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文献记载七夕习俗:乞子、求良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8月20日是中国农历七月七日的乞巧节,又称“女儿节”、“七夕节”。敦煌研究院当日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画和遗书文献中涉及古代“七夕”的传统民俗活动,首次呈现和记载了“古人如何过七夕”。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分隔天河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将在这一天鹊桥相会,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这一天,引发民众“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祈愿。记者20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包括《大唐新定吉凶书仪一部》等多部敦煌遗书中均有关于“七月七”的记载。

 

  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此次被披露“面世”的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文献呈现和记载了“观星乞巧”、“七夕乞子”、“庭院设供”、“乞巧穿针”、“拜月祈愿”、“求赐良缘”、“宴饮赋诗”等一系列古代敦煌“七夕”这天的传统民俗。

 

  研究发现,古代妇女在七夕乞子的风俗,最早在唐代就有记载,这在敦煌莫高窟第31窟、第55窟、第454窟都有此图像。古代敦煌民众每逢乞巧节来临时,都要将庭院洒扫干净,院中张挂锦彩,陈设香案,献供花果饮食这在敦煌遗书《七夕乞巧诗》和《文苑英华》中有记载。

 

  而据学者考证,七夕乞巧时所穿的针不是通常使用的缝纫用针,而是专门制作的多孔之针,或用名贵的金、银、输石(黄铜)等材料制成。有些人家还专设针楼,庭院中设乞巧台,专供穿针乞巧之用,如敦煌遗书《时文规范》中就有记载。

 

  “求赐良缘”不仅是现在单身男女对“七夕节”最直接地理解,在古代敦煌文献中亦有篇幅不小的记载。据了解,古代敦煌的未婚男女,每逢七夕还会设案祈祷、乞求天赐良缘。敦煌遗书中《五更转》就通篇以诗文的形式,分为五个时辰(五更),描述了七夕之夜唐代少女盼望与情郎相会的心境。

 

  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的敦煌石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古代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敦煌藏经洞出土的5万多件古代遗书中有不少关于古代节日民俗的卷子,记载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节日民俗活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