文物局先后委托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举办浙江古代青瓷鉴定培训班(4月)、浙江古代书画鉴定培训班(11月),加上5月的全省普查进度管理与数据审核培训班,总计培训人员约300人次。

  普查的主要成果

  截至2016年1月1日,浙江省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注册并维护收藏单位账号650家,开始报送数据单位650家,完成报送单位641家。全省申报藏品总数888875件/套,已登录藏品总数865324件/套,藏品报送进度97.35%.其中申报珍贵文物总数89951件/套,已登录珍贵文物总数83077件/套。我省申报藏品总数、申报珍贵文物总数、已维护收藏单位数量、已登录藏品总数、已登录珍贵文物总数,分别暂居全国第9、12、3、5、5位。

  根据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联合部署,凡是已列入浙江省古籍收藏单位名录的单位,其古籍在古籍普查平台完成登录,其他单位收藏的古籍则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进行登录。据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普查进度通报统计,全省古籍藏量约为2536992册,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省古籍普查共完成317005部2309010册,普查完成率91.01%.同时,在国家文物局普查办的大力协助下,我省还启动了古籍普查数据的转换导入工作,首批转换导入浙江图书馆古籍普查数据93370条。

  鉴于普查登录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省普查办自7月开始组织实施全省普查数据的离线预审工作,并要求各地于10月底前全面完成普查数据的离线采集报送。根据省普查办的安排,自6月30日起,各地各级收藏单位停止直接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报送数据,由省普查办组织专家先行对各地上报的数据开展离线审核。各收藏单位按照省普查办反馈的审核意见对数据进行修改核对后,再上传至国家普查平台。截至2015年底,我省已经完成离线审核数据约54万条。目前,此项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普查的经验建议

  本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首次开展,覆盖面广,难点在系统外,尤其是省属以上单位。就此情况,省普查办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双管齐下,普查进度有效推进:一方面统筹协调,善于借力,充分发挥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垂直管理优势及辖区普查办的属地管理优势,锲而不舍争取收藏单位的理解与配合;另一方面,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发挥专业优势,认真主动,耐心细致,帮助系统外国有单位做好文物认定和信息采集登录等各项具体工作。

  本次普查时间紧,任务重,充分暴露了我省基层专业人才的匮乏与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为提高审核效率,保障数据质量

  省普查办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及时建立审核专家组,开展全省普查数据的离线预审工作。审核专家组成员主要来自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杭州市系统内文博单位,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至少由三名专家组成,实行坐班制,每周轮流在省普查办集中进行离线数据审核工作。实践证明,这项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我省普查数据的质量与进度。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本次普查实行统一平台、联网直报、分级审核,数据的报送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上集中进行。毋庸讳言,过去的一年,平台的不够通畅稳定,给本就紧张的登录审核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我们建议国家文物局普查办能够进一步提升平台性能的稳定性与操作的便捷性,助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完美收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