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故宫古建技艺面临“人去艺亡”
2015-11-24 11:00:44 作者:张然 来源:京华时报 已浏览次
日前,全国政协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参会发言时表示,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面临“人去艺亡”的严峻局面。
>>现状
古建修缮队被迫解体
单霁翔指出,故宫博物院拥有古建筑9371间,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皇宫建筑群。2008年“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单霁翔介绍,随着岁月流逝,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日渐退化,非遗传承与保护危机凸显。2010年由于体制原因,延续60年的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被迫解体,因为古建筑修缮工程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中被视为一般性的土木工程,“一刀切”地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造成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问题。如此下去,“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面临“人去艺亡”的严峻局面。
>>问题
传统技艺传承难为继
单霁翔介绍,目前,古建修缮最大的困难是专家队伍稳定方面。现有文物修复专家年龄结构老化,并且存在退休以后不能返聘或返聘待遇较低的状况。
传承方面,目前进入事业编制的人员需有北京市城镇户口,新传承人难以获得事业单位编制成为故宫博物院正式员工,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状况。
特别是目前古建筑修缮被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引入市场竞争,往往以综合报价或“谁报价低就用谁”的简单标准,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修缮队伍技术水平普遍下滑,在施工操作中表现出种种不规范,使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难以为继。
此外,目前故宫古建筑修缮材料采用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方式取得。价格便宜占重要因素,因此精工细作的传统修缮材料逐渐被迫退出竞争,难以保证故宫古建筑修缮所需传统材料的质量。
>>呼吁
保障古建专家相应待遇
针对以上问题,单霁翔疾呼合理制定文物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按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退休标准,保障他们享有与付出相适应的待遇;建立特殊人才选聘制度,保证专业工匠队伍的稳定和培养;改变通过招投标程序选择文物修缮企业的机制,制定专业技术队伍相对固定、培训有保证、水平不断提高的制度;改变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解决古建筑修缮传统材料供应问题,扶植传统材料生产企业。
>>案例:
故宫一张顶棚纸工艺也大有来头
乾隆花园的倦勤斋为一排九间坐北朝南的琉璃瓦房,从外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修缮时就遇到几十种特殊的工艺,如天棚顶上60多平方米的通景画,背面衬的是乾隆时期用纯桑皮制作的韧性超强的纸,但是这种纸已经几乎无人生产。最终在安徽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找到了有五代祖传手工造纸工艺的传承人,经过上百次试验才获得符合质量的传统桑皮纸,重新把通景画裱在上面,虽然人们看不到这一努力的成果,但是如果200年、300年后再修倦勤斋,就可以知道当年是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这就是“为未来保护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