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实现线上随时购票、3秒入园、智能语音导游
如今,当您游历龙门石窟,凝视伊河两畔山上的石窟时,会发现那些姿态安详的千年大佛已经“活”了起来。通过手机,您不仅能了解到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背后的厚重文化,还能通过各种游戏“与佛互动”并将发生在这里的“精彩”传向各地。
历史构成了一个轮回。1500多年前,得益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能工巧匠们融合外来艺术形象,吸纳东晋、南朝和中原汉文化的元素,在龙门形成了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为代表的独特魅力。而今,“互联网+”为龙门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这种东方神韵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河南省旅游局1900万元打造的云平台,从中原腹地一次次传向世界各地。
穿越千年,龙门大佛约你“摇一摇”
在龙门石窟,最近出现了不少新鲜事儿:许多游客在检票时,手中的“门票”变为了手机,只听“嘀”的一声,仅仅3秒钟,游客便得以顺利“通关”;同时,在景区内一些带有二维码的标识前,不少游客都会掏出手机“摇一摇”,随着“咔咔”的声音响起,每个晃动手机的游客脸上都会露出不少欣喜……
“龙门微信像‘小地陪’,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年十一黄金周,从武汉来洛阳游玩的田彬夫妇,在龙门石窟近3小时的游览过程中,刷新了对微信的认识。在游览中,他们不仅“没有排队,用微信买的票”,还通过扫描二维码听到了语音讲解。
但让田彬最感兴趣的还是通过微信和龙门众佛进行的“互动游戏”。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记者看到,一张写有“6分萌”的自拍照已被30多个微信好友“点赞”。田彬告诉记者,来龙门前他就听说过这里有一尊“剪刀手萌佛”,而当天自己不仅见到了这尊“萌萌哒”的佛像,上传的照片还被他给予了“6分萌”的评价。
景区里的这些新变化缘起7月15日。当天,河南省首个“互联网+”上线项目—“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正式与游客见面。从那时起,在龙门石窟,游客不仅可以通过微信实现“电子购票,3秒入园”,还能听到景区内64个主要景点的详细介绍。同时,8项让游客能“与佛互动”的小游戏也与游客正式见面。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项目完成上线以来首次“大考”:共接待游客28.27万人次,同比增长10.5%。人气虽火爆,但售票窗口前排队的“长龙”却很少出现,黄金周期间34999单门票使用微信方式支付,占比总购票人数的20.32%。
架上“互联网翅膀”,未来智慧景区的功能任你我遐想
“互联网+”不仅让旅游变得更加轻松惬意,还让龙门所蕴含的厚重文化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向外扩散。
“截至8月15日,微信公众号平均每天增加粉丝9000人,平均每天超过12万次点播体验智能语音讲解,同时,约有37.64%的游客在首次体验8小时之后会再次收听……”龙门石窟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线一个月的“互联网+龙门”便向世人上交了一份拥有“互联网速度”的成绩单。
更为令人侧目的是,在近40万的游客人群中,占比数据如下:河南19.52%、广东6.12%、江苏5.24%、北京4.71%、上海4.63%;在游客购票习惯上,60.43%的男性游客会一次购买两张门票,59.38%的女性游客会选择在下午购票游览龙门……一组带有明显“大数据分析”特征的统计数字,给这座1500年历史石窟的未来留下无限遐想。
“‘错峰游览’,‘分人群推送不同的文化信息’等功能都将借助‘大数据’的运用而陆续实现。”谈及智慧景区日后的发展,龙门石窟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迎告诉记者,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龙门”的魅力将让游客得到更好的体验。
10月18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世界旅游互联网大会上,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与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龙门石窟被列入国家旅游局首批“互联网+旅游”示范单位;10月23日,龙门石窟与腾讯合作建设唯一一个“互联网+综合示范基地”。
河南旅游尝到信息化的甜头
记者从省旅游局获悉,“互联网+智慧旅游”,是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的重点内容,全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对此也充满了期待。
“在提升景区管理水平的同时,它还能够起到提高游客满意度、改善景区经营模式的效果,能够带动当地人民和景区从业者从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改变。”河南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河南省旅游局建立了省内景区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景区流量监测系统、旅游大巴监控系统,在旅游监管方面也有很多信息化的运用。
2012年,河南省旅游局投入建设了全国首个旅游云平台。其中最有特点的河南旅游资讯网,有独立IP地址的用户点击率为每日3万——4万。
截至目前,省旅游局已借助云平台,为旅游企业和基层单位提供多项基础服务为“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响应“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时间不长,但我省多个旅游城市已经尝到了e空间和云平台带来的好处。目前,除了龙门景区,我省的嵩山景区、云台山景区也在积极探索旅游行业“互联网+”的新形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