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鼎:博古博新,我的传承认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年画家孔鼎近照

 

      吾家为五代国画世家,自高祖杏荪公以来代有画人,曾祖子瑜、祖父小瑜、伯父辈伯容、仲起,均以此为业。

 

     然,祖辈们的历代坚持、苦心丹青,在我最初学习绘画时并没有顺其自然地影响到我的内心,我平淡的顺应着生活的安排。在我的小世界里,似乎也没有什么事能够真正引起我的兴趣,我没有名利的渴望,也缺少功名的嗜好。记得以前在美院时和一位老师说自己画画没有使命感,是画着玩的。当时他很认真的告诫我:“画画的人要有使命感!才能画得好!”可惜当时年少不解,也没在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三十几个春秋,除了年龄递增,每日习书之外,一切都未有任何改变。也许是孔家的文化渊源,近几年我时常思酌孔子的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句话每每在深夜触动我的心灵,我都如鞭抽身,身心煎熬。是时候改变自己了!于是我痛定反思,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和愿意做的,似乎也只有绘事一途方为立命之本,惟有书画才能使我精神焕然、潜心笃志。这也许就是血脉烙印吧!

 

      在画界中,“一人倡之”,就“群而效之”,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学习古今名家的优长之处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学习传统时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需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自祖父小瑜的博古画闻名于世,“群而效之”的现象自然存在,但博古画的内涵却被多数画者抛弃或者说漠视,多为营生伎俩。文物是国之魂“可以辅翼道德”、“可以救援经济”,文物具有造型美,具有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价值。青铜、陶器、瓷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都是中国独创的艺术品,道地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典型的华夏文章,华夏之美。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无从认识,也无从了解。如果画青铜器不懂纹样,不知殷商,不知礼器名目就草草下笔,那也就缺少了博古画的内涵,丧失了灵魂,所以了解熟悉文物就是一大课题,必须多读书多积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另外,画画又是很个人的事,它体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独特感受,多些求索精神,少些名利心思,不能为了追逐市场的审美而去随意改变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独具个人品性的艺术作品。

 

      作为孔家后人,我必须勇于坚持自我,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坚持不懈、奋力追逐梦想。这就是我老师所谓的绘画使命感吧!

 

      孔  鼎

 

      甲午仲夏书于自在轩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