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梅止渴” 谈“观画治病”
曹操用望梅止渴的招数使饥渴难忍的士兵解决了人困马乏的故事,相信大家己经非常熟悉了。那么,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无疑为当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足以承载“生理”与“心理”的港湾。书画圈网小编依据相关资料编写此稿,希望对广大书画爱好者有所帮助。
书画——愈疾良方
关于书画与养生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定论,许多传统医书把书画作为“愈疾良方”。诸如何乔《心术篇》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脑中气,散心中郁也。”同时也流传着诸多“观画愈疾”的佳话。诸如宋代词人秦观曾患肠胃病,久治不愈,后因日观王维的《辋川图》,置身于山清水秀的画境之中,顿感心旷神怡,其病不治全愈的故事。从科学角度分析,“观画治病”类似于“望梅止渴”,具有心理暗示的疗效,人的生命是生理与精神相互依存,精神愉悦势必促进生理的协调。而书画与养生的另一个佐证,就是书画家的寿命。有学者曾经将明清两个朝代的帝王、高僧与书画名家的享年作了比较,调查结果是:书画家平均寿命80岁,高僧66岁,帝王则不足40岁。纵观中国书画史,书画家普遍高寿,诸如智永习书百岁而寿乡,欧阳询享年85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99岁尚习小楷,近现代书画家中吴昌硕84岁,齐白石97岁、林散之90岁,陈叔亮91岁、刘海粟99岁,沙孟海93岁,费新我90岁,启功94岁等等,最为典型的是上海两位书画老人,均享年105岁,一位是近现代国画大家朱屹瞻,另一位是苏局仙,其养生之道,自言:“唯书画而已。
书画——调节精气神
传统的书画艺术的重要功能是能够让人的心“静”下来。书画创作是一个“修心过程”,强调心平气和,调息凝神,排除杂念,正所谓养心莫如静心。西汉文学家扬雄说:“书,心画也。”唐孙过庭说“人书俱老”,都提出了书画艺术之于人的功能性意义:书画作为养生的载体,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精、气、神,达到平衡与最佳状态,因而书画艺术具有多种生理与心理治疗的功能。比如篆书使人舒畅,隶书使人恬静,楷书使人平和,行书使人潇洒,草书使人亢奋。传统的花鸟“五君子”题材,画梅可散去肝郁积闷,画兰令人心旷神怡,画竹可排除胸中怒气,画菊可助人不畏艰难,画松则可令人胸襟广阔。而传统的山水画则是一次佳构山水的心灵之旅,在青山绿水与鸟语花香的笔墨世界中,使人忘却世间的纷繁俗虑,心灵得到净化。
书画——养生长寿
所谓“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传统书画艺术的功能之一是养生。无论是书法经典的《兰亭序》,山水佳构《辋川图》,还是八大、石涛富有禅意的花鸟画,其本质都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物象的合一之境,即“天人合一”的书画之道,这种境界的核心就是养心与养生。于是一代大师黄宾虹凭借他对于传统艺术精髓的学术理解,把书画艺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黄宾虹《书画之道》中提出:“画学中兴思救国,特健药可医百病。”又有《与朱砚英书》:“书画称特健药,可使有病者无病,无病者不病。”最终在66年前,85岁的黄宾虹先生提出“艺术是最高的养生法,不但足以养中华民族,且能养成全人类的福祉寿考也!”,不仅指向个人,而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的高度,成为黄宾虹画学重要的艺术理念之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