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大会20日乌镇开幕孙君带着乡愁做乡建

  由中国乡村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中新社浙江分社协办的“首届中国古村大会”将于11月19日——21日在浙江乌镇举行。

  大会将以“保护与活化”为主题,邀请住建、国土、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进行研讨和分享。

  据悉,中国古村大会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探讨古村保护与活化重要事务平台,实现传统乡村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保有与传承。

  大会开幕前夕,北京绿十字与中国乡建院联合发起人,中国·农道联盟秘书长孙君受邀讲述他主持的乡村建设金牌案例,并基于他长达17年的乡建生涯分享如何带着乡愁进行乡村建设。

  由政府、专家、村“两委”合作的综合性项目郝堂村是乡村建设的成功典范。郝堂村的主要特点是以农民生活和生产为主题,把权利还给村“两委”,乡村内置金融,所有的项目在建设实施中都是以村“两委”为主体。

  “我一直认为一个村找到好的当家村‘两委’,基本就成功一大半。我们承担的角色叫‘帮忙不添乱’,几千年来没有‘乡村建设’这个概念,乡村依然存在。很多乡村建设都是‘帮忙又添乱’,我们在这个村建设过程当中,基本按照‘两委’的想法和需求,用专家、政府和社会力量,渐渐帮助他们。”孙君如此说道。

  在郝堂村的建设过程中,以“先生活后生产”的概念恢复常态农业,尽量不调整产业,村民们原来种田、居住在一起还是维持不变,做他们熟悉的工作。今天,郝堂村自愿回来的年轻人达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离开土地谈乡村那是扯蛋;离开农民谈乡建那是自恋;远离政府谈乡愁,那是做梦。郝堂村项目顺利实施,就坚持了这三个原则,这是方向,也是村长的愿望。”孙君说。

  山区传统村落桃源村的建设同样秉承了村民自治的原则。当时以石头房为主的老建筑已经被村民抛弃,大家都去边上建新的房子。那时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大拆大建,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还没有开始。

  因此,对桃源村建设的首先是从村民手上把荒废的老房子收回来,充分利用政府的资金做基础性建设、环境建设。打造以农耕文明为主体、以常规农业为产业的模式,维持古村落的原汁原味。“桃源村属于古村中的‘原种’,我们不想做‘山寨’,更不想做成‘转基因’。现在桃源来的是艺术家,艺术家喜欢哪里,就说明哪儿更具有文化,更靠近真实。”孙君很认真地说。

  由众多设计单位共同完成的湖南高椅村在建设过程中和当地高度配合,保持村庄肌理不动,维护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方式,做局部功能性改造,此外在村外开辟了一个新村,把新村和老村分开。

  “保护与发展,乡愁与开发,如何让高椅村再活五百年,我们、政府,还有农民做了很多努力。慢慢来,慢慢走,这就是古村落活化之路。”孙君一语中的。

  从村扩展到县的乡村建设目标,孙君和他的团队把视野扩展到县城。新县是最近两年做的新项目,这个项目利用贫穷老区的固有资源和文化,把老区的生态环境优势提炼出来,不仅为红色老区、红色旅游,提供一种新的可借鉴的模式,也对新县人民转变观念和思想起了重大的助推作用。

  就现今备受关注的如何将农村与市场接轨的问题,孙君认为基于农民种好田、让将来回乡的年轻人以农为主、以副业为辅、在农民完善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基础上,再谈利用科技、乡建、电商等方式与市场对接是可取的。

  谈到回归农村的年轻人,孙君坦言,中国农业确实在品种、品质、产量有不足的部分,年轻人回来后,主要职责应该是把农副产品做的更纯粹,口味更好,产量更高,助推家乡的农业。

  “中国乡村的希望在农民,在正在返乡的年轻人。在落叶归根的中老年,他们只要踏上家乡的土地,乡村很快会枯木逢春,这就是乡村的力量。乡村建设,我们要站得更远,要顺势而为。更重要的是在小儿、中年与老年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乡村生命链,只要这个生命链留在土地上,中华文明就依然如故。”孙君眼中满是希望。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