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和心生——谈山水画家李朝阳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中华文明古国,历史悠久,除了文字记载,建筑实证以外,就是艺术作品的遗存。其中,山水画不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而且包含了万事万物,内容丰富多彩,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民族的最高心智。

 

      ——李朝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气神

 

  在全国政协礼堂二楼,笔者初见这位扎根在兰州黄河畔近60年的川籍画家:面容清矍,身形瘦削,一团精气神。细谈之下,发现人如其表,画又如其人。

 

  李朝阳本名李崇发,幼时随父母迁徙至甘肃兰州。5岁接触绘画,喜欢描摹小人书;12岁拜师董吉泉,进入系统学画的正轨;而立之年,进入绘画创作的第二阶段;45岁,开始职业画家生涯;五旬之后,开始得奖无数……

 

  以上是李朝阳的官方介绍。虽简单,却也能从中窥探一二:入门早,有天分,却缺失了几十年的绘画经历,属大器晚成型。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幼年迁徙兰州的李朝阳,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里经营了一间茶馆,环境颇为雅致。生活无虞下,趴在凭栏仰头盯着房梁、栏间的壁画成为李朝阳幼时最大的爱好。5岁时,一幅极具时代特色的抗美援朝海报,勾起了李朝阳临摹的欲望,自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据李朝阳回忆:当时瘦瘦小小的自己,盯着那幅海报,一笔一笔的观察,一笔一笔的落下,竟也画有模有样。当时在他眼中,整篇色彩、人物神情等一系列海报中的元素都变成了线性的结构,顺势而作,一气呵成。这种可以称得上是“本领”的方法,成为李朝阳日后绘画过程中的最大助力,使他的作品拥有了主心骨、精气神。笔者想,也许这就是一种天分。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小朝阳的家境日渐衰退,从纸上绘画变成了在石灰墙上涂抹。12岁前的李朝阳,磕磕碰碰,自己琢磨,小人书中的人物、场景是他笔下的常客。12岁,正上3年级并负责班内板报绘制的李朝阳在其美术老师的引荐下拜西北大家汪岳云之徒董吉泉为师,始从《芥子园》、《马骀画宝》入手进行系统的学习,后又临习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名家和当代、现代名家的山水画作的印刷品。也是从这时期,李朝阳的视野更加开阔,开始从小人书的世界脱离,对现实景象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16岁,对李朝阳来说是人生中第一个分水岭。上半年,他在初中语文老师朵英彦的影响下,慢慢接触古文、古诗,并流连于同古人的对话之中;下半年,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浪潮推动下,他辍学投入到纺织厂的工作、生产中,学习停止,绘画停滞。闲暇时阅读古书,成为了他当时的精神寄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近20年,直至工作调动到公会,李朝阳才有机会重新发挥自己的特长,拿起笔重新开始创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直如此,未必能成今之李朝阳。1995年纺织厂倒闭,李朝阳上演了一场逆境重生。45的李朝阳重新站在了就业养家的关口,在清苦中,他尝试过做厨师,搞过装修,最终却顺从了内心的声音:拿起画笔,以画寄情,靠画养家。城隍庙摆摊卖画,供不应求,一炮而红。终得,在不惑之年成为了职业画家的李朝阳以其天分及历年不懈创作在画界备受赞赏,大器晚成,成为了西北山水画派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回顾前40几年,李朝阳无不感慨:人生不如意之处有之,不顺心更多,但是总是要往前走,想着好的,传播美的,追求幸福,做自己爱做的。当一切委屈、磨难甚或生死攸关成为历史,并从中锻造出人性本真的良知,豁然顿悟,才能与人生中自然的美相契合,从而创造出匪夷所思的成就,这时候就好有一比 “心有菩提,火海中开出莲花”。

 

  山水寄情

 

  也许是受古代文学的影响,也许是与生活阅历相关,自40岁之后,李朝阳便寄情于山水画创作之中。拿他自己的话说:泼墨山水,是大气雄浑,是对博大深远古意的洒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李朝阳看来,“绘事者文之余也”“哀而生文思”。文化的本质是人对生命、对自然社会的认知与表达,生命终极的无意义引发了理智的思考,产生了在有限中寄托无限的希冀,精神上的超越由此产生。前后一脉相承,构成了文化的历史,而对于个体生命过程中无时不在的孤独感、悲思感有着深刻体悟的人便成为文化领域中的自觉者。他们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话要说”,说而不足,辅之以“长歌之悲,胜于恸哭”。音乐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手段,而山水画则以更加含蓄、中庸的手法,把观念形态化,遥寄情思,表达向往,定格美好于一瞬间。山水画具有爱的内涵和向上的精神,是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属于文化中的“肢体语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因而,表情达意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终极思考,它包含了民族的、哲学的、宗教的、文化的、民族心理的所有基本特征。

 

  国画之所以称之为国画,不仅从工具、材料上,而且从表达形式上都有别于西方绘画艺术,这是地域环境、文化传承、民族心理、审美意趣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西方油画艺术重在摹写现实,属于形而下的哲学范畴,而中国画则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以线的变化为手段,概括抽象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追求,具有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哲学内涵。

 

  李朝阳日日与古人对话,不仅共探文书诗词,更其讨教名作之情趣、意境。在他看来,山水画发展千余年来,古人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理结构,不同的自然风光的摹写中以不同的表达手法和艺术风格,总结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真理性,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只有继承了这些经验,真正弄明白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特点与本质,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时代笔墨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负载了历史文化价值取向内涵的山水画,更是直接从生活现实中产生的。花鸟、人物也来源于生活,但从大观世界来讲只是其中的一个点,形不成山水画的鸿篇巨制。古人在山水画皴法上的总结就是一个例证,南北山水的特点更是泾渭分明。特别是现代,山水画源于生活的地域性特征,更加明确,具有“山林活气”,“活气”是绘画艺术的灵魂,可思可想,发人臆想,可游可居,令人神往,才是山水画的大境界。

 

  为了成为文化领域中的“自觉者”,达到山水画上的大境界,在研习古人山水名作之余,李朝阳遍访名山大川。除了西藏,祖国之大小河山基本上都留下了他的行走印迹。其中,生地四川的雅砻江使他最为留恋,以此为主题的作品感情饱满、雄浑壮阔;养地兰州的黄河则培养了他广阔的胸襟,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奔腾飞溅、气势磅礴……

 

  海纳百川

 

  除了对绘画专业技法的研究,李朝阳也可称得上是海纳百川的杂家。“多学多想多看,作品才能有魂有魄有底蕴。”

 

  李朝阳爱读古文、古诗,自己也时常有感而发,以梦、以见、以识、以感入文。“巨灵诗斧于泱莽之野兮,一山中开;两厢耸崖冲霄兮,壅蔽日月,穹窿巨石兮,堆崎叠磊……引赤花而掩朱荣,连嫩茎而接翠叶,粉白交铺兮,累坡连沟”(选自《新西峡颂》)“人何自以为是?皆生于安乐故也,如温室盆栽之花,唯见阳光雨露,不识风雪严寒,终老天真不脱,稚气犹存,即其极盛之时,花容艳艳,精神亦只在襁褓之中,经不得些许挫折,天工造物,白铁遍地,能铸剑者几许?其时红铁淬沥于寒水之中,终成锋锐。”(选自《梦游华山记》)在李朝阳眼中,文字与图像已可相互转化,见景题文,依文成图,以感入画。因此,在李朝阳的山水作品中,总有那么一股天地灵气,也总是以宁和、励志见人。

 

  李朝阳十分推崇国学,喜爱研究玄学、禅宗,并将其研究运用到山水创作之中,这可以称得上他作品中的一大特色。细细观摩他的作品,飘渺、素气之中自有规则,十分讲究。在构图中他一般都会巧作明堂,隐开财门,屋院傍石,舟桥通阻,与主人宜扶不宜破。其中树不取偶,攒三聚五;屋不取奇,四合为美;路不取直,曲折藏气;泉不外流,财帛内聚;房不全露,须防唇亡齿寒;亭可独出,翘然生姿;桥不边置,要有来龙去脉;人物点景,数取阳奇;舟船车马,动静相映等等。李朝阳说:“创作山水画必须具备一定的国学素养,当然也包括历史、地理、宗教、哲学、建筑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采访中,他特意以山水画中融入的本土哲学为例,向记者说明国学知识在绘画中的应用。他说:“山有五行之分,柱形山为东方甲乙之木,象应青龙,美在节纹;横波折山为北方壬葵之水,象应玄武,曲折有致;锥形山为南方丙丁火,象应腾龙,势宜奔突;圆形山为西方庚辛金,象应白虎,浑然而卧;平坡缓地为中央戊己土,象应勾陈,偏宜广阔。居家应挂怎样的山水画,须与屋主八字补泄相益。世人皆诽其为玄学,但作为山水画家,涉及构图布局,应象十二支所形成的刑冲克害化和会七种关系的辩证关窍,亦不可不知。”

 

  除了要海纳百川,在李朝阳看来,做出好的山水画还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个目标”。一是匠心独运,即经营布局要在想象之外,情理之中,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这是一个造势破势,设难解难,从大起落大生灭的失衡中造成和谐平衡的观感效果。二是笔墨洗练。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山水画用笔远远超出了书法用笔的局限,中锋、侧锋、笔尖、笔肚、笔根无一闲置,顺、逆、拖、滚、点、擦、涂、抹、戳、揉、颤、断,尽情挥洒,而又法度森严。这是建立在对传统表达手法烂熟于胸之后的无法是为至法的自由境界。名家手笔,着眼便见功底,确有“人书俱老”之慨。而这些都是从现实写生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以上两点也可归结为天分和勤奋。“前三十年看勤奋,后三十年看天分”。勤奋的结果是画家,加上天分就是艺术家。这两点都做到了,出来的作品自然“气韵生动”,气韵是山水画家的最高追求,也即终极目的。但气韵却是一种观感体验,类似于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的主观感应,属于抽象思维范畴,可有一比:“你成佛了,背后自然就有功德光轮”,是美玉良材挥发出来的光泽,非慧眼不可睹也。

 

  纵观李朝阳的作品,两个要素皆有,一个目标也在不断践行。其笔墨细腻,构图严谨,古意盎然,而又不缺乏现代元素,恬淡雅致中流露出追求宁静与安详的内心世界。2015年,他为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一是出一本如《芥子园》一般的绘画工具书,以现代的艺术语言将自己对山水画的技法创新、结构认识总结成科学性的书籍,供后世参阅;二是将自己的经典绘画、诗赋、散文作品编辑成册,为自己做一个总结。

 

  自5岁的初识、45的归命到65岁的宁和,60年间,李朝阳的画作伴随着时光的冲刷、阅历的沉淀,已然尽展“洗尽铅华呈素颜”的姿态。他将个人观点、阅历、思想、灵魂融入山水作品之中,以更为自由的思想、乐观向上的思辨精神来演绎自己的风华绝代。他希望,万物皆去,唯剩画矣,以此留迹。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