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侧记

      11月28日—29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在北京联合大学成功举行。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张连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北京大学陈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李梅田教授、南京大学张良仁教授、北京联合大学韩建业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冯小波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武家璧教授、北京联合大学陈悦新教授等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湖北美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等考古文博院校的47名研究生、博士生参加了论坛论文答辩。在论文答辩中,参会同学的论文既有对文化区系学术理论的阐发,也有对具体器物的研究,既有传统考古学研究的范畴,又有崭新考古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究,学生演讲新意迭出,专家点评确切中肯,年轻学子的学术新思想发人深思,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坚定了青年学子的学术自信。学术争锋、思想交融、切磋技艺、砥砺创新,在短短两天的论坛会议期间,使青年考古学子享受了一场学术的盛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论坛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打造青年学子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

 

      为青年学子提供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既是对青年学子学习成长的提携与帮助,也是青年学子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先后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今年移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北京高校考古专业学生,乃至全国高校考古学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下的研究生通过论坛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张连城教授致辞

 

      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张连城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考古科学的发展更显示出与时俱进的态势。遥感考古、天文考古等考古学分支学科在新兴交叉学科的支撑下呈现可喜的发展。考古学的进步需要多学科的交流、融合,惟其如此,才能协同创新。而新时期的学术交融尤其需要打造一个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子提供展示成果、交流心得的机会,在相互的异同比较中推动考古科学的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魏坚教授致辞

 

      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的发起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魏坚教授认为:“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碰撞思想的机会,这是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举办的初衷。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除在京考古院校的研究生参加外,每年还邀请三至四所京外高校的研究生参加。今年参加论坛的京外高校较之往届有了较大提升,这充分说明我们的论坛有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号召力、感染力、亲和力。论坛的成功是兄弟院校之间相互协商提高的成果。论坛的发展、进步要依靠学术的传承,学术的传承需要将优秀的青年才俊不断地选拔、提携起来,这样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将这个论坛举办下去,让青年学子的学术之光在这里能够碰撞出崭新的思想火花。”

 

      发出中国青年考古学子的“学术好声音”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中国考古学之所以长盛不衰、薪火相传,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考古学界有着脉络清晰的学术传承体系。一代代的考古学人都不遗余力地将考古青年学子的培养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的设立目的就在于使广大考古青年学子展示才华,砥砺提升,发出中国青年考古学子的“学术好声音”。

 

      本次论坛得到全国设立考古文博专业的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热烈响应,参会人数、提交论文数量再创新高。论坛共收到近百篇参会论文,经过论坛组委会的初选后,选取其中的47名同学的论文,参加论坛的发言讨论。论坛组委会为便于对参会学生论文进行评议,特设立“史前至夏商周考古”、“秦汉至元明清考古”、“公共考古、文化遗产及博物馆”三个专题,分别展开审议。为保证论文评比的客观公正,论坛组委会特别邀请来自京内外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位专家作为点评嘉宾进行了评议发言。参会学生的论文发言内容涉及面广,新材料、新方法、新路径、新观点不断涌向,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考古学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专家在评议过程中,针对学生论文的论题设定、材料运用、研究手段、研究视野的优缺点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点评,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论文选题研究的深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宝贵建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成璟瑭副教授致辞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成璟瑭副教授充满感慨地说:“参加本次论坛的学生人数众多,论文题目也是多种多样、新意迭出。从时间上讲,参会青年学子的选题,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时间跨度很大。从空间上讲,学生的选题涉及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甚至于扩展到伊朗、印度,这展示出学生宽广的研究视野。这说明北京这个考古论坛在走出北京,走向世界,正在向世界考古学界发出中国考古学子的‘学术好声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陈豪同学发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陈豪同学代表参会同学做总结发言,她说“考古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每一位学科的钻研者都会在其中遭遇到困难与疑惑,都会在自己踏破铁鞋找真理的征途中遭遇迷惘和困惑。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遇到更多的知音和知己,会遇到更多的快乐和动力。论坛的举办使我们有机会相互了解、有机会开拓视野沟通与交流,使我们有机会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世界,也使我们有机会找到走向未来的合作点,博学众家之所长推动未来考古学的发展,让世人看到更多精彩的崭新历史。”

 

      引领青年学子走到考古学术研究最前沿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有一套很严整的方法论,其基本规则是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和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即器物形态学。作为年轻的学子在早期的学术训练中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学术态度、高远的学术目光和恰当的学术方法。在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上,考古学界知名专家就当今考古学界学术前沿关切的话题向参会学生进行了阐发交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韩建业教授做总结发言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韩建业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当今考古研究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现在的考古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一样,存在虚无化的问题。一些人对学术传统不够重视,在不加任何论证的前提下就轻易地否定学术前辈的学术研究成果,建立起个人所谓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比如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心问题的探讨中忽略对于中原文明的研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探讨上盲目的轻信西方,提倡中国文化西来说。所有的研究都应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之上,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有很多成果是我们后继的研究者应当吸取的传统,我们的学术前辈、学术传承对于学科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这个文化自信。第二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考古学研究的碎片化倾向比较严重。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家的关注点、兴趣点逐渐增多,多学科的合作、交融创新逐渐增多,考古细节的研究日益突出,这没有问题。但是考古学必须对一些大的问题作出回答。从李济、苏秉琦等老一辈学者开始中国考古就对中华民族来源、形成、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等问题十分关注。现在,由于过度关注考古学中细小的事情,没有人再顾及这些大的文化区系的研究,这就使得一些所谓的民间学者钻了空子,甚至于写出十几本专著来讨论中国文明来自西方等。考古学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发出学界的声音。第三,考古学过于科学化。所谓的考古科学化就是考古完全依赖于科技的思维。考古学最终的研究归宿是人的问题,是要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都融入其中,而不可能完全依靠科技的手段将人类社会化验、检验出来。科技考古只是我们加强考古研究的一种手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人民大学李梅田教授做总结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李梅田教授认为:“考古学中一些传统的支柱型的方法论是考古学发展到今天的生命力所在。考古每天都有新的材料产生,需要我们对新的考古材料进行重新的解读,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考古学已经建立的原有时空框架、年代谱系。我们不应抛弃考古学以往的一些好传统,类型学问题、区系类型学的问题、文献与考古结合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虽说考古学与中国史、世界史并列为一级学科,但是考古学从根上仍属于历史学科大的学科门类之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在考古学研究中,应充分发掘利用历史的知识、文献的知识。”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考古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用考古资料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考古学既要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探求各地区与民族间发展过程中的差异与造成发展差别的原因,从而更进一步完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参加论坛的研究生同学普遍表示,参加这样的研讨既是学术的“交锋会”,更是学术前沿资讯的“获取会”,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科研习惯,为今后开展更加扎实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