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紫砂的上品之作——黑泥砂珠紫砂壶
近日,一位姓童的紫砂壶收藏爱好者,带着他多年来最得意的紫砂壶藏品——黑泥砂珠壶,来到了香港皇家国际。童先生在了解完公司的相关概况后,对这款紫砂壶作了十分详尽的介绍并决定将自己的藏品入驻皇家国际的展厅。
谈到诸多的紫砂壶,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的宜兴紫砂壶可谓一枝独秀,在紫砂壶制作中处于名优的垄断地位。1950年至1960年的宜兴紫砂壶,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品种,这个时期的紫砂工艺之精粹,可以说是紫砂制造能够流传至今、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的王寅春及其儿子王石耕、孙子王惠中祖孙三代都是技艺高超、驰名远扬的的宜兴紫砂壶艺大师。
王寅春(1897-1977年),生于江苏镇江一户贫民家庭。13岁拜赵送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为师,学习紫砂陶艺。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而名扬上海,是“民国七艺人”之一。
王石耕,别名王长根,1922年出生。从小跟父亲学艺制壶,秉承其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王氏陶艺的第二代传人,获得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王惠中,1962年生,艺名传人,王氏陶艺第三代传人。继承了家传王氏制壶技艺,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声誉,受到收藏家的认可。
此次入展皇家国际的紫砂壶就是当年王石耕在85年获得金奖的“五彩缤纷”组壶之一的黑泥砂珠壶,壶身制作王石耕,壶盖王惠中制。每一道流线型设计在过度相接时都是那么的自然,充满灵动的美感。乌黑的壶身油光锃亮,质感丰盈,给人美的享受。
范曾,1938年生,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与一身的文化大家,已出版了160多种诗、书画、哲学等方面著作,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的119种。
这件紫砂壶底款“王氏陶艺”,把款“王记”,此两款为王石耕专用款,盖款“惠中”, 范曾题字,壶身两边各一幅,并均有落款“范曾壬午年”,即2002年,那年也正好赶上王石耕老人80岁和王惠中40岁。范曾的两款题字,“天外鸾铃”,“ 龙游”,意义深刻,体现了此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范曾大师对王氏陶艺事业的充分赞美和殷切祝福。
据专业人士介绍,此壶最特别之处在于壶顶的那颗滚珠,砂珠在滚动时,发出如铃般的声响,与范曾大师的“天外鸾铃”正好对应,“天外”表达了范曾对王石耕老人的高度评价。而壶盖上的滚珠,可谓恰到好处。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王惠中,笔名传人,“龙游”二字体现了范曾大师对王氏第三代传人王惠中当下事业的肯定和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此壶的壶身是大珠,造型如同一颗珍珠般珠圆玉润,饱满而剔透,壶钮是小珠,和大珠在一起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离。壶身上部金色点点,似天上的云彩,亦或是天上星光点点,煞是好看。它以圆为中心,圆上有圆,圆里有圆,圆外有圆,形制上对壶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整器有饱满的力度和整体的视觉观感,壶体滚圆状,无颈,溜嘴略弯,口盖为嵌入式,滚珠更是一绝,它在传统“曼生十八式造型”一粒珠的基础上更是增加了工艺的难度和开创了新篇,不愧是85年江苏省陶艺新品创新大赛的金奖作品。
此壶是当今紫砂工艺两大高手联袂完成的绝世作品,也是两代紫砂工艺美术大师与著名书法大师范曾合作的孤品,可以确定地告诉各位收藏投资爱好者,此类作品从今以后决不会再有了。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款紫砂壶能在不久的皇家国际春拍中斩获丰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